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貌
第二节 地貌
一、地形
全县属于低山丘陵区,海拔在110—755米之间,地势南部和西部高,北部和东部低,由
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地貌分区较明显,西部为低山沟谷区,中部为丘陵河谷地区,东北部
为沿江平原。
(一)低山沟谷区
包括辰清镇,向阳、正阳山、清溪、红旗乡及卧牛河乡西部等地。
区内的向阳、正阳山、清溪、卧牛河乡等地是由火山岩及大片花岗岩组成的皱褶带,自
中生代以来处于上升剥蚀阶段,河流沿构造线下切,形成陡峭的平顶低山丘陵地形,海拔30
0—600米,相对高差100—200米,最高点松木山海拔高程755.3米。其它如柳河山、依通山、
福隆山、白鸟山、人道山、正阳山、尚森山、黑岩峰等连绵不断。向阳乡的东岗、溪春附近
岭脊是嫩江水系与逊河水系的分水岭。区内西部大部分基岩裸露,临河谷坡多呈悬崖陡壁、
崩塌倒石堆。标高360—400米左右,明显可见夷平台面,台面一般无覆盖物。
随山体形成千沟万壑,沟谷多为“V”型谷或箱形谷,谷中局部还保留有侵蚀残丘、断层
崖面等。谷的方向大致有两组,即北东向、北南向,构成平面上的格子状水系,因此,区内
河谷成因多为构造侵蚀谷。这些沟谷承载着涌泉和控山水汇聚成的科洛河和逊河的支流辰清
河、卡西春河、沟浪河、卧牛河等。
辰清镇和红旗乡是由中上更新统冰水堆积砂砾石,顺坡堆积组成的岗阜状丘陵,海拔30
0—400米。岗阜相向分布,属剥蚀堆积岗阜丘陵。本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41.88%。
(二)丘陵河谷区
位于孙吴县中部,包括孙吴镇,腰屯、兴北、西兴、群山、奋斗乡,卧牛河乡东部及沿
江乡的西部和南部等地,为剥蚀浑圆状丘陵区,是由白垩系沉积岩组成的低丘陵。海拔200—
400米,相对高差100—200米。在海拔320—340米的标高间,明显可见略向北倾斜的平台,台
面上堆积第三系松散砂砾石,称为二级夷平面。本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4.03%。
(三)沿江平原区
位于县内东北部,海拔为110—200米,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4.09%。大片优质荒原已全部
被垦为耕地。
由于河流冲积,有明显的阶地发育,阶地宽度一般为1—2000米,最宽处5000米。阶地表
面多被沟谷割切,前缘陡坎明显,由西北向东南节节下降,与黑龙江沿岸的漫滩相连,起伏
较缓,地势平坦开阔。第四系堆积物为亚粘土、淤泥质亚粘土砂砾卵石等,局部含泥炭、兰
铁矿斑点。黑龙江漫滩土层最厚达30米,由于岛状冻土影响,融化水下渗形成沼泽化湿地,
此外水泡子、牛轭湖较多,河曲发育。
二、山脉
本县位于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兴安岭——长白山区,小兴安岭山脉北麓。岭脊在境内长
约40公里,山地由火山岩及大片花岗岩组成,皆属于小兴安岭的余脉。有名称的山峰共123座
,其中主要的有明显特征的山峰有:
南松木山:位于向阳村正北约21公里,东西走向长7公里,地理座标是北纬49°28′,东
经126°48′,海拔753米,为境内最高峰。山麓由落叶松环抱,中间被白桦树、松树所覆盖
。在海拔500米以上始出现低等植物。
西杨木山:位于群山村以西11.5公里,东西走向长7公里,地理座标北纬49°12′,东经
127°25′,海拔高度396米。山体呈浑圆状,由白垩系沉积岩组成,在海拔320—340米的标
高处有略向北倾斜的平台,台面上堆积第三系松散砂砾石,称为二级夷平面。山坡盛长杨树
,为区别本乡境内的东杨木山,故名西杨木山。
乌云山:位于兴北乡西南4公里处,南北走向长4公里,地理座标为北纬49°23′,东经
127°17′,海拔高度为323.2米。此山高于附近各山,阴雨天气,山头常与乌云相连,故得
名“乌云山”。山坡被柞、桦等次生林所覆盖。
三块石山:位于红旗村西北12公里,南北走向长2公里,地理座标北纬49°06′,东经1
27°,海拔高度508米。山顶有3块较大的卧牛石,故得名“三块石山”。山坡被柞、桦等次
生林所覆盖。
邵家山:位于卧牛河村西北14.5公里,南北走向长7公里,地理座标北纬49°37′,东经
126°57′,海拔高度493。9米。东、西、北三侧分别临卧牛河及其支流,南临逊河。山坡被
柞、桦等次生林所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