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林 枫

第一章 人物传

林 枫





  林枫,原名郑永孝,亦名郑柏樵,郑凌枫。1906年 9月30日(清光绪三十二年)生于黑龙江
省望奎县海丰镇恭头二村郑长江屯。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林枫的曾祖父郑长江逃灾荒,由
山东省海阳县携妻带子,挑着八股绳“闯关东”。正值望奎一带招垦,出放井子荒。郑家即在
呼兰河右岸落脚,安锅灶,拓荒承垦,事农耕。游民接踵而来,遂以郑长江立屯名。林枫 8岁
人私塾学馆,从其四叔郑元臣读“五经四书”。

  1918年(民国7年),林枫的祖辈为躲避兵灾匪患和苛捐杂税、车马劳役的摊派,将108口的
农家分成 7股,四处迁徙,林枫13岁随同父母迁往望奎县城。其父起初在一家孙玉堂开办的德
源木工厂人了小股,后来又由家族集资在十字街路东开设了金大钱号。

  1919年(民国 8年)春,林枫考入了望奎县高等小学校学习,广搜博览提倡新文化的书刊,
在学生中才华超群。每次考试名列前茅,成为学校优等生,受师生们的赞誉。

  1920年(民国 9年)冬,林枫于高等小学毕业,按当时习惯,由这座最高学府毕业后即可谋
取职业。摆在林枫面前的是到哪里去?依照他主观愿望,想到外地求学,但当时的郑家的金大
钱号破产,债主逼债吃官司,林枫要到外地求学的希望竟成泡影。

  1921年(民国10年),林枫16岁的时候,到望奎电报局充当电报见习生。因对官场的腐败风
气深恶痛绝,毅然地辞掉了这一差事,回家复习功课,准备继续求学。望奎地处边隅,由于南
北客商往来,谈及一些国事,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北平“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
等消息,虽然遭到军阀政府的层层封锁和限制,但也常常传到望奎县城。林枫对关内学生的爱
国运动,予以高度评价和仰慕,追求真理的愿望更加迫切,读书救国的激情难以按捺,多次向
父亲提出,要到关内去,但都被老人以生活困难为理由而拒绝了。

  1923年(民国1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终于来到了,望奎德源木工厂要去天津办货,在林枫
的坚决要求下,经过奋斗,终于说服了家庭。其父让他与德源木工厂经理孙玉堂一起去了天津,
并托孙玉堂在天津找了个商业关系户,做为林枫寄宿之处。

  1924年(民国13年)春,林枫考入了天津南开中学,改名郑柏樵,实现了读书救国的心愿。
除学好规定的课程外,他阅读了《小说月报》、《语丝》、《创作月刊》、《世界文学》丛书,
以及李大钊和鲁迅先生的《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呐喊》、《华盖集》等
进步书籍。他曾和綦书功、张文佑等人向同学们介绍共产党的刊物《向导》周报和富有战斗力
的《新青年》月刊,宣传革命思想。并经常与同学们谈古论今,讨论时事,洞察政局,善观变
幻,逐渐成为学生中的活跃分子。他还经常在校刊上发表文章。文笔锐利,思想性强,观点明
确,有理有据,在学生中有很大的影响。在班级的活动中,对同学以诚相待、谦虚谨慎。在学
生中有威信,学生会改选时,被推选为学生会长,又被选为校刊编辑。在此期间,林枫经常写
文章抒发政见,对当时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旧军阀的反动统治,给予揭露和抨击,一时成为学
校的舆论中心。校长张伯苓怕惹起事端,训令林枫“收敛”、“不可过激”,林枫据理力争,
毫不让步。最后,校方无可奈何,只好不了了之。从此,林枫的名字众人皆知。同年12月 4日
他以学生会的名义组织同学们去天津港,欢迎孙中山先生北上。

  1925年(民国14年)“五卅”惨案发生,林枫组织与鼓励进步学生罢课,上街游行示威,反
对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惨案。同年秋,与南开中学高中国文教员、党的地下负责人范文澜经常
接触,成为进步师生的代表人物。他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深入研究马列主义,逐渐掌握无
产阶级革命理论,对反动势力更加有理有利地开展了斗争。

