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乡村
第二节 乡村
一、沿江乡
沿江乡位于县城东北沿江平原一带,东南与逊克县,西北与黑河市接壤,西南与腰屯、
卧牛河两乡为邻,东北隔黑龙江与苏联相望。
1985年总面积532平方公里。总人口598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1人。有汉、满、达斡尔
、朝鲜、回、蒙古等6个民族。
全乡辖东、西霍尔莫津和东光、胜利屯、哈达沿、卫疆、大、小桦树林子、四季屯等9个
村,8个自然屯。其中东光村在东霍尔莫津屯境内。东光村多数是朝鲜族,四季屯以满族为最
多。辖区内有红色边疆农场三分场及所属42、43、45(原为沿江公社所辖小河西生产队,196
0年划归县属沿江农场,1970年划归三分场45队)、46队及县管沿江林场。民国年间本乡境内
尚有车地营子(今无人居住)、嘎巴亮子(位于哈达沿和胜利屯中间,今无人居住)2屯。乡政府
设在西霍尔莫津屯,距县城55公里。1988年12月,该乡改为沿江满族达斡尔族乡。
四季屯,东、西霍尔漠津,大、小桦树林子等屯开发较早。康熙二十三年(1684)一些吴
姓八旗人从宁古塔移居今四季屯址,逐渐形成自然屯。同年,一批何姓人家从宁古塔移居于
今东、西霍尔漠津屯,在此约200年前从山东曲阜县迁来的一些曾姓人家住在此地,后来曾姓
被编入汉八旗(正白旗),而何姓(满族)属镶红旗。光绪二十六年(1900)被沙俄侵占,屯民逃
散。清政府收复后,屯民陆续返回,人口逐年增多。
民国18年(1929)前,乡内村屯属瑷珲县第四区。1929年奇克建县,今二道河以东地域由
瑷珲县析出,为奇克县第四区所辖,至伪康德7年(1940)划归孙吴县。二道河以西村屯于193
7年划归孙吴县。1948年5月土改结束,建第三区人民政府。1954年全区分为县直属霍尔漠津
村、桦树林子村、哈达彦村。1956年改为沿江乡,1959年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建乡政府。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南靠小兴安岭,多丘陵、漫岗,沿黑龙江为冲积平原。海拔高度11
2—340米,年日照2500小时左右,年积温2000—2300℃,平均降雨量为530毫米,无霜期100
—120天,境内有黑龙江、二道河。
五六十年代,沿江乡单产不高,多数队总产不稳。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农业机械化程
度的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先进技术的推广,1974年开始持续多年粮食稳产高产,19
79年粮豆薯总产达1650.4万斤,亩产273斤,人均收入404元。1983年在灾多灾重的情况下,
粮豆薯平均亩产仍达299斤,总产2115.9万斤,向国家交粮1435万斤,人平均交粮2502斤,人
平均收入707元,创历史最高纪录。1985年粮豆薯平均亩产201斤,向国家交粮876.4万斤,居
全县之首,是县内的富裕乡和主要产粮区。沿江乡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坐落江岸的一架山
和四季屯是县城居民的春游地之一。该屯产黄烟较著名,清代朝廷曾指名纳贡。
孙四公路通到乡内,有通往哈达沿和四季屯的日班客车各1次。四季屯设有本县唯一的航
运码头。
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9所。卫生院1处,医护人员11人,病床8张,农村卫生室9个,卫生
员21人。
二、腰屯乡
腰屯乡位于县城东部,西邻兴北、卧牛河两乡,北邻沿江乡,南靠群山乡,东接逊克县
。总面积576.25平方公里。总人口504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1人。有汉、满、回、蒙古、达
斡尔、朝鲜、鄂伦春等7个民族。
全乡辖腰屯、吴家堡、东卧牛河、协振屯、东兴屯、红望、曾家堡、河南屯、山河屯、
红跃、北山、东建等12个村,11个自然屯。其中东建村在腰屯村境内。还有水文站和县属良
种场、种畜场各1处,红色边疆农场水利队、41队、44队(原腰屯乡新村,位于东卧牛河村东
部,建于1956年,由山东移民迁入建村,故名新村。1962年划归县属沿江农场,1972年并入
生产建设兵团)。乡政府驻地腰屯村,距县城15公里。
腰屯、曾家堡、吴家堡、东卧牛河等屯,开发较早,约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前后,
当时为瑷珲辖境,至孙吴建县划归孙吴。腰屯位于逊河左岸1公里处,原称东逊别拉屯,因位
于曾家堡与吴家堡两屯中间,人们习惯称之为腰屯,故更名。曾家堡位于逊河北岸,距县城
6公里,民国以前称西逊别拉屯,东北沦陷时期称曾家窝棚,建于1900年,由山东移入的曾姓
人家最初到此定居而得名。民国4年(1915)屯民达30户,有耕地400垧。其后移入的户数逐年
