第四节 时令节日
第四节 时令节日
一、春节
春节,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户户贴对联、剪窗花、挂年画、放鞭炮、穿新衣,屋内外
整饰一新。渡“除夕”又称“除岁”,亦称“过旧历年”,正月初一日为一年之始。大地回春,
万象更新。
(一)阖家团圆。过去劳动人民多为生计奔波,行商坐贾、做官为宦、旅居求学、父子两地、
兄弟分离,“每逢佳节倍思亲”都争取除夕前赶回原籍与家人团聚,同过佳节。这种风俗习惯,
至今无更易。
(二)守岁。接神、驱鬼、拜年、吃饺子,由除夕到凌晨,家家户户。围炉团坐,祖孙几代
欢聚一堂。聊古说今,并做有趣味的游戏,如掷骰子、看纸牌、说故事、猜谜语,称为“守岁”。
到夜半,乃一夜连双岁之际,谓“诸神下界”,设神位,敞开大门,全家出动,按方位迎接诸
神,烧纸,谓之“发年纸”。燃放鞭炮、燃烛、焚香、献供,行跪拜礼。汉族供奉家谱,或三
代宗亲;满族则设祖龛(家祠),虔诚地祈祷。然后,行拜年礼,先祖宗,后按辈数,小辈向大
辈叩头,年长的受拜后,赏给钱,名为 “压岁钱”。然后,煮饺子。名日 “团圆饭”,是为
“辞岁”。
(三)贺喜拜年串亲。正月初一至初五,外出,须按皇历《宪书》查财神、福神、喜神的方
位,以示吉利。大年初一仅就近处亲友拜年,见面时相互道贺“恭喜发财”或“新年好”,如
遇老年则说“您长寿”或“您发福”。拜年时行跪拜礼,设宴,畅食尽欢。
解放后,串亲、贺年,新婚夫妇农历正月初三回娘家拜新年的礼俗,仍在沿袭。
(四)“破五”。为农历正月初五日,“送神”扫堂子,祭祀停止,一年之始在于春,农者
备耕,商工准备开市。
(五)开市。城镇店铺与油、酒和其它工业作坊,以农历正月初六日为开市开工的吉日。挑
新幌、挂招牌,外套以五彩纸剪成连环套,燃放鞭炮。大商店则悬挂红缎制做的长幌,鲜艳夺
目。门左右书写“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等红纸黑字的对联。开市后,第一个顾客买东西
价格从优。
二、上元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也称“元宵节”或“灯节”。上元节,汉族扭秧歌(形容当年秧苗之盛)、
踩高脚、老汉推车、跑旱船、回族耍狮子、舞龙灯,欢歌笑语庆佳节。
晚上,家家户户门前悬挂五颜六色之彩灯,形态不一,各具风格:有宫灯、纱灯、四幂、
六幂和八角灯、荷花灯、吉庆有余灯、麒麟送子灯、鱼龙变化、八仙过海、走马灯等等。灯官
儿由商会推荐,县长特委。十四日上任,十七日解职。灯官儿上街巡视,身穿红袍,腰束玉带,
脚蹬朝靴,反戴乌纱,骑马或倒跨毛驴,并带灯官娘子,缉查各商户挂灯与否?另有跟班“衙
役”二人,发现不悬灯即罚款或罚鞭炮火花、烟、酒、糖果等。富商为了增添节日兴趣,在灯
上出谜语,猜中者,灯主给奖。
元宵之夜,火花鞭炮,此起彼伏,硝烟弥漫,红光触天,农民进城观灯(俗称逛灯),男女
老幼摩肩擦臂,堵街塞道,月移灯残,家家吃糯米“元宵”也称“汤圆”,寓“月圆、汤圆人
也圆”之意。
解放后,扭秧歌、跑旱船、耍狮子、舞龙灯、挂彩灯、放熖花、闹元霄,仍然盛行。
三、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日“春龙节”,俗称“龙抬头”。晨起,家家户户由房门至井沿撒灰溜,名
日“引龙”。吃猪头啃猪手,这一天大人小孩愿剃头,谓之“剃龙头”。
四、清明节
清明节上坟填土之日,祭祖扫墓。建国后,每逢此日,成群结队去烈士陵园,祭扫革命烈
士墓。
五、端阳节
端阳也称“端午”,为满、汉族三大节日之一,家家煮鸡蛋、吃粽子,俗传纪念爱国诗人
屈原之日。晨曦,以艾叶、菖蒲、桃柳的枝插于门上,并悬以彩色葫芦,小孩扎五色线、带香
荷包,以此逐“瘟疫”。有的人家饮雄磺酒,给孩子手心抹雄磺以避虫咬。
六、乞巧节
七月初七,谓之“七夕节”夏秋之夜,仰望苍穹,观牛郎织女星位,“鹊桥”相渡天河上。
这天戏剧舞台多演“天河配”剧种。儿童喜在茄棵、黄瓜架下偷听牛郎织女悄悄话。
七、七月半
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亦称鬼节,是个“斋日”,家家上坟烧纸,夜间做盂兰盆会,放路灯,
赈济孤魂,谓“超度野鬼投生”。解放后,这种活动绝迹。
八、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也称“仲秋节”,做为亲人团聚的日子,晚上皓月当空,银河横天,院
内设桌,摆月饼、果梨之类,也有煮豆和剖西瓜为供的,又祭月又赏月,祈祷“月圆人更圆”。
祭后,全家分享祭物。解放后,祭月的仪式虽然消失,但吃月饼、西瓜的风俗一直沿袭。
九、九月九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又称“重九”。“九”与“久”同音,“久久”被赋予“宜于
长久”之意。这一天人们有登高风俗。古稀耄耋之人,聚集会餐后,择高处休息,谓之“登高”,
祈延年益寿。
十、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日,本为佛教节日,据“梦梁录”载,是释迦牟尼成道之日,佛寺这天熬粥
供佛,民间庆五谷丰收,做起“腊八粥”,亦称“八宝饭”。一般宽裕人家常在粘米内加以红
枣、莲子、葡萄干、圆肉之类,按照个人喜食增加白糖、盐、大油、肉丁等调料,但不吃菜,
传说吃菜地上杂草多。味美而富于营养。这种习俗一直沿袭,从未间断。
十一、祭灶
阴历腊月二十三日是民间祭灶日,俗称“过小年”。传说灶王爷是“一家之主”,专司人
间事非。每年腊月二十三晚,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所在一家的善恶,事毕,将于正月初一下
界归位。群众希望它上天多言好事,少说坏话,所以用麦牙糖(也称灶糖)祭祀灶王爷和灶王奶
奶,然后以糖粘住灶王的嘴,也甜了灶王的心。焚烧燃放鞭炮,欢送灶王爷回天宫。为此,习
惯上在新灶王爷神位两侧贴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廿三夜半去,初一五更
回”,横批则写“一家之主”或“专司善恶”。
解放后。吃灶糖、放鞭炮、吃饺子、扫房的习俗一直沿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