  1926年(民国15年) 7月,在中国共产党参与和领导下,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收复了汉口、
九江。这时,林枫按照党的指示,组织学生利用讲演会、报告会等形式,积极地宣传马列主义
和北伐战争。是年暑假,学校对林枫的活动非常害怕,酝酿开除他的学籍,他得悉这一消息,
非常气愤,毅然辞退了学生会长职务,投笔从戎,考入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不久,因革命需
要又返天津工作。

  1927年(民国16年) 3月,林枫由范文澜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四·一二”蒋
介石叛变国民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全国顿时风云突变,到处笼罩着白色恐怖,
天津党组织决定共产党人皆转入地下。为保存革命力量,经组织安排林枫于 5月中旬回家乡探
亲。到望奎以后,把带回的革命书籍,送到亲友和同学中秘密传阅,宣传党的主张,在贫苦农
民和知识界中播下了革命火种。二十几天以后,重返天津。

  1928年(民国17年),因白色恐怖,党组织遭受破坏,林枫与组织失掉联系。辗转于津、汉、
宁后一个人去江苏省东海中学办学。“济南惨案”发生后,组织学生下乡宣传,揭露惨案真相,
唤起群众反蒋抗日。同年秋,离开江苏辗转于北平、天津之间,寻找共产党的组织。在1929年
夏考入了北平大学工学院,改名郑凌风。1930年,在赖若愚的帮助下,同共产党组织取得了联
系;不久,党组织决定他为北大工学院党支部书记。以大学生的公开身份从事革命工作。经他
的艰苦努力,工学院党组织的战斗力增强了,共产党员和革命师生团结在党支部周围,使沉默
的北大工学院,变成了共产党团结群众对敌斗争的阵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国民党军队纷纷撤进关内,日
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激起北平市广大青年和爱国学生无比愤慨;在党
的领导下,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请愿运动,林枫做为“南下示威团”的 5人党团成员之一,组织
领导了这一斗争,向南京国民党政府请愿。

  这一正义行动,吓坏了蒋介石及其党羽,不但拒不接见学生代表,并命令军警向学生冲击,
这更激起了学生们的愤怒。他们捣毁了国民党中央党部,很多学生遭到逮捕。林枫回到驻地,
即着手做营救工作,并研究了斗争策略,最后学生们在“国府”门前静坐示威,迫使蒋介石招
见了请愿代表。

  1932年,党组织派林枫任河北省反帝大同盟党团书记,领导反帝反蒋的斗争。是年6月1日,
河北省反帝大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平大学召开,决定了工作方策。7 月,奉中共河北省委
之命,赴上海参加全国反帝大同盟代表会筹备会。11月被任命为中共北平市委组织部长。不久
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

  1933年1月,山海关失守。3月初,承德也被敌占。日寇进攻平、津。对此,北平市委领导
广大群众,及时地揭穿国民党的反动行径,这更激怒了蒋介石,调来宪兵第三团,对革命势力
进行镇压,北平市便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面对这一现实,做为地下党北平市委书记林枫,沉
着而坚定地指挥了这场斗争。同年 4月23日他曾参与组织为李大钊同志安葬的群众性活动。在
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10月,在敌人残酷镇压下,中共北平市委遭到破坏,林枫在群众掩护
下,辗转到江苏、山东、山西、河北农村以及北平西山等地坚持地下活动。

  1934年,林枫转移到太原成城中学任教,后至宣化二中任教。

  1935年12月,林枫继任北平市委书记。当时正发生“一二·九”与“一二·一六”两次北
平学生示威游行。市委内部对“一二·九”运动,持不同意见,有少数同志对运动中的口号和
作法,有不同意见甚至反对;有的同志则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林枫对运动是积极支持的。促
使运动继续深入向全国范围扩展。

