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于炳然

于炳然







  于炳然,原名于斌,望奎县人。生于1903年4月,8岁进塾馆,后来进入了官办学校,1919
年毕业于望奎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同年7月考入黑龙江省立第一中学文科。

  1922年 7月掀起“民选省长”学潮,于炳然联合千余名学生冲进省议会,捣毁电话,砸碎
门窗,迫使军阀吴俊升在选举中跨台。同年 8月,他得知省议员耿之光以给县民购买自卫枪械
为由,骗巨款买青苗坐收渔利的消息,即召集学联代表,发动千余学生,迫使省议会严惩耿之
光为民除害。几次闹学潮,引起学校当局不满,正逢召开全省运动会,他是足球主力队员,并
是短跑选手,因之,免遭革除学籍之险。1923年毕业后,7月以官费去日本东京留学,9月 1日,
日本东京发生大地震,破坏性惨重,社会混乱。于1924年3月回到北平,7月,考入北京法政大
学。

  1927年暑假,回望奎看到县政腐败,县知事许桂恒横征暴敛,搜刮民财,百姓怨声载道。
各界人士得知于炳然回乡,求他领导算帐斗争。于炳然召集由平归乡的大学生张希玉、刘晨光、
王馨逸、赫修文等人研究。组成了清算许桂恒贪污委员会。发动民众组成声势浩大的队伍,冲
进县公署,在众目睽睽压力下,许桂恒承认了“官僚们贪污,本人失于检查,不但应负责任,
而且对不起地方人士”,退出江帖140万吊。许桂恒的丑闻载上报纸,随离任垮台。

  1928年冬,日本帝国主义要在东北强修 5条铁路,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东北留京学生组
织了“旅平学生路权保持后援会”,辽、吉、黑每省选出两名代表,在北平举行了请愿示威游
行,从而掀起声势浩大的“护路运动”。于炳然是这次学潮的总指挥,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

  1931年到英国考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1932年 5月经何松亭、蒲子政二人介绍加入了
英共中语组,为正式党员,在伦敦做华侨工作。

  1934年,奉党指示组织旅欧“东北学生抗日救国总会”,并以总会名义发表了《告东北同
乡书》和《告海外侨胞书》等三篇宣言。转莫斯科印成单行本寄往世界各地。同年 8月,接张
学良信,表示援助他去莫斯科,经党组织同意,10月 9日抵达,由王明介绍给苏联做情报工作。
1936年春,兼任外国工人出版社编辑,后经李立三派于炳然任《巴黎救国时报》编辑。

  1937年3月回国,在上海从事对国民党上层的统战工作和党的地下工作。同年6月,党派他
去北平参加东北救亡总会成立大会,会上选于炳然为 5人主席团成员之一,并担任常委和宣传
部主任。

  1938年 1月他到武汉,与钱俊瑞等人组织“青年救亡协会”。搞宣传工作。国民党政府由
武汉撤退,于炳然受党派遣,到李杜将军那里担任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1939年
8月,于炳然任国民党战地党政委员会设计委员, 通过李杜介绍又担任敌情研究组长。许多情
报经过于炳然的手,及时地转送到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为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941年1月15日返回延安马列研究院学习,同年8月,调中共中央政治研究所。1942年调中
共中央情报部工作。在延安整风的康生诬陷于炳然为“准备好了人,准备好枪要暴动”受到政
治审查,达 3年之久,于1946年结论后恢复工作。1947年任中共中央社会部一室一科副科长,
搞研究工作。1948年随中共中央先遣队进驻北京,参加接收工作。1949年任南京公安局办公室
主任。12月,到重庆任西南公安部情报处长。

  于炳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党对敌斗争隐蔽战线上杰出的战士。1952年春不幸于
重庆逝世,时年4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