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作物栽培
第三节 作物栽培
小麦
小麦是孙吴县主要农作物之一。1949年建国前主要采用人工播种、小刀收割的原始耕种
方法,产量很低。建国后,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小麦种植大体经历如下阶段:
50年代小麦播种一般在4月初开始,5月初结束。播种方式分为机播、垄作、漫撒三种方
式。以1956年为例,小麦机播面积占33%,用新式畜力圆盘式和靴式播种机,垄作19.2%,采
用小垄三苗眼播法;漫撒为47.8%,垧播量,肥地(伏荒、二荒)400—420斤,秋茬、豆茬380
斤,一般350斤。
机播小麦拔二至三次草,垄作小麦铲@d:孙吴县志imagesHZ650109ZA.jpg一至二遍,
拔一次大草,苗高4—5寸时每垧地追肥1000—1500斤。
1952年开始新技术试验,何长江初级社采用先进技术种植小麦11垧,用王铜拌种和恒温
浸种,平播密植用克华良种,加强田间管理,垧产4818斤。而不采用先进技术,继续用传统
种法的苏文林小组,垧产640斤。
60年代改粗耕为细耕,小麦种在秋翻地上。针对过去重茬造成草籽多的情况,于1963年
狠抓了小麦调茬工作,全县小麦调茬面积达32%。小麦大多施种肥,主要是尿素、灰土粪。机
播面积达80%。1964年全县建立小麦三无(无毒麦、无草籽、无油麦)种子田9957.2亩。
1970年全县旱象由西往东逐渐加重,全县出现历史上第一次抗旱高潮,旱田灌溉小麦面
积为2469亩。7月7日调查,东屯索利岗25垧小麦绝产,中午能将拔下的麦桔点燃。
70年代小麦播期比五六十年代提前,土壤以化冻5厘米播种最为适宜。播种方式多样化,
30公分双条播,36公分双条播,45公分双条播,7.5公分单条播,15公分单条播,30公分单条
播,大垄3条播;早熟品种20%,晚熟品种80%。施肥有三种方式:种肥、追肥、底肥。种肥主
要是颗粒肥,垧施量400—600斤;追肥在分蘖末期追尿素,垧施量200—300斤;底肥垧施农
家土杂肥5—6万斤。小麦三叶期压苗扶壮。1975年小麦田间管理达60%,除少量低洼地块机车
进不去外,其余全部实现机播,小麦机播面积达99%。
1980年至1985年小麦良种面积达85—90%,药剂拌种95%以上。1983年小麦耙茬播种6.3万
亩,24—DT酯灭草面积5.6万亩。1985年麦豆高产综合栽培技术试验,小麦1.8万亩,平均亩
产200斤,其中万亩高产综合栽培技术平均亩产299斤。
大豆
50年代大豆播种采用拉拉稀方法,垧播量120斤;采用窝稀密点法1尺左右一窝,每窝4—
6棵苗,垧播量100斤。种子搞粒选、脐选,发芽率90%。
1956年推广混种,占大豆面积的15.8%。采用玉米带大豆或红豆,2株玉米间种1埯大豆或
红豆,玉米不减产,每垧可得大豆300斤或得红豆600-700斤。
60年代大豆机播面积达40%,平播后起垄,扩大60公分平播,用七桦犁随播随起垄。扣种
大豆,浅破茬深掏墒,点好籽,压实保墒,垧保苗30—35万株。田间管理主要靠人工铲、畜
力@d:孙吴县志imagesHZ650111ZA.jpg、机播机耢。1966年良种面积达67%。
70年代田间管理加强,大豆管理推广了盖、耙、耢、@d:孙吴县志imagesHZ650111ZB
.jpg、疏等一整套机械化管理措施。1974年大豆播种方式有:垄上双条播;梅花型扎眼播;
机播随播随起垄;满垄灌;垄上3条播。1975年开始用七铧犁扣种@d:孙吴县志imagesHZ6
50111ZC.jpg种,30公分单条播垧保苗30万株;45公分单条播垧保苗35万株;50公分单条播垧
保苗45万株;60公分双条播垧保苗45万株。用废柴油除豆田杂草,在大豆出苗前,分别用2斤
或3斤(垧播量),采用喷雾法对豆田施用,垧用量3斤的除草效果为52.5%,比人工除草增产2
3%。用敌草安灭豆田草,出苗前施用,垧用量4斤,除草效果为36.7%,比人工除草增产4.3%
;垧用量8斤,除草效果为38.9%,比人丁除草增产26.2%。肥料用氮、磷、钾颗粒肥,5406菌
肥,农家肥等。
1980年至1985年大豆良种面积达90%。1983年灵丹粉拌种占播种面积的21%,硝酸铵拌种
63.2%,三十烷醇闷种11.7%。大豆收获株每垧40—60万株。播种方法主要是:垄上播种达63
.3%;平播后起垄,随播随起垄达26.9%;窄行平播达9.8%。苗期垄沟深松面积为3.355万亩。
1985年大豆种子精选面积占全县大豆总播种面积的73%,比不精选百粒重提高3.5克,一般可
增产8—13.5%。
谷子
1952年推广肇源丰产经验,实行宽苗眼@d:孙吴县志imagesHZ650111ZD.jpg种,宽播
稀点,播幅宽3—4寸,垧播量12斤,需拌12—15斤熟苏子或10—12斤熟谷子,播深2—4厘米
,踩好底格子和上格子。小苗长至6公分左右时,间苗、拔草。中间拔大草2—3次。50年代用
盐水选种,小苏达浸种。肥料主要用农家肥。60年代改粗耕为细耕,铲前@d:孙吴县志ima
gesHZ650111ZE.jpg一犁,灭草保墒,加宽播幅,垧保苗为80—100万株。70年代至80年代增
加30公分、45公分平播,垄上3条播。1972年24—DJ酯开始用于谷子灭草。
玉米
50年代玉米是本县主要农作物。80年代本县已成为麦豆产区,玉米面积只占总播种面积
的5%左右。
50、60年代种植玉米主要是抓把粪,拌种肥、上坑洞灰。播种方式是单株播种,垄宽55
公分,株距40—45公分,行距45—50公分。种子采用穗选,掐头去尾留中间,垧保苗3—4万
株。中间三铲三@d:孙吴县志imagesHZ650112ZA.jpg。70年代至80年代玉米种植部分采用
一埯双株,双埯双株带豆类间作。1975年曾用玉米营养快育苗,缩短生长期,促进早熟,但
用工量大,未坚持长久。
水稻
孙吴境内,1938年朝鲜人迁入,开始种植水稻。当时采用原始的撒播方法,只拔1至3次
草,便等着秋季收获。到50年代,水稻种植开始用条播机和点播机播种。推广品种主要是“
石狩白毛”和“国光”,主要在沿江一带少数生产队种植。至1968年有20个生产队开始试种
水稻。1971年水稻品种增加了“七棵穗”、“瑷珲1号”、“瑷珲2号”。1973年开始水稻和
旱田轮作。1985年开始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