  1936年 3月,林枫调任天津市委书记,化名罗衡,领导学生及天津爱国群众,发动了反对
日军增兵华北、杀害中国工人、掠夺华北资源的“五·二八”运动。同年 5月间,刘少奇同志
作为中央代表到天津领导北方局的工作,经河北省委推荐,调他任刘少奇的秘书,成为少奇的
得力助手。在贯彻中央瓦窑堡会议精神,清除王明路线在北方的影响,保护党的有生力量,发
展华北抗日形势,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1937年7月,发生了芦沟桥事变,日军侵入华北,平津失陷。同年8月,中国共产党召开洛
川会议公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山西一带成为战略重地。为与阎锡山搞好统一战线,抗击
日军,刘少奇和北方局其他领导人杨尚昆、彭真等来到太原。接着,周恩来、彭德怀、肖克等
也相继到达太原。山西抗日运动局面大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为加强省工委工作,北
方局派林枫担任中共山西省工委副书记,从此改名林枫。根据少奇的指示,他一面制定对付阎
锡山的对策;一面把重点放在建立党的组织和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上,成立了工人武装
自卫队,并确立了党对牺牲救国同盟会的领导权。

  10月,山西工委改为山西省委,林枫任山西省委书记。11月 8日太原沦陷,山西省委迁到
临汾,八路军办事处也迁驻此地东关,临汾成为北方抗日的中心。对阎锡山等上层人物的统战
工作便由省委抓,仍然按中央制定的独立自主和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既反对他投降,又要
团结他抗日,要有理有礼有节。林枫同志工作深入,对阎锡山的历史及山西社会情况了如指掌,
决定对阎锡山采取洞烛其奸,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周恩来来到临汾向省委提出“20天内扩兵
3 000人”的紧急任务,林枫亲自到侯马、运城召开河东特委扩大会议, 作了具体部署。在地
下党同志的密切配合下,使扩兵任务按期超额完成,补充了三四三旅主力部队的兵员。不久他
接替彭真担任了北方局组织部长,在形势复杂,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合理安排配备了党内外大
批干部,使这些干部在抗日斗争中,各尽所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1938年2月,1临汾失守后,日军沿同蒲路南下。北方局和山西省委撤到晋西的乡宁、吉县、
石楼一带打游击。4 月底,党中央决定撤销山西省委,成立晋西南区党委,林枫任晋西南区党
委书记。5 月,由杨尚昆(北方局书记)、林枫带着北方局和区党委一起迁到一一五师驻地孝义
县张家庄。北方局以“总政后梯队”名称对外。随即区党委在禅房头村办起党校,林枫任校长,
郭明秋(林枫爱人)、林月琴(罗荣桓爱人)和褚凤岐担任班主任,他亲自给学员讲课。党的六届
六中全会后,中央决定一一五师主力东进,留下两个团组成一一五师晋西支队。陈士矩任支队
长、黄骅任副支队长,林枫兼任支队政委。他们勇敢负起与日军以及阎锡山进行斗争的任务。
并在孝义县禅房头村办四开油印《五日时事》刊物,宣传战地消息。每期印 5 000张,分发到
山西20几个县份,受到毛主席好评,并亲自为 《五日时事》题字。 同年阎锡山在临汾召开了
“温泉会议”,确定了“在共产党、国民党、日本人三者中间求生存”的反动策略,将原来的
反革命核心组织“自强救国同志会”改组为“民族革命同志会”,妄图对抗党组织的“牺盟会”;
又成立了“民族革命青年团”和“民族革命大学”以迷惑群众,同共产党创办的“抗日军政大
学”、“陕北公学”争夺青年,图谋抵消和削弱共产党的影响。9 月,阎在古贤村再次召开所
谓“抗敌行政检讨会议”,两次会是阎锡山由消极抗战转向积极反共的大暴露。林枫采取了发
动包括“民族革命大学”学员在内的进步人士参加的驱逐汉奸张慕陶的群众斗争,给阎锡山一
个打击。

