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机具
第三章 农机
第一节 农机具
一、农机具演变
孙吴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开发以来到1945年,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是手工操作的简单
工具和畜力农具。
播种工具 @d:孙吴县志imagesHZ650115ZC.jpg耙(铁铧木框,谷类播种时原垄@d:孙
吴县志imagesHZ650115ZD.jpg种)、木磙(木制,长2米多,用于播后压平)、点葫芦(点谷子
用)。
田间管理工具 以锄头为主,木犁中耕。
收获工具 芟刀(从俄国进口,刀薄杆长,用于割草割麦)、镰刀为主,另有少量的摇臂
收割机和“萨马牙兹”收割机。
打场工具 连枷、石磙。
翻整地工具 木耙、铁耙(木制或铁制,用于搂地)、丁齿耙(木制或铁制,耙地和手撒平
播敷土用)、木犁(木制部分由农民自制,铧子和犁镜等铁制部分由外地买进,用马或牛牵引
,用于翻地打垄)。
粮米加工工具 石臼、石碾、石磨、扇车等。
1945年解放后,农具有所发展。1956年,全县有播种机22台(圆盘式19台,靴式3台),收
割机32台(用畜力牵引),圆盘耙18台,镇压器9台,双轮—铧犁15台,水田条播机1台,水田
点播机4台,打场机4台。60年代至70年代农机具发展较快,至1979年,全县播种、田间管理
和麦收基本实现机械化。
播种工具 谷子多数用B(6)播种机或手扶拖拉机牵引@d:孙吴县志imagesHZ650116ZA
.jpg耙;水稻有1/3用48行播种机播种;玉米播种大部分用B(6)播种机;小麦用48行机引播种
机;大豆用机引B(6)播种机和“龙江1号”播种机。
田间管理工具 大田作物铲地一部分用除草机,@d:孙吴县志imagesHZ650116ZB.jpg
地90%以上用七铧犁;麦田压青苗用链轨拖拉机牵引V型镇压器;喷农药用机动喷泵和人工喷
雾器。
收获机械 小麦用谷物联合收割机、割晒机、拖拉机牵引拾禾器,除极少部分内涝严重
地块人工收获外,全部用机械收获。
脱谷机械 脱谷机、扬场机、清粮机。
翻整地工具 拖拉机牵引五铧犁、七铧犁、缺口耙(重耙)、圆盘耙(轻耙)。
粮米加工 全部用电碾、电磨(即电动制米机、磨面机)。
80年代农机具稳步发展,手工农具还保留芟刀、石磙等作为农业生产的家庭用具和辅助
工具。
二、农机具改革与推广
1958年至1985年,全县改革、推广应用的畜力半机械化农具和机引大型农业机械,共11
种,460台件。引进试验、示范的大型农业机械和改装、配套装置共有4种,82台件,效果良
好。
宽播@d:孙吴县志imagesHZ650116ZC.jpg耙 1958年集中沿江、腰屯两乡的20个铁匠
、木匠,在县城机械厂改装了开沟、播种、覆土、镇压一次完成的宽播@d:孙吴县志image
sHZ650116ZD.jpg耙150台,每台每天可播种1垧地。
直犁刀改革装置 1963年农机站机务室为提高灌木林开荒作业质量,研制特种形式的直
犁刀,刀刃与犁径安装在同一垂直平面上。直犁刀刀部安装向前倾斜的叫挑刀,向后倾斜的
叫切刀,总重量40公斤左右。刀柄有档铁卡与犁架顺梁,并用V型卡子固定安装。农机站有机
引开荒五铧犁10台,全部安装使用,开荒犁铲加长10公分,可解决开荒的回伐问题,提高开
荒质量,在县内普遍推广使用并推广到外地。
改革重型缺口耙 将重型缺口耙幅加宽到3—4米,使其作业幅与轻耙相同,使重耙、轻
耙、木捞子串连牵引,不仅提高了机械作业效率,而且提高了耙地作业质量,在全县普遍应
用。
