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种子肥料

第四节 种子肥料


一、种子
(一)主要作物品种
小麦
小麦更新换代分三个阶段:40年代末至50年代为第一阶段,主栽品种有“合作号1—6”
,由于发生锈病,被淘汰,搭配品种为“甘肃96号”。60年代至70年代为第二阶段抗锈病型
阶段。主栽品种是克山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培育的克强、克壮、克红、克全,搭配品种有曙光
1号、黑春1号。80年代为第三阶段—丰产型阶段,主栽品种有克丰1号、克丰2号(441)、克丰
3号(751)、克旱7号、克旱9号(369),搭配品种是黑春2号。实行区域化供种:沿江平原区为
克旱6号、克旱7号;中部丘陵区为黑春1号;西部山区为早红等早熟品种。
大豆
大豆更新换代分为三个阶段:建国初至50年代为整理农家品种阶段,主栽品种是黑龙江
283号、284号、克双。60年代至70年代为丰产型阶段,主栽品种为黑河1号、黑河2号、黑河
3号、黑河51号、黑河54号,搭配品种为丰收10号。80年代大豆品种进入高产早熟阶段,实行
区域化供种。全县划为3个供种区:沿江平原区为黑河3号、黑河4号;中部丘陵河谷区为黑河
54号;西部山区主栽品种为北呼豆(早熟品种),搭配品种为克丰11号、东农36、北丰1号、北
丰2号、北丰3号。
谷子
50年代主栽品种是“刀把齐”。60年代至70年代主栽品种是“大粒香”,它是孙吴县自
己繁育的当家品种,搭配品种是“黑粟1号”。80年代“大粒香”由于粟温病绝种,谷子品种
自由引进种植。
玉米
50年代为农家品种阶段,主栽品种为“黄八趟”、“白八趟”、“小火苞米”,推广品
种“边疆红”。60年代至70年代为“单交种”、“双交种”阶段,品种是“边双18号”、“
边双21号”。80年代同谷子一样,自由引进种植。
水稻
50年代主要种植日本关东军留下的日本品种“农林号”,有“农林11号”、“农林32号
”,搭配品种是“北海红芒”。60年代至70年代主栽品种是“黑粳2号”。80年代主栽品种是
“黑粳2号”、“黑粳4号”,搭配“黑851号”、“黑852号”。水稻种植主要是在沿江平原
区和兴北灌区。
(二)种子繁育推广
1949年建国以后,随着农业增产的要求和新技术改革的不断发展,种子的繁育、推广、
管理工作也由低到高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至1956年。该时期种子工作方针是“三自一引”,即从外地自然引进和
自选、自留、自用。执行四就方针:“就地选,就地繁育,就地推广,就地利用”。当时,
每到秋收前,县、区干部下乡都要向农民宣传、组织选种工作,有经验的老农留心选成熟最
好的地块,在地里进行穗选,做到单打、单保管,提高质量。多数农民未认识到单独选种的
好处,沿袭留上风头、大堆选的办法留种,这种以粮代种,品种的多、杂、劣,是造成产量
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阶段,1956年至1978年。1956年国务院提出“每个农业社都要自繁、自选、自留、
自用,辅之以国家必要的调剂”的种子工作方针。1959年8月,孙吴县成立种子站,此后,各
农村生产队先后建起种子田,很快形成以种子站为中心、以良种场为骨干的专业和集体相结
合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队队都建起了种子田,种子达到四单:单割、单拉、单打、单贮。
1970年引种和繁育了玉米“边双18、边双21”双交种及其单交种和自交系。
第三阶段,1978年至1985年。1978年国务院提出“质量标准化,加工机械化,生产专业
化,品种布局区域化,以县为单位统一供应”的种子工作方针。孙吴县1978年形成统一供种
体系,同年实现品种布局区域化。全县分3个区:沿江平原区为第四积温带;沿江的山地、腰
屯、兴北、西兴、群山、奋斗、卧牛河东部地区为第五积温带;辰清、红旗、清溪、正阳山
、向阳、卧牛河西部为第六积温带。
二、肥料
(一)肥料种类
60年代之前农业生产施用农家肥,主要有厩肥、土粪、草木灰等。60年代初开始高温造
肥,并由夏季高温造肥发展到一年四季高温造肥。1960年开始使用化肥,当年销售化肥16吨
。此后化肥用量逐年增加,1969年比1968年化肥用量增加3.8倍。70年代化肥用量稳步增加,
1979年达到2173吨。1983年是全县化肥用量最多的一年,达3848吨。之后化肥用量明显下降
,1985年仅用1808吨。
化肥种类主要有硫酸铵、硝酸铵、尿素、过磷酸钙、三料等。
(二)施肥方法
基本施肥方法是底肥、种肥、追肥三种,根据不同的粮食作物分别使用不同的施肥方法
和肥料。
小麦 50年代主要靠自然肥力,基本不施肥。60年代小麦大多施种肥,主要是尿素、灰
土粪。70年代小麦施肥采用三种方法:一是种肥,主要是颗粒肥,垧施量400—600斤;二是
追肥,在分蘖末期追尿素,垧施量200—300斤;三是底肥,垧施农家土杂肥5—6万斤。80年
代仍沿用这种方法。
大豆 50年代至60年代基本使用农家肥。70年代后加强了大豆的田间管理,除施用农家
肥外,增加了氮、磷、钾颗粒肥,5406菌肥等肥料的应用,除利用前茬肥外主要是施底肥。

玉米 50年代玉米是本县主要农作物,受到农民的重视,也是施肥的主要作物。50、60
年代玉米施肥方法主要是底肥、种肥、追肥。底肥在顶浆打垄时把有机肥料施在垄沟里或秋
翻前施入土中,一般亩施量3000斤左右。种肥有大粪土、炕洞土、三料等。追肥以氮肥为主
,一般亩施硝铵15—40斤,分两期进行:一是在拔节前,二是在抽穗期。70年代后,玉米作
物面积大量下降,至80年代中期仅占全县总播种面积5%左右,因此趋于自由种植,没有进行
科学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