增加。“九·一八”事变屯民离散,1933年移入大批劳工建北黑铁路,工程结束,一些人定
居于此,住户逐渐增多。吴家堡,民国年间称吴家窝棚,为龙逊官道之要隘。连家窝棚也称
为连集窝棚,位于今东卧牛河屯(当时称额雨尔河口屯)和吴家堡中间,光复时,全屯人除两
个小孩外均死于战争中,至今无人居住。东北沦陷时期先后建朝鲜(位于今东卧牛河村南部,
已无人居住)、东兴、河南、协振等屯。1965年4月接收由孙吴镇划出的山河屯(时称三中队)
,1972年至1975年间建红望、红跃、北山、东建等屯。
1948年5月建第二区人民政府。1954年全区分为县直属腰屯村、曾家堡村、吴家堡村。1
956年建腰屯乡人民政府,1959年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恢复乡政府。
全乡地势西高东低,北、东、南三面环山,中间较平坦,逊河由西向东从中部穿过,卧
牛河从北向南在东卧牛河屯南1公里处注入逊河。沿河两岸地势平坦,土质肥沃。腰屯乡组建
以来,生产稳步发展,产量逐年上升。1969年粮豆薯总产为325万斤,1979年1103.3万斤,1
985年达1125.1万斤。1969年向国家交粮113万斤,1979年609.2万斤。1985年粮豆薯平均亩产
175斤,向国家交粮613.8万斤,居第三位,是全县主要产粮区之一。
孙奇、孙四公路从腰屯村穿过,每天均有孙吴至哈达沿、孙吴至四季屯的客运班车通过
。腰屯是逊克通往龙镇、黑河的必经之路,交通方便。
1985年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11所。乡卫生院1处,卫生室12个,卫生员17人。
三、兴北乡
兴北乡是北、东、南三面围城郊区乡,东邻腰屯、群山两乡,南靠辰清镇与奋斗乡,西
连西兴乡,北接卧牛河乡。1985年总面积401平方公里。总人口439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人
。有汉、满、蒙古、回4个民族。
全乡辖河北、新兴、兴华、北孙吴、三屯、铁北、永跃(含三家屯、也称福兴屯,1972年
划归永跃村,现无人居住)、永胜、镇南、兴川、兴北、兴海12个村,9个自然屯。永跃、永
胜、兴北3个村及兴川村的部分农民在孙吴镇内与城镇居民插花居住。1985年永跃村在镇东郊
建点,尚未全部搬迁。辖区内还有国营苗圃1处,县水利局所属养鱼场1处,红色边疆农场副
业队(原为孙吴县三里町养禽场,1963年末划归沿江农场)和前进国营林场。乡政府设在孙吴
镇内,县政府以东,交通大街路北。
兴北乡建于1964年7月,称兴北公社,由孙吴镇分出的清溪、兴北、兴南、跃进、河北和
卧牛河等6个生产大队共20个生产队组成。翌年4月将清溪、卧牛河两个大队划出。1969年与
1975年先后接收了由孙吴镇划出的勇进二至五队(今永跃、勇进、兴南、兴川4村)和菜队(今
永胜村)。
全乡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是县内的主要产粮区之一,又是城镇居民蔬菜供应基地。19
85年蔬菜播种面积1307亩,居全县之首。1974年以前全乡生产为自给有余阶段,每年向国家
交粮平均为200多万斤。1975年获得大丰收,粮豆薯平均亩产251斤,总产达1049.7万斤,交
粮431.1万斤,均为建社初期的4倍左右。此后粮食产量逐年稳产增收,1979年总产1165.4万
斤,交粮651.1万斤。1983年总产达1260.6万斤,交粮734.6万斤,人均收入413元,创历史最
高纪录。1982年后,多种经营和庭院经济发展起来,屯屯有养蜂场、木耳段,1985年养蜂21
0箱,居全县之首。村屯多数户有塑料大棚,一部分农民常年进城出售农副产品。
1985年有中学1所,小学5所。卫生院1处,村村有卫生室,有卫生员13名。
四、西兴乡
西兴乡位于县城西部,东邻孙吴镇和兴北乡,北接卧牛河乡,西靠向阳乡。总面积299平
方公里。总人口329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人。有汉、回、满、蒙古、达斡尔等民族。
全乡辖西兴、西南(含西南沟屯,是东北沦陷时期的马车组合,土改后划归西南屯)兴南
、勇进、平度、新峰、西地营子、山岭、西岗、兴建、永丰等11个村,10个自然屯。勇进村
农民与孙吴镇居民插花居住。境内还有红旗国营林场。乡政府设在西兴屯,距县城3公里。
西兴乡建于1976年9月,称新兴垦区,由兴北公社分出的西兴、西南、兴南、勇进、平度
、西地营子6个生产队组成。当年从西兴生产队划出一部分,建山岭(原称兴岭)生产队,同时
建西岗、新峰、兴建、永丰4个队,1977年经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改称新兴人民公社。1
981年地名普查时,因公社名称与嫩江县一社重名,故更名。
西兴乡建点晚,发展速度快。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是全县的主要产粮区之一。建社初
期,大面积开荒,1977年至1979年连续3年开荒总面积达2.4万亩,加之推广先进技术,全乡
粮食单产高,总产稳,人均收入不断增加。1979年至1985年粮食总产平均每年1000万斤以上
