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植物保护

第五节 植物保护


一、防治病虫害
1975年农业部门普查,当时孙吴农作物病虫害情况如下:
病害 有小麦根腐病、散黑穗病、赤霉病、叶锈病、叶枯病、全蚀病;大豆霜霉病、花
叶病、紫斑病;玉米黑粉病;谷子白发病;水稻棉腐根病、恶苗病;马铃薯环腐病、晚疫病
;黄瓜霜霉病;茄子碣纹病;白菜软腐病、霜霉病等,计20余种。防治的主要方法是用化学
农药。50年代用赛力散拌种、王铜拌种和温汤浸种的方法防治小麦的散黑穗病,后因赛力散
残毒较大,逐步用拌种双、克菌丹、多菌灵等农药所代替。其它作物病害因发病较轻,未引
起重视。
虫害 地下害虫有金针虫、地老虎、玉米枯心叶蛾、玉米螟、大豆根潜蝇、大豆食心虫
、大豆蚜虫、二条叶虫、草地螟、粟茎跳、麦杆蝇、小麦蚜虫、小麦吸浆虫、粘虫、瓢虫、
水稻潜叶蝇、稻摇蚊、水稻泥包虫、豆椿象、曲条跳、芽青虫、甘蓝叶盗虫、白菜地蛆、罗
卜地蛆、大葱地蛆、大蒜地蛆等30余种。由于本县冬季气候寒冷,不利于害虫越冬,因此一
般年份虫害较轻,偶有发生,对症施用农药便可控制。但也有虫害严重年份。1952年6月孙吴
一区地营子南山根玉米地发生截虫(地老虎),为害面达80%,6月11日一天时间,示范农场出
动30多人,抓虫42斤之多。1982年6月草地螟大量发生,波及全县12个乡、两个国营农牧场,
虫害面积达122425亩,其中大豆受害面积达117300亩。用敌敌畏、六六六等农药,同时挖防
虫沟进行防治。全县使用137台喷药泵,用农药102吨。
兽害野猪、黑熊、田鼠、花鼠子。主要进行人工防治。
二、除草
50年代至60年代,县内农作物中耕锄草作业均以人工和畜力为主。因地多人少,劳、畜
力紧张,农田草荒比较严重,草荒面积占播种面积20%之多,全县每年由于草荒危害而减产幅
度为15%左右。70年代,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采用了机械疏苗耙、耢、盖、@d:孙吴
县志imagesHZ650115ZA.jpg、机械深耕、中耕等管理措施,使中耕作物基本上实现了两铲
两@d:孙吴县志imagesHZ650115ZB.jpg,草荒程度逐年减轻。目前,机械中耕面积占耕作
面积的70%。
在发挥机械中耕优势的同时,大力推广化学除草技术。1975年机引药泵喷24—D丁酯麦田
灭草面积达7万亩,同时施用了除草醚、敌稗等除草剂进行水稻灭草,在麦一麦一豆的轮作体
系中交替使用各种选择性除草剂进行豆、麦田灭草。1979年氟乐灵化学除草剂开始小面积试
验获成功,1981年大面积推广。同年开始试验禾草灵灭野燕麦,1982年普遍施用。1985年用
拿扑净豆田除草面积5.2万亩。70年代后由于加强科学管理,及时倒茬,加之施行大面积药物
灭草,有效地控制了农田杂草危害,逐步实现了作物稳产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