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概述



孙吴县位于黑龙江省北部,东邻逊克县,南接德都县,西连嫩江县,北靠黑河市,东北
隔黑龙江与苏联相望。总面积4454平方公里,俗称“六山一水一草二分田”。境内山峦起伏
,江河纵横,森林茂密,矿产丰富,土质肥沃,水草丰郁,富饶而美丽。全县地处小兴安岭
北坡,北端近北纬50°,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李氏鄂伦春记事
诗写道:“边寒春信晚,路远雁来迟”。一般三至四年出现一次低温冷害。虽然气温偏低,
无霜期较短,但是日照时间长,平均年日照可达2560.7小时,所以积温高。再加雨量充沛,
年平均降水量为540.7毫米。适于麦、豆、薯生长。
孙吴地处边境要冲,日本侵略者曾苦心经营,叫嚣“大大的孙吴,小小的哈尔滨”,驱
使数以万计的劳工进行浩大的军事工程建设。孙吴镇北山营房林立,长达20余华里。永久性
地下兵营遍布沿江沿路,山洞达千余处,军用机场3处。1935年至1938年北(安)黑(河)铁路、
北黑公路和孙奇(克)、孙二(站)、孙四(季屯)公路先后通车,孙吴更为扼制四方陆路交通之
咽喉。今日之孙吴也有黑河地区交通枢纽之称。
全县设沿江、腰屯、兴北、西兴、清溪、正阳山、向阳、红旗、奋斗、群山、卧牛河等
11个乡和孙吴、辰清2个镇。1985年末,有17260户,63714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4.4人,是全
省人口少、密度低的县份之一。主要是汉族,占90%以上,还有满、达斡尔、朝鲜、蒙古、回
、瑶、壮、土家、哈萨克、俄罗斯、鄂伦春等11个少数民族。全县人口中,农业户口45969人
;非农业户口17745人,占38.6%。县城孙吴镇位于县境中部,逊河中游右岸。解放后,逐步
荡涤了城区的战争遗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快,至今已建成3条混凝
土路面。街道两旁的楼房拔地而起,镇容镇貌大为改观。哈黑公路贯穿南北,北黑铁路正在
复建。工商业日益繁荣,文教卫生体育设施较为齐全。1985年末,常住人口15771人。
孙吴历史悠久。境内黑龙江沿岸有新石器晚期遗物。唐至清代,相继归室韦都护府、蒲
与路、奴几干都司、黑龙江将军所辖。民国年间归瑷珲、龙镇、逊河等县。伪康德4年(1937
)设县公署,隶属伪黑河省。1945年,日军投降后,建立孙吴县人民政府,隶属黑龙江省黑河
专员公署至今。
孙吴资源丰富,发展生产得天独厚。自清康熙年间,满汉各族人始开发孙吴地区。300年
来,各族人民为建设边疆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解放前,一直没有打破只沿江沿路有少数居
民点的局面。19世纪中叶,黑龙江两岸有达斡尔族定居,从事农牧生产。1683年,清政府为
抗击沙俄入侵,八旗官兵开始屯田。1687年雅克萨自卫反击战胜利,官兵返回驻地,清政府
为达永戍黑龙江之目的,将官地分给官兵,以充份地(时称旗地)。于是,沿黑龙江两岸建起
星罗棋布的旗屯,如江左的段山屯、江右的霍尔漠津等。这里“土地膏胰,无旱干水溢之虞
”,“麦面甘香胜中土”。对沙俄出口,多赖于此。庚子俄难后,江左大片良田被沙俄霸去

辛亥革命之后,废除旗地。民国9年(1920),境内黑龙江及逊河中游的小块平原上有20个
居民点,皆为小农自然经济。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县内经济实行殖民掠夺政策,仅营房占地就达15000余亩
,开拓团强占耕地8000余亩。北黑铁路主要用于军事和掠夺木材。1934年始,采金业发展起
来。日本人成立采金株式会社,控制黄金生产和销售,先后在哈达彦、四季屯、大桦树林子
、小河西、小四站、清溪、卧牛河等地大量开采。每年仅沿江地区采金工人就曾达千余。日
本侵略者为配合军事基地建设,电力工业也发展起来。伪康德6年(1939)和10年(1943),孙吴
南、北电厂先后竣工,孙吴和黑河等地全部由孙吴电厂供电。随着交通、电力和军事工业的
发展及劳工、开拓民的大量涌入,殖民地商业也发展起来。1941年,孙吴街内私营商店达20
0余家。一方面廉价的日本工业品充斥市场,另一方面对人民生活必需品又实行“配给”。
日本投降后,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国民党政治土匪的骚扰,县内经济十分困难。全县人民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面剿除匪患,一面恢复生产。解放40年来,孙吴人民在中国共产党
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使全县国民经济有很大发展。19
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只有374万元,到1985年上升为7110万元,增加18倍多。
孙吴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稳步发展,工农业总产值年平
均递增率为3.4%;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于搞“大跃进”、浮夸风和共产风,年平均递减
3.4%;在三年调整时期,贯彻执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年平均递增率又
上升到11.3%;在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虽生产受到破坏,但
这个期间大面积开荒,又建了一些新厂,年平均递增率仍达13.4%;1976年粉碎了林彪、江青
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工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由于系统地进行了拨乱反正,纠正“左”倾错误,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
农村到城镇逐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贯彻“对内搞活,对外
开放”的方针,并在加强农业基础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注重搞活流通,使全县经济得到
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年平均递增率达到15.3%;第六个五年计划期