,向国家交粮600万斤左右。1983年最高,总产达1303万斤,交粮836万斤,居全县之首。19
77年至1985年间年均亩产240斤。1979年最多,亩产313斤。1976年至1982年年人均收入200元
,1983年至1985年达500元。1984年进城从事建筑、运输、服务等劳务性生产的农民达260多
人,占全乡总人口的8%,比1983年增长46%。80%以上的农户利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发展养
殖业。全年庭院经济收入总额高达67万元,比1983年增长104%,每户平均收入为812元。
1985年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7所。卫生院1处,卫生室10个,医护人员18人。孙向(阳)公
路从西兴屯通过。
五、清溪乡
清溪乡位于孙吴县西南部,东邻西兴乡,东南连兴北乡,西靠向阳、正阳山两乡,南接
辰清镇,北连红旗国营林场。总面积300.5平方公里。总人口188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3人。
有汉、满、蒙古、回4个民族。
全乡辖清溪、永清、辽原、腰岭、利民、平顶、富库山、金沟8个村,8个自然屯,境内
有水文站1处。乡政府设在清溪屯,距县城23公里。
清溪、腰岭两屯开发较早,伪满康德元年(1934)初建北黑铁路时在辰清河与平顶河汇合
处建腰岭站,1945年光复后无人居住,1975年重新建屯。在辰清河与卡西春河汇合处建清溪
站,之后一些从事运输、伐木、烧炭、打柈子的人员和经商者,相继从克山、拜泉、克东、
海伦、北安到此落户,人口逐渐增多形成自然屯。此地于民国年间及东北沦陷初期归黑龙江
省龙镇县管辖,至1937年划归孙吴。1948年隶属第一区,称清溪村。1954年为县属清溪村。
1956年建清溪乡。1958年归孙吴镇作业区管辖,1959年为孙吴镇人民公社所辖清溪大队。19
65年先归兴北公社所辖清溪大队,后归辰清公社所辖清溪队。1976年9月1日由辰清公社划出
的清溪、永青、腰岭生产队,正阳山公社划出的平顶大队(原称正阳山一队),组建清溪垦区
,当年建辽原、利民、富库山、金沟4个队。1977年,改称清溪人民公社。
全乡山多、田少、水少,森林总覆盖率为75%,气候寒冷,无霜期仅有90天左右,是半农
半林、比较贫困的山区乡。粮食产量低,几年来平均亩产仅100斤左右。1983年最多,总产4
37万斤,亩产174斤,向国家交粮157.7万斤。1983年开始,发展多种经营和庭院经济,年人
均收入由几十元增加到300多元。
1985年有中学1所,小学9所。卫生院1处,村村有卫生室,有卫生员10人。
孙向(阳)公路从清溪屯东南1里处通过,日班客车往返1次。
六、正阳山乡
正阳山乡,东邻辰清镇、清溪乡,西北连向阳乡,西南与德都县接壤。总面积231.5平方
公里。总人口313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0人。有汉、满、蒙古等民族。
全乡辖正阳、全山、清泉、阳山、高山、莲山、艳阳、双山、门山、环山、椅山、林富
12个村,12个自然屯。境内有县林业局所属正阳山防火点1处。乡政府设在正阳村,距县城4
0公里。
正阳山乡建于1975年,当年开荒,当年建点,称为垦区。1975年至1980年共开荒66675亩
,平均每年开荒11112亩。1976年改垦区为公社。
全乡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林地面积占52.8%,河谷占11%,无霜期仅有90—100天。易受
内涝、早霜的危害,粮食产量不稳定,收入低,多年靠贷款,吃返销粮。大丰收的1979年粮
豆薯总产854.2万斤,亩产166斤,向国家交粮379万斤,人均收入214元。而1981年总产仅18
3.5万斤,亩产35斤,向国家交粮5万斤,平均每人负债50元。1983年至1985年间总产、亩产
较稳定,平均总产约600万斤,亩产为150斤左右,年人均收入在270元以上。
1985年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10所。卫生院1处,村村有卫生室,有卫生人员15名。
孙向公路从乡内通过,日班客车往返1次。
七、向阳乡
向阳乡,东与清溪、西兴、卧牛河乡为邻,东南与正阳山乡相接,西与嫩江、南与德都
两县交界,北与黑河市接壤。总面积554平方公里。总人口192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5人。有
汉、满2个民族,以汉族为主。
全乡辖向阳、岩峰、英河、林河、溪春、东岗、民山、有山8个村,8个自然屯。境内有
向阳木器厂(原称社办工业)、向阳国营林场。乡政府驻地在向阳木器厂附近,距县城65公里
。
1975年嫩江县麦海公社在今向阳乡境内建向阳、岩峰、英河、林河4个生产队,1976年3
月划归孙吴县,组建向阳垦区。1977年建溪春、东岗、民山、有山4个生产队和社办工业。1
978年建社办畜牧场(现已无人居住)。1979年10月经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为向阳人民公