  1939年 4月,阎锡山又召开反共的“秋林会议”,提出“困死八路军”、“饿死八路军”
等反动口号。并派突击队搞暗杀活动。面对险要形势林枫除加强领导晋西区党委与反动势力斗
争外,派张友清到秋林,疏散转移党员。9 月间,林枫专程去延安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晋西
政治局势。同王若飞以山西省委名义起草了一份声明,题为:“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委员会关于
坚持山西抗战克服目前危险倾向宣言”, 经毛主席修改, 发表在延安1939年10月30日出版的
《解放半月刊》上,号召全国人民密切注视山西投降派的活动。同年11月,林枫返回晋西南部
署应付突然事变的各项工作。这时阎锡山派六十一军军长陈长捷与日军代表在临汾县刘村开会,
勾结日军,向新军进攻。12月初,发动了“晋西事变”。事变发生后,晋西南区党委立即投入
回击阎锡山反共高潮的斗争,在林枫为首的区党委领导下,成立抗日讨逆指挥部,由二纵政委
张文昂任总指挥,韩钧任前敌总指挥,林枫和陈士矩、黄骅同志率领晋西支队和晋西南的决死
队、及新军等部队堵击敌人,轮番出击,阻击阎锡山的晋绥军。林枫指挥若定,经过20多天的
激烈战斗,给阎顽军以重创。

  但因敌我力量悬殊,部队奉命于12月底撤至晋西北地区休整。

  1940年 1月,林枫在中央军委总参谋长滕代远统一指挥下率晋西支队参加了围歼阎锡山骑
兵第一军赵承绶部的岚县、临县战役,击溃其主力。是月,根据中央指示,由贺龙与关向应主
持,在临汾窑头村召开了晋西南区党委与晋西北区党委合并大会,成立了晋西区党委,林枫任
书记,赵林任副书记,并成立了晋西行政公署。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加强对敌斗争,实行减租
减息,进行财经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渡过了根据地极端困难时期。晋西区党委机关迁到兴县
后,林枫又办起了党校,亲自兼校长并授课,龚逢春兼副校长。到1945年,共开办 6期13个班,
培养了大批地、县、团、营级的党员领导干部。

  1941年。晋西北地区开始了边抗战边建设的局面。这一时期林枫不仅注重培训党员干部,
还提倡各部门办学校或训练班,培训非党干部。因此先后办起“抗战学院”、“行政干部学院”、
“青干校”、“民干校”等,对干部进行系统的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并在农村举办冬学识字
班,恢复各地小学教育。

  1942年春,林枫赴延安参加整风学习。5 月中共中央任命林枫为晋绥陕甘宁联防军副政委。
8月从延安回晋西区,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了晋绥分局, 关向应任书记,林枫任副书记,在关
向应养病期间代理书记。林枫认真贯彻毛主席关于“把敌人挤出去”的指示,采取巧妙政策,
灵活善变对付敌人,挤掉了敌人的许多据点,摧毁敌伪政权,建立了 500多个抗日村政权。随
着根据地的扩大和大生产运动的深入开展,使晋绥根据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11月召开了
晋绥边区第一次临时参议会,会前林枫通过说服酝酿,使晋西北有名士绅牛友兰等当选为参议
员,到会的民主人士万分感动。145 名议员(共产党员47人)一致推选林枫为晋西北临时参议会
议长,这次会议对晋绥地区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有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43年,康生在延安搞起所谓的“抢救运动”,特嫌、叛徒、托派的帽子满天飞。8 月,
中共中央《关于审查干部的决定》发布,纠正了这一错误。受“抢救运动”的影响,晋绥边区
有些单位出现肃反扩大化的错误倾向,也伤害了一些同志。林枫不讳疾忌医,勇于纠正错误,
公正、客观地保护了一批干部。同年吕正操带冀中三纵队到晋西北任晋绥军区司令员。林枫兼
任政委。经常陪同吕正操到分区了解部队和地方的工作情况。

  1944年初,根据地 37%的劳动力参加变工队,并创造了变工队和武工队,民兵自卫队劳武
相结合的形式,还建立了各村联合“连环哨封锁线”。2 月,晋绥边区召开第三次群英会,林
枫总结了经验,树立了宁武县劳武结合的模范张初元为全区学习榜样。并将劳武结合是建立发
展根据地的有效形式加以推广,使整个根据地形成一面生产,一面战斗的高潮。这一年群众开
荒2.8万公顷,机关部队开荒1.2万公顷。