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率为11.9%。198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比1980年的4170万元
增长了70.6%。
全县农业生产从产值上看,1949年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4.76%。之后,除1958年至1965年
间低于工业外,一直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1985年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5.39%。
孙吴农业历来以麦豆为主。解放前,由于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粗放经营,产量很
低。1949年全县粮豆平均亩产只有110斤。解放后党和政府把粮食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4
0年代末至50年代中期,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除1953年粮食稍缺外,
是基本够用的。但从1958年开始,由于搞“大跃进”,刮浮夸风和共产风,粮食产量下降,
又连年亏缺。1961年开始贯彻“调整”的八字方针,强调发展农业,到1964年达到自给有余
。从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又进行了大面积开荒,耕地面积达到60多万亩,为1949年的6.
66倍,彻底改变了沿江沿路一条线(“一条线”指沿江,沿公路的居民点形成的一条线。),
广袤山区无人烟的状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展速度就更快了。1983年粮食总产量突
破1亿斤大关,比1975年翻一番,是1949年的10倍多。
农业集约化程度逐步提高。1958年,农机只有179马力,亩施化肥0.05公斤,亩用电0.2
度;1985年大、中、小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拥有量为67478马力,亩施化肥4.5
公斤,亩用电32.6度,分别是1958年的377倍、90倍和163倍。
1979年开始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逐步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了长期存在的“
吃大锅饭”等弊端。通过劳动组织、计酬方法等环节的改进,带动了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
纠正了长期存在的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于单一的缺点,基本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总产值迅速增长。1978年和1985年分别为2150万元和3930万元,
增长83%。但在农村体制改革中,一度偏重了“分”的层次,对“统”的层次注意不够(“统
”即统一经营;“分”即土地和生产工具分到户。见1986年8月8日县委书记杨国才同志在中
共孙吴县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坚持搞好改革,加强党的建设,为实现我县“七五
”计划努力奋斗》第5页(孙吴县档案馆1986年县委第10号,永久卷第49页)。),使一些集约
化生产水平较高的村屯有所下降。目前,全县农业正向新的联合体和生产专业化、商品化方
向发展。
林业生产发展的成就。现有国营林场8处,经营山林400多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10,
担负着采伐、造林和扶育更新任务。木材生产的采、打、集、装、运、造、卸、归和植树造
林的整地,已基本实现机械化。职工生活方面,已实现居住砖瓦化、照明电灯化,普及了电
视。
本县乡镇(原称社队)企业,创办于1958年,后来发展较快。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给乡镇企业带来新的生机。各种加工业、修理业、制造业、
建筑业、供销业和服务业纷纷兴办起来。1985年乡镇企业已达1400多个,其中城乡个体专业
户1300多个,职工近4000人,占全县劳力总数的26%。城乡劳力从事工副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
逐增,标志着越来越多的人已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是年,总产值达1100多万元,占农
业总产值的29%。实现利润近80万元。初步发挥了农村经济重要支柱的作用。
1945年解放后,孙吴县手工业逐步恢复。1949年产值4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2%。1
956年实现了合作化。“大跃进”中又不顾客观情况,一律变成全民所有制企业,随即又恢复
为集体经济,但却留下了“吃大锅饭”的祸根。直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体制
的改革,工业生产逐渐发展起来。到1984年,木材加工及其制品业、轻纺工业、烟草食品工
业、建材工业已初步形成体系。1985年主要工业产品已达22种,总产值为3172万元,占工农
业总产值的44.6%。其中,北疆文体用品厂生产的双喜牌木制图形中国象棋,1981年和1983年
分别获黑龙江省和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奖,1985年获国家银质奖;该厂的立体国际象棋,曾
于1983年在全国比赛和1984年在广东肇庆举行的世界邀请赛中使用,受到象棋大师和国际友
人的好评,被亚洲象棋协会定为比赛用棋。1982年以来,家具厂的牙签、地板块、童床、野
餐桌凳、烤炉支架,木工厂的卫生筷子等产品畅销香港、日本、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远销
美国、西德,受到外商好评。
1985年境内公路通车、水道通航计460余公里,为1949年的7.6倍。哈黑公路贯穿南北,