社,因其耕地大部分在向阳坡,故得名。
地势西高东低,属山区高寒地带,常年积温在1800—2000℃,年日照2400—2600小时,
无霜期仅有90天。农作物以小麦为主,多年来粮食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大丰收的1979年粮
食总产为301.3万斤,亩产104斤,人均收入118元,向国家交粮77.4万斤。1981年总产仅有1
06.9万斤,亩产37斤,人均收入负8元。1983年后,年人均收入提高到300元左右。全乡林副
业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1985年林、副、牧业和其它收入占总收入的57.5%。
境内森林茂密,野生动植物品种较多,主要有黑熊、狍子、狐狸、木耳、蘑菇、猴头蘑
、蕨菜等,是农民副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1985年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8所。卫生院1处,各村都有卫生员。
孙向公路通到乡内,每双日客运班车往返1次。
八、红旗乡
红旗乡位于小兴安岭山脊、辰清河上游。西、南两面与德都县接壤,东邻奋斗乡,北连
辰清镇。总面积188平方公里。总人口181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5人。有汉、满、蒙古、回等
4个民族。
全乡辖红旗、前峰、光明、青山、兴山、华山、钟山、五里桥、建设9个村,9个自然屯
。境内有乡办企业1处,五大连池农场辰清分场一至三队。乡政府设在红旗村,距县城55公里
。
1976年9月始建红旗乡,时称兴安垦区。当年建红旗、光明、华山3个生产队。1977年建
前锋、兴山、钟山3个队。1978年根据黑龙江省和黑河地区革命委员会对孙吴与邻县德都县界
划分的指示,改称红旗垦区,并接收从辰清公社划出的青山、富强(已与青山村合并)、建设
、五里桥4个队。1979年10月经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改为红旗人民公社。
本乡海拔平均在380米以上,是半农半林、以农业为主的山区乡。为黑龙江省农作物区划
第六积温区,积温在1700℃以下,无霜期仅有85天左右,降水量600—800毫米,是全县降水
和寒冷中心,重点涝区。土地瘠薄冷凉,加之开发较晚,经济基础薄弱,多年来粮食亩产在
百余斤徘徊。近几年来国家积极采取措施,治理内涝,1985年至1987年间国家投资47万元修
建排涝工程。
哈黑公路从乡内通过,是黑河、孙吴、逊克等地至北安的必经之路。公安机关在红旗村
设有边防检查站。
九、奋斗乡
奋斗乡北邻兴北、群山两乡,东隔茅栏河与逊克县相望,南与德都县接壤,西连辰清镇
和红旗乡。总面积267.5平方公里。总人口265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6人。有汉、满、蒙古
、回、达斡尔、朝鲜等6个民族。
全乡辖奋斗、新河、靠山、估河、七里屯、新业、阿象山、山泉、杨木山、大架子、锈
河、十八里、小架子、河西14村,14个自然屯。境内还有沾河林业局立新林场茅栏青年点1处
。乡政府设在奋斗村,距县城57公里。
奋斗乡建于1970年3月,当时上海知识青年千余人和上海干部百余人到此落户,同本县沿
江、腰屯、兴北等公社的246名社员一起开荒建点,正值毛泽东主席视察黑龙江省题词“奋斗
”20周年,故命名“奋斗人民公社”。当年建20个生产队(当时称连队)和1个机务连队。当年
开荒2.9万亩,种地1.6万亩,建房1万余平方米,至1984年共开荒7.8万亩。1971年7月6日黑
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复,设奋斗“五七”农场(对内为公社),体制为农场、连队两级设置,
由黑龙江省和上海市共建。1978年,上海青年和干部陆续返回上海,“五七”农场撤销。19
77年将1至5(今称群山乡邻山、民和、富民、前程、群山村)连队划归群山公社,六连,八连
和十二连(茅栏河以东地域)划归逊克县。
奋斗乡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半林半农山区乡,耕地多在岗坡上,建置后发展的速度快而
稳。1970年至1985年粮食产量平均亩产为150斤左右,1975年最高,亩产193斤。常年总产量
在600万斤以上,1976年最多,总产842万斤。1981年实行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林、副业生
产,1983年至1985年由过去多年人均收入100余元提高到450元以上。
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13所。卫生院1处,村村有卫生室,有卫生员15人。
孙奋(斗)公路从乡内通过,每单日有客运班车往返1次。
十、群山乡
群山乡北邻腰屯乡,西接兴北乡,南连奋斗乡,东隔茅栏河与逊克县相望。总面积303.