  1945年 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林枫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后毛
主席指示林枫:“要和东北籍的同志多来往,准备回东北工作”。8月9日,毛主席发表了《对
日寇的最后一战》。不久林枫接到中央急电,命他率领中央干部团以及晋绥干部队。迅速挺进
东北。9月22日林枫率延安与晋绥边区抽调的党、政、军干部组织的“东进支队”1 900余人从
兴县出发,每天几乎全是急行军。一天夜里,通过同蒲路封锁线时被敌人发现,机枪疯狂地扫
射,子弹密集地从林枫头上和身边呼啸而过,林枫沉着地率领大队飞速地越过了危险地带,一
路上按规定与党中央保持联系,为争取早日进入东北,取得战略上的主动地位,他集中马匹装
备,电台、机要科和部分领导干部、警卫员组成“前梯队”,其余为“后梯队”。提出:“早
到一天是一天,早到一个是一个”,行军日达 100公里。前梯队于10月23日到达沈阳。当时,
彭真、陈云、伍修权、叶季壮、程子华已从另一路抵沈阳。

  到东北后,林枫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组织部长。他协助彭真同志着手规划东北根据地
区域,并安置了华中、山东干部队,以及大后方由重庆来的党内外干部和民主人士的工作。除
军队以外,全国各地到东北的干部达 2万多,他亲自做报告,分析东北地区形势的特点及开辟
根据地的重要性,如何反奸、清霸、肃清日伪势力才能搞好土地改革等。他知人善任,对干部
熟悉。动员说服了 1.2万多名干部服从党的决定,下乡当基层干部。他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
建立东北根据地”的指示,在工作上废寝忘食,作风上艰苦朴素,待人光明磊落,处理问题深
思熟虑。

  1946年,林枫兼任东满分局书记和军区政委。三四月间参与领导了首次攻克长春的战役。
当时形势不容在那里久停,为了保护祖国文化遗产,从伪满宫廷中拉出《四库全书总目》以及
乾隆内府“天禄琳琅”所藏宋元善本,还有乾隆“石渠宝笈”所藏宋元名画。保存下来的珍贵
图书、名画中有宋代张择端所绘巨幅《清明上河图》。8 月,在召开的东北各界代表会上,被
推选为东北行政联合办事处主席(后改为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亲自深入土改运动第一线。

  1947年春,林枫两次到安达县作调查研究。同年秋,为了复查土改情况,又亲自到昂昂溪、
齐齐哈尔、北安等地视察,发现侵犯中农利益的现象,当即提示大家及时纠正。1948年春,伟
大的土改运动在北满胜利结束了。林枫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精神,及时提出,抓紧农村
的互助合作运动。‘还亲自到绥化、牡丹江、佳木斯等地深入农村试点搞小型的季节性的互助
组。由点到面,逐渐出现“合伙组”、“四四二合作社”[注]联合组织。

  1949年夏,东北人民代表会议经过两个月筹备,于 8月21日在沈阳市开幕。东北行政委员
会主席林枫向代表会议作了《关于三年来的政治工作报告》,代表完全满意地通过了《报告的
决议》。27日宣告东北人民政府成立,高岗为主席,李富春、林枫、高崇民为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枫任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东北局副书记兼统战部长,中共中
央东北地区工作部部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国务院文教办主任,业余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共
中央党校校务委员会书记兼校长,当选为中共八届中央委员,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
员长。此间,林枫在参与领导和掌管教育工作中,坚持把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同实际情况相结
合,在教育的广阔领域里,做出大量卓有成效的贡献。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林彪、康
生、陈伯达、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1977年 9月29日逝世于北京阜外医院。他的一生,
光明磊落,坚贞不屈,豁达大度,肝胆照人,受到人民群众的无限崇敬。正如:张稼夫、宋黎、
龚子荣、王修、韩乐风等同志在《忆林枫》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他那顾全大局,沉着坚定的
政治家风度,埋头苦干、不尚空谈的求实精神,平易近人、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以革命利益
为重,毫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党性原则,以及知人善任,团结同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优良
品德,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林枫是望奎人民尊敬的老一辈革命家,是望奎人民学习的榜样,他的高大形象永远活在望
奎人民的心中。

注:“四四二合作社”是适应人力、畜力少,可垦荒地多的客观实际产生的联合组织。即
劳力股占四成、耕畜股占四成、土地股占二成。入股分成,比例因地制宜,各有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