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北黑铁路正在复建。运输业由独家经营发展为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
的运输市场。汽车增加292台,是1949年的446倍。全县农村邮路为108公里(单程),是解放初
的8倍。
社会商品零售,1985年国营、集体和个体有证商店发展到400多家。零售额近3100万元,
为1949年的96.9倍。
基本建设竣工面积,1949年为零,1952年为200平方米,1985年近26300平方米。
教育事业,1949年有小学在校生1115人,1958年始有普通中学班1个,学生54人。1985年
,中、小学在校生达12200多人,为1958年的10.4倍。另有中央和省电大于1983年在孙吴招收
的中文专科干部脱产班,于1985年有57人毕业。这是在孙吴大地上毕业的第一批大专生。业
余教育于1959年和1985年两次宣布为基本无盲县。全县共有大专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300余人
,高中(中专)、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1万多人,占总人口的1/3。
卫生事业,1949年只有1所医院,1985年全县医疗机构增加到115个。外科开颅可不出孙
吴。内科,使蛛网膜下腔出血、昏迷9天的重患死而复生,此例为全国少见。治疗流行性出血
热的论文在国家级刊物首次发表。三大地方病得到控制,防治大骨节的药品按时送到患者手
中,克山病已多年无急型病例。
文化事业,解放初,始兴群众歌舞。50至60年代初,反映人民当家作主,跟党走社会主
义道路的剧目、电影遍及城乡。70年代始有专业文工队。1985年仅农村电影放映队(院)就达
31个。城镇影剧院、图书馆、书店更为齐全。1954年开始架设有线广播,如今乡乡有转播(放
大)站。电视转播于1982年元旦开通,电视机普及到屯,1984年沿江东霍尔莫津屯集体资助实
现电视村。
孙吴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644年,沙俄波雅克夫匪帮侵入精奇里江口时,这里的
人民同边疆地区各族同胞一起英勇抗击了沙俄的入侵。
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境内驻扎大批军队。关东军独立第四军司令部曾设在这里,
驻有一二三师团,还有总部设在哈尔滨平房的细菌部队孙吴支队等。并设有宪兵特务机关,
宪特多达2000余人,对孙吴人民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孙吴人民同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
斗争。1937年日军督建平顶树飞机场时,2000多劳工用发霉的高粱米饭充饥。有位人称老王
的劳工带领大家多次罢工,要求改善伙食,反对层层克扣微薄的工资。是年9月,有五六百名
劳工集体逃跑,日军出动步兵、骑兵追至二站和大岭之间,截获二三百名,进行了惨绝人寰
的集体大屠杀。是年7月,抗联第六军戴鸿宾率二三四师和军部保卫团、特务连等部队西征时
,在孙吴万寿山一战歼灭日军百余人。1940年至1941年,以队长王明贵、政治部主任王钧和
宣传科长陈雷为首的抗联三支队,以茅栏顶子深山老林为宿营地,多次出击日军后,转移到
德都县境内的朝阳山基地。
1945年抗战胜利,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开辟孙吴战略据点,中国共产党先后派李
银全、吴飘萍、赵天野等三批干部来孙吴。他们依靠群众,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和人
民政府,组建人民自治军,开展剿匪斗争。他们与孙吴人民同甘共苦,播下了中国共产党优
良传统作风的种子。在此期间,孙吴人民除配合自己的队伍剿除匪患外,还搜集大批军用物
资,支援人民解放战争,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孙吴地区的清算斗争、土改运动是和剿匪、支援解放战争同步进行的。县长赵天野等带
领干部,一方面广泛深入地教育群众,使之认识到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是为劳苦大众服务的。
同时发动群众对压迫和剥削人民的封建统治者进行清算斗争。并且,严格掌握政策,处决了
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罪大恶极分子,进一步加深了人民和共产党的感情。
在党的领导下,当家作主的孙吴人民,精神境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自觉自愿地组
织起来发展生产。于1956年完成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在“左”
的思想指导下出现的失误,如“大跃进”中的浮夸风、瞎指挥进行了自觉抵制,使损失减到
最低限度。
粉碎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全县人民精神大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孙吴人民
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迅速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积极投身到各项
改革之中。农村、城镇相继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走上了共同
富裕的道路。城乡人民的道德风貌发生根本变化,文明素质不断提高。许多农村党员干部带
头扶助困难户,使他们很快跨进富裕户的行列。全县涌现出五好家庭5700多户,占总户数的
57%;文明单位100多个;文明村18个,占全县村屯总数的14.5%。
这一切成就、一切胜利是旧中国办不到的。虽然边疆孙吴同内地一些先进县相比,差距
尚大,但是发展条件是比较优越的。纵观几代,横看各业,孙吴大地养育的人民具有热爱祖
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品格,这是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再加上丰富的
自然潜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只待全县人民发愤图强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