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干旱

第二节 干旱


据1954年至1980年间26年资料记载,旱灾机率为18.3%。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涝灾相
比,程度要小些。
1965年春旱严重,5月只降雨45.3毫米。小麦苗没出土或刚出土就被干死,沙土岗地小麦
、大豆大部分绝产,全县小麦平均亩产104斤,大豆71斤。
1971年全年少雨,年降水总量389.9毫米,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少170毫米,特别是7月份降
雨量只有66.3毫米,较7月份平均降雨量少99.7毫米。旱象由西向东逐渐加重,沿江公社最重
,大豆欠收,小麦绝产15%。东霍尔漠津屯索利岗麦地,中午用火柴能将刚拔下的麦杆点燃。
西霍尔漠津屯南大田,土地干裂,最大裂口宽达1寸左右,大豆叶子打卷,玉米叶变黄。
1980年7月24日至8月18日,长达24天久旱少雨,出现了严重的阶段性干旱,当年大田作
物减产。
1982年上半年高温少雨,6月份降雨量仅有21.9毫米,比1981年至1985年5年间同期平均
降雨量少74.6毫米,地温平均为23.3℃,旱象严重,小苗枯干。由于长时间烈日高温,干旱
少雨,引起了草地螟虫害。至6月25日,虫灾波及到全县12个乡,2个国营农、牧场,受灾耕
地总面积122425亩,其中大豆面积117300亩,占大豆总播种面积的87.4%。油菜、向日葵、烤
烟等经济作物均受虫害,是本县历史上发生的第一次草地螟虫害。发现虫害后,县政府立即
组织抗旱、灭虫,经抢救,只有650亩地绝产,1982年仍夺得较好收成。
1985年7月,只降雨24.7毫米,比建国后同期平均降雨量少124.2毫米,是降雨量最少的
一年。春夏重旱,土地干裂,小麦枯黄,大田作物卷叶枯萎。全县受灾农田13.7万亩,占总
播种面积的23.6%,绝产6.1万亩,占受灾面积的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