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国营农业
第三节 国营农业
良种场 该场建于1963年。1960年以沿江农场的农业科学试验站为基础建成独立的县农
业科学试验站,建在沿江乡胜武屯。1963年迁至腰屯乡,改建为孙吴县良种示范繁育农场(良
种场)。当年有职工24人,耕地面积1031亩,推广良种48240斤。1978年大豆单产239斤,是建
场以来大豆单产最高的年份。1979年总播种面积4915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985亩,单产37
8斤,是良种场有史以来粮食单产最高的一年,交售和推广良种90万斤。1980年播种面积476
3亩,交售推广良种94万斤。建场至1985年共交售推广良种814万斤。1985年有职工236人,大
中型拖拉机15台、970马力,饲养大牲畜89头(匹),建房4900平方米。
种畜场 1968年战备时建立孙吴县三线小农场,孙吴县奋斗“五七”干校以此为劳动基
地。1970年6月“五七”干校撤销,小农场改为县种畜场,1973年3月由奋斗乡迁至腰屯乡河
南屯南部,孙逊铁路路基南侧。建场初期有职工40余人,种地、养殖并重。1970年播种面积
1801亩,粮豆薯总产22.8万斤,饲养马28匹、牛4头、猪17头、羊153只。1979年养蜂500箱。
1985年有职工216人,大中型拖拉机10台,饲养牲畜740头(匹)。
红色边疆农场三分场 它的前身是地区劳改农场,1956年交孙吴县,改名为“沿江农场
”。1963年沿江霍尔漠津养蜂场、额雨畜牧场归入沿江农场。下设4个大队,耕地面积达615
00亩。1966年3月沿江农场交生产建设兵团管理,对外仍称沿江农场,1969年正式改为:“中
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独立三营”。1976年改为红色边疆农场三分
场。有耕地70780亩,下设6个农业生产队,1个工副业队,1个林场。
五大连池农场辰清分场 它的前身是1966年2月10日在辰清河两岸建立的星火农场,最初
由何铁奎带领33名孙吴县知识青年到此建场,1966年5月25日、6月25日,先后接收两批哈尔
滨知识青年200人。1967年11月星火农场交给生产建设兵团,后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
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独立营”。此时耕地面积达9000余亩,农业机械基本配套。
1982年划归五大连池农场,下设5个队。
红色边疆农场二分场 该场的前身是1969年建立的生产建设兵团的连队,位于孙吴县北
部的额雨尔河和卧牛河汇流处的二龙河口一带,俗称“大河口”。1976年改为红色边疆农场
二分场,下设3个农业生产队,1个林场。分布在额雨尔河和卧牛河两岸。
额雨畜牧场 1960年在县办东风畜牧场(北卧牛河处),地办三岔河山蚕场、南二龙养兽
场的基础上由省农业厅办起额雨畜牧场。场部曾在协振屯、南二龙临时落脚,于1960年冬在
卧牛河正式建立场部。当年盖场房9栋,先后在哈尔滨市招工4次、400余人。1961年将1958年
在腰屯乡小队成立的县属星火畜牧场并入该场。1963年额雨畜牧场有汽车1台,45马力胶轮车
9台,28马力胶轮车2台,东方红链轨车1台,马228匹,牛165头。同年与沿江农场合并,当时
有工人445人,干部1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