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城镇

第四章 县城 乡镇

第一节 城镇


一、县城孙吴镇
孙吴镇位于孙吴县腹地偏北,逊河右岸,北、东、南三面连兴北乡,西接西兴乡。镇政
府驻地在交通大街北侧,解放路以西转角处。1985年全镇管理面积18平方公里,设10个居民
委员会、163个居民组。总人口16071人,有汉、满、蒙古、回、壮、达斡尔、朝鲜、鄂伦春
、土家等9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3%。
1932年以前,孙吴镇一带称“无名一寒村”,为龙镇县所辖。1933年12月22日公布暂行
保甲法,此处为龙镇县的孙吴保,下设南街甲、北街甲。伪满康德2年(1935)在此设孙吴火车
站。1937年建县,伪县公署设在这里。1941年1月1日建孙吴街(设立孙吴街公所),全街划为
康安、协和、明和、隆安4个区,下有班、组。街内有兵工厂、发电厂、陆军医院、气象台和
兵营等,有商业网点200余个。人口达10万余人,日军和劳工占多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
趋衰败。1945年8月,日军溃逃,人口流散,街内一片废墟。当年12月建立人民政权,孙吴街
回到人民手中。1946年镇内成立10个班,1947年改为3个街。1948年5月建一区人民政府,辖
城内3个街、城郊5个村。50年代初期,镇内只有3700余人。1953年4月孙吴镇首届人民代表大
会召开,成立孙吴镇人民政府。1958年9月改为作业区,1959年成立人民公社。1964年7月将
清溪、兴北、兴南、卧牛河等20个生产队划归兴北公社。全镇辖3个居民委员会、54个居民组
和勇进生产大队一至五队(今腰屯乡山河屯和今兴北乡的永跃、勇进、兴南、兴川等村)与菜
队(今兴北乡永胜村)。一队于1965年4月划归腰屯公社,二至五队与菜队先后于1968年和197
5年划归兴北公社。1980年2月恢复孙吴镇人民政府。
孙吴镇是中共孙吴县委、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本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通往
黑河、北安、德都、逊克等市县的交通枢纽。镇内有东西向12条街道,南北向22条路,1条胡
同。镇政府驻地东30米处有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抗日暨自卫解放战争中牺牲烈士纪念碑。
1985年统计,镇内有县办的国营、集体工业企业27家,镇办企业8家,国营、集体、个体商店
220余家,农贸市场1处,文艺团体2家,电影院、文化宫等娱乐场所4处,气象站1处,广播电
视大学工作站1处,中学4所,小学3所。卫生机构7处,有床位100张。
二、辰清镇
辰清镇位于县城西南部,哈黑公路从中穿过。东邻奋斗乡,西连正阳山乡,北靠清溪、
西兴两乡,南接红旗乡。1985年总面积278平方公里。总人口292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9人
。有汉、满、达斡尔、朝鲜4个民族。
全镇辖辰清、曙光、团结、合心、宝泉、冬青、春青、长青、七里营、繁荣10个村,10
个自然屯。还有驻军81698部队,五大连池农场辰清分场及所属四队和后勤队,辰清国营林场
。镇政府设在辰清屯南1公里处,距县城40公里。
辰清屯开发较早,清时期在此设一驿站,时称三站。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俄乱之际
,俄军占领瑷珲、黑河及黑龙江右岸各地,禁止黑龙江沿岸5俄里以内居住满汉人,居民均逃
走,清朝在此处设善后局,赈济难民。民国5年(1916)修筑龙逊官道,此处为二站。伪满大同
2年(1933),为龙镇县所辖孙吴保二站甲。1934年北黑铁路在这里设站,因临辰清河故名辰清
站。1937年9月30日划归瑷珲县,当年12月1日划归孙吴县,称辰清屯。1948年5月属孙吴城区
。1954年划归清溪村。1956年隶属清溪乡,称辰清生产队。1959年归孙吴镇公社所辖。1964
年7月隶属兴北公社。翌年4月从兴北公社划出与清溪生产队组建辰清人民公社,含今红旗、
清溪、正阳山、向阳、奋斗等乡的全部土地和红旗国营林场。1972年至1978年间建15个生产
队(划归红旗、清溪两乡6个生产队)。各公社相继建立后,至1978年为现在乡界。1983年改称
辰清乡。1985年5月13日改为乡级镇。
辰清境内山地面积占63%,积温在1700—2000℃,年日照2200—2400小时,无霜期仅80余
天。建社初期,粮食产量很低,1965年亩产为79斤,农民吃返销粮,后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产量逐年提高。1974年开始向国家交粮。1983年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提高
,农民收入增加。1985年播种面积30565亩,其中机耕面积占91.2%,粮豆薯平均亩产107斤,
每人平均收入277元。
全镇有大、中型拖拉机47台,联合收割机25台,役畜434匹(头)。
镇内有木材加工厂、贸易货栈、综合商店、工程队等4处镇办企业。1983年后,村办和个
体办的饭店、旅店、豆腐坊、粮油加工厂等达134家。
1985年镇内有中学2所,其中五大连池农场办1所;小学12所,其中五大连池农场办1所,
部队办1所。镇卫生院1处,五大连池农场医院1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