75平方公里。总人口158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5人。有汉、满2个民族。
全乡辖群山、邻山、民和、富民、前程、朝阳、十里岗、天台、虎山、富山10个村、10
个自然屯、境内有群山联营林场1处。乡政府设在群山村,距县城48公里。
群山乡建于1977年4月20日,当时称前进垦区。由奋斗公社分出的邻山、民和、富民、前
程、群山(时称一至五连)5个队组建。当年建朝阳、十里岗、天台、虎山、富山和六队(当年
撤销,社员分散到其它各队)6个队。同年10月经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改为前进人民公
社。1981年地名普查时,发现公社名称与嫩江县一社重名,故更名。
群山乡是半林、半农、以农业为主的山区乡,山林面积占66%。境内主要山脉有正中山、
前东山、邻山、田湾山、天九山、田木山、天明山、东杨木山、天台山、黑虎山。最高的黑
虎山,海拔高度426.4米。该乡因处在群山环绕之中,而得名。地处高寒,常年积温在1800—
2000℃,无霜期仅有80—100天,年日照2500小时左右。粮食产量较低,平均亩产100余斤,
总产200多万斤。1983年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力发展人工育耳等多种经营,年人均
收入由多年100元左右提高到400余元。
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13所。卫生院1处,村村有卫生室,共有卫生员12人。
乡政府驻地与孙吴镇有县乡公路相连。1983年1月起,冬季周三、六客运班车各往返1次。
十一、卧牛河乡
卧牛河乡,北接黑河市,西连向阳乡,南邻西兴、兴北两乡,东靠腰屯乡。总面积504.
5平方公里。总人口179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4人。汉族占99%,有少数满族人。全乡辖卧牛
河、三岔河、新岭、前进、赵地营子、王家渟、菅草沟、新立、新发、观山10个村,10个自
然屯。境内有大河口、平山2个国营林场,二门山水电站留守处,红色边疆农场二分场及其所
属23至25队。乡政府设在卧牛河村,距县城35公里。
三岔河建屯较早,约建于清代末年。相传当时有李、张两姓居民因逃避官府紧急差事,
由二站到此开荒种地,后来人口逐渐增多,形成自然屯。因逊河在屯前分三岔流过,故名三
岔河。
卧牛河乡建于1965年4月,由兴北公社划出的卧牛河、三岔河、菅草沟3个队组建。1970
年至1973年间先后建前进、王家渟、新岭、新立、新发、观山6个队,1976年接收兴北公社划
出的赵地营子(原三屯一队)生产队。
全乡地势西高东低,属山区,林地面积占77%,常年积温1700—2000℃,年日照2500小时
,年降水量平均600毫米,无霜期85天。全乡粮食产量较低,1965年至1973年间粮豆薯年均亩
产100斤左右,总产64万斤。1978年开始,大面积开荒,1978年至1981年共开荒16604亩。在
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以人工育耳和养殖业为主的多种经营,1979年粮食产量平均
亩产提高到153斤,总产达388.3万斤。
1985年总播种面积30005亩,其中机耕面积占87%,粮豆薯平均亩产150斤,人均收入424
元。大牲畜存栏数520头,生猪存栏数532头。养蜂145箱,居全县第二位。
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8所。卫生院1处,村村有卫生室。
孙二(站)公路从前进村通过,每周二、五有县城到乡政府的客运班车往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