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四季特征
第二章 气候
第一节 四季特征
一、春季
春季升温迅速,冷暖空气交替频繁,风大,蒸发量大,相对湿度小。旱涝、倒春寒为春
季主要特征,平均二三年出现一次旱涝,四五年出现一次倒春寒天气。3月至5月平均升温21
.5℃,3月中旬白雪皑皑,日平均气湿为-11.5℃,4月初雪化冰消,4月上旬气温可升到-1.9
℃,4月中旬可达零度以上。本季大风日数占全年的64%,4、5两月平均大风日数4.7天,大风
日变化明显,白天6时至18时出现的大风次数约占全年的90%。
二、夏季
温和多雨,日照时间长,旱、涝是夏季的主要特征。历年7月份为最热月,平均气湿19.
3℃,极端最高气温34.2℃(1968年7月22日),极端最低气湿-0.3℃(1962年7月1日)。日温度
≥30℃的日数历年平均6.7天。季日照总时数为745.2小时,占全年的29%。但由于多阴雨天气
,日照百分率仅平均为53.3%。夏季昼长夜短,夏至前后,日出为地方时(本县与北京<东
经120°>相比,时差提前29分24秒)3时50分,日落为20时13分;昼长达16小时23分,夜仅
有7小时37分。季内为全年降雨集中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2%,7月为全年降水量峰值月,平均
降雨量为136.2毫米。8月份降雨量仅次于7月份,平均114.3毫米,易造成农田内涝。初夏(6
月初)降水量最少,为21.9毫米,常出现“卡脖旱”(卡脖旱:即农作物出苗后即遇旱灾)。
三、秋季
降温急剧,常出现早霜是秋季的主发特征。9月中旬日平均气温10℃,10月中旬平均为1
℃,下旬可降至到-2.8℃。季极端最高气温28.8℃(1969年9月12日),最低气温-27.9℃(1
979年10月29日)。初霜日平均在9月6日出现,最早出现在8月25日(1971年)。1954年至1980年
间初霜在9月上旬出现过10次,占初霜数的40%。早霜对大豆等作物的生长危害极大。
四、冬季
受蒙古高压冷空气的影响,漫长而寒冷。冬季平均长达4个月之久,季平均气温-20.7℃
,极端最低气温-48.1℃(1980年1月13日)。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25.5℃。气温≤-30
℃日数历年平均58.9天,1月份平均22.2天,占全年的38%。冬季日照时数较短,但由于寒冷
干燥,云量少,平均日照百分率却可达66.5%,为全年最高阶段。冬季夜长昼短,冬至前后昼
最短,日出时间为地方时7时56分,日落为16时,仅8小时零4分,冬至后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