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方言 谚语第一节 方言 一、形成
望奎县解禁前,人烟稀少,极少数满族土著操满语。1897年放荒,山东、山西、河北等省
的汉族人相继来此开垦,落户定居,语音各异。加之辽沈一带的满、汉族部分居民北迁,带来
并巩固了汉语北方方言, 渐成为与标准音相似含有地方特色的语音, 属于我国八大方言区的
“北方官话区”范畴。
二、特点
望奎的方言语音,与普通话相近,无较大差别。但有些单词的读音与普通话比较则有出入。
从下表的单词中。可见其读音:
其特点表现在语音上,人与“银”不分,把人读成 “银”:肉与 “右”不分,把肉读成
“右”;褥与“玉”不分,把褥读成“玉”;热与“夜”不分,把热读成“夜”;日与“义”
不分,把日读成“义”等等。
这种语音,在县境一些地方已成为习惯读法,表现在语音或单词上,就形成了北方语音夹
杂着方言。如构成词彙时,读音也如此。这种语音以农村和文化不普及的地方操者较多,而在
城市居民及知识分子群操者较少。
建国后,1952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为祖国的语言纯洁和健康而奋斗》的社论,特别是
在国家标准音(汉语拼音)公布以后,望奎方言语音,由学校在教学中按标准语音矫正。成年人
的语音也在修正。
三、惯语:
一庹(tuǒ):约5市尺左右,两臂平伸。中间距离的长度。一揸(zhā):约 5市寸。母指与
食指叉开的长度。
一指:一个手指的厚度。
一抱:概数,指两臂合拢。
一背:概数,指能背动的数量。
壳啷:没上膘的架子猪。
跑卵子:也称公猪即牡种猪。
掌包的:指跑大车管事的人。
后脑勺:脑后处。
唠喀:聊天儿,即无正题的闲谈。
白扯:白费劲,办不成。
咋整的:怎么搞的,不满意的意思。
够呛:够受的;没把握;十分利害。
拉倒:完了,黄了,两下完结。
麻利:动作快速。
格路:不合群,特别,独特。
今儿个:今天。
夜儿隔:昨天。
吃劳金:当长工,私商中的雇佣工。
年青的:私商的学徒,凡指青年人。
赶趟:来得及。
寒碜:丑陋,难看,丢脸,不体面。
埋汰:不干净。
万字炕:连通南北炕中间烟道。
节骨眼:关键时刻,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垫补垫补:略补空腹,非正餐。
饭嘎巴:锅巴,焖干饭时锅底的糊壳。
嗯哪:答应,表示同意。
叭瞎:说慌话。或说成瞎掰扯。
猫月子:妇女生孩子。
邋遢(1ātā):不整洁,不利落。
大咧咧:随随便便,满不在乎,不放在心上。
水裆尿裤:处事不爽快,或表示懦弱。
卖呆儿:看热闹,在大街游逛散心。
犯不上:不值得,不上算。
真不善:表示有能力,很可观,非同小可。
蹓跶:散散步。
小样儿:对别人看不起,叫号。
大不离儿:差不多,或不错之谓。
卡(kǎ)跟头:摔倒了。
二虎八叽:有点傻。
跑腿子:无妻室的单身汉,或称光棍儿。
得(dè)色:轻佻。
抬杠:争辩拌嘴,不归正理。
耍熊:耍脾气,放赖。
冷丁的:猛然间或突然,或称抽冷子。
抹不开:不好意思,拉不下脸来,碍于情面,不能严厉对待。
转轴子:遇事好反复,说话不算数。
拉帮套的:与有夫之妇同居,抚养其家。
悬乎:说大话无根据。
二百五:讥有傻气,做事莽撞或称半瓶醋。
二五眼:能力差的人,质量低的物品。
蹲笆篱子:坐牢入监狱。
捅漏子:惹祸,惹事生非,引起纠纷。
李啭子:婴儿的尿布。
四、称谓:
(一)、族亲
对父亲称爸、爹,满族称阿玛;对母亲称妈、娘,满族称额娘。
对伯父母称大爷、大娘。
对岳父母称丈人、丈母娘。今则婿称岳父母为爸、爹、娘、妈。
对妻子,称老婆、屋里的、家里的,今称对象、爱人等。
对丈夫,旧称先生、掌柜的,当家的。今称爱人。对象。
对儿子或女儿,称丫头、小子。
对他人之子女。称令郎、令爱,过去称少爷、小姐。
对祖父、祖母,称爷爷、奶奶。
对外祖父、外祖母,称姥爷、姥姥或姥娘。
对曾祖父母,称太爷、太奶。
对妻兄、弟、姐、妹称大舅子、小舅子、大姨子、小姨子。
对丈夫的兄、弟、姐、妹,称大伯子、小叔子、大姑子、小姑子。
老年夫妻间,称老头子、老婆子、老伴儿。
(二)、社会
对年纪大的男人尊称为老大爷,俗称老头儿;对年纪大的女人尊称老大娘,俗称老太太。
对传艺者称为师傅,对受传者称为徒弟。
对师妻,称师娘或师母。
对炊事员。称大师傅或老师傅。
对医生称先生、大夫。
对一般儿童,称小嘎,小家伙、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