毛刷式宽播@d:孙吴县志imagesHZ650116ZE.jpg耙 1967年由兴南大队邓録自制,谷
子苗带加宽到4寸,谷苗为3条拐子苗,还可双条播大豆。
KT—30联合收获机、解放牌汽油发动机的冷却系统改装 1967年县农机站的工程技术人
员与第三机耕队驾驶员王启顺、刘云等人联合改装KT—30联合收获机、解放牌汽油发动机的
冷却系统,使联合收获机的解放牌汽油发动机麦收时水温过高的问题得到根治。同时,为解
决麦收季节秋涝问题,该站对牵引联合收割机行走轮进行加宽,使防陷问题得到解决。县农
机站13台联合收获机全部改装,提高收获效率30%。并撰写了改装报告,在省《农机资料》杂
志发表,在全省推广应用。
悬挂式七行畜力耕锄的改装 此项改装任务由沿江公社大桦树林子屯拖拉机驾驶员马占
全等人完成。进行大田松土、锄草、培土作业。每台东方红—28拖拉机牵引班次可完成25垧
地的中耕除草作业,在沿江乡推广。
牵引式联合收获机改装 1979年,县农机具研究所与兴北机管站和三屯生产队联合对牵
引式联合收获机进行了加装第三清洁室、改双前轮等12项综合技术改革,使联合收获机的综
合田间损失率得到降低,机械的通过性能得到提高。黑河地区在孙吴县召开现场推广会议。
畜力疏苗机 1975年引进并仿制后在全县推广应用。
刮板式喷药泵 1976年由县农机修造厂工程技术人员王芳研制,较同类产品结构简化,
造价较低,在黑河和嫩江推广应用326台。
KT—30牵引式联合收获机大豆低茬装置 县农机具研究所与黑河地区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联合研制,生产了6台样机,在黑河地区北三县试验。大豆割茬可控制在5公分离,基本达到
设计要求。1976年在黑河地区北三县得到小批量推广。
改装割晒机、拾禾器 1976年改装小麦分段收获机械割晒架10台、拾禾器13台。
播种机 1980年引进吉林省怀德BE—6播种机和怀德中耕机78台,全年中耕9710亩。
旋耕机 1981年沿江公社东屯生产队引进江苏灌云县生产的Ⅰ02—200型旋耕犁1台,每
班可旋耕40亩,耕深10至15公分,表土松碎,地表平整。
还田机 1982年引进黑河市农机研究所的牵引式联合收割机配套的茎杆还田装置,在西
兴公社兴南大队使用。
改装BE—6播种机 1984年县农机具研究所与县农机总站生产股联合改装BE—6播种机大
豆深施肥装置,沿江东屯测深施肥增产大豆10—12.1%。同年在西兴公社引进北大荒—3.5牵
引式无发动机小型联合收割机2台,当年收获小麦较其它牵引式联合收获机通过性能强,防陷
性能好。
三、农业机械化程度
50年代末期,人民公社平均每亩耕地拥有机械动力0.01马力。机耕地占1.5%,机械播种
面积占0.5%。粮食加工仍用石碾、石磨。
60年代初机耕面积占12.2%,机播面积占2%,机械中耕面积占2.3%,机械收获面积占0.4
%。
70年代初机耕面积占80%,机播面积占73.9%,机械中耕面积占38.6%,联合收割机收获面
积占60%。非田间作业机械发展迅速。生产队自有自营193混合台,制米、磨面、铡草、饲料
粉碎等项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70年代末机耕面积达100%,机播面积占92.7%,机械中耕面
积占74%,机械联合收获面积占76%。非田间作业的粮米加工机械保有量达310台,机械化程度
为100%;饲料加工机械保有量达到155台,机械化程度为97%;场上机械保有量达245台,机械
化程度为70%;农业运输机械化程度达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