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饲养 管理
第四章 畜牧
第一节 饲养 管理
孙吴县畜牧业以养猪、牛、马、羊、鸡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村主要运输力
量是马,因而马的繁育较快。据《伪黑河省产业实态调查报告》第五编记载:农村户均养马
1.55匹,养牛0.53头,马的数量占大牲畜的71%。每头役畜担负耕地面积4.42垧。此时期县内
马的品种以蒙古马为主,这种马体矮、胸宽、抗病力强、性情温顺,被广泛饲养。此外在沿
江村屯中还有少量的日本轻型马和本地马杂交的品种。牛的品种以本地及蒙古牛为主。猪的
品种以黑色本地猪为多,另外还含有少量“巴克夏”血统的改良品种。县内饲养的家禽有鸡
、鸭、鹅,均以本地品种为主,其中鸡的饲养量最大,在县城内有少量的日本“来克航”鸡
。
1949年后,孙吴县畜牧业生产与管理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互助组时期 该时期农业生产主要动力是畜力,马的发展比较稳定,黄牛也有一定发展
。为了提高农民增畜保畜的思想认识,全面发展畜牧业生产,县人民政府于1952年召开了增
畜保畜赛马大会,共选出了3个爱畜模范村、11名模范个人。但奶牛、绵羊和生猪生产下降。
1949年全县养猪3371头,1950年全县养猪1624头,比1949年下降51.8%;1949年养奶牛39头,
1954年奶牛数量只有10头,比1949年下降74.3%。下降主要原因:一是一大批农民流入外县;
二是饲养条件有限,饲养管理原始、粗放。
该时期牲畜以个体饲养为主。大牲畜喂整料,吃堆草,耍长枪(指喂整草)。牲畜自然交
配,幼畜成活率低。猪饲料靠锅煮刀切,闲散牲畜由养畜户自愿组群放牧,露天饲养。
初级社和高级社所有制变革时期 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大牲畜的所有权从个人
所有向集体所有制过渡,变为集体饲养与管理。各初级社贯彻执行了就地繁殖为主、外地贩
运为辅的畜牧生产方针和养使结合的原则。饲养方法主要是提高料力、等时喂饮、按顿分货
、先喂百草、逐次减草加料、早午加料、晚上减料、按季加草加料、量力使役,促进了农牧
业生产的发展。1956年开始兴办集体养猪场,同年2月贯彻执行〔1955〕黑办字第395号文件
关于增产生猪和实行派养派购的方针,社员养猪分给饲料地。整顿充实了饲养员、使役员,
建立了饲养管理制度,基本消灭了露天饲养状况。有4个村实行大牲畜分槽到户,做到养使合
一,管理精心。该时期马、牛发展较快。由于集体养猪经验不足,仔猪成活率低,社员自养
的部分配种困难,缺少饲料,生猪生产下降。
人民公社时期 1958年“大跃进”,之后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为牲畜提供的饲料数量和质量已达到最低程度。饲草储备不足,牲畜喂养、使役脱节,管理
制度不严,责任不明,造成疫病多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困难。此时全县推广了沿江乡哈
达彦村用盐水浸泡暴荒草喂役畜的经验,基本保证了春耕生产任务的完成。1960年社员个人
养猪是建国以来数量最低的一年,全县只有366头。同年“六十条”规定,允许社员种植自留
地、小开荒。至1963年社员养猪达3017头,占全县生猪总数的91%,比1960年增加8倍,大牲
畜发展速度也较快。1964年“农业学大寨”运动波及到孙吴县,社员正当的家庭副业被当做
“资本主义尾巴”割掉。1969年全县社员个人养猪1244头,比1963年降低2.5倍。1972年园田
地重新分给社员,同时贯彻毛泽东同志《关于发展养猪的一封信》。此后至1980年,牲畜发
展比较稳定,大牲畜总数达5862头(匹),平均每年增长12.3%。其中黄牛已达2946头,平均每
年增长9.6%;马匹达2833匹,平均每年增长35.8%;生猪总数达13543头,平均每年增长32%;
羊和家禽也有一定发展。
1979年至1985年的畜牧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农村各项经济政策的落实,
畜牧业得到发展。1980年全面落实了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放宽了社员家庭养畜政策,
全县有39个猪场,24个专业组,8个专业户,7个专业个人。有33个场实行了各种不同形式的
联产计酬方法,占猪场总数的86.4%。其中以产计酬的15个,大包干的10个,基本工分加奖励
的8个。落实养牛、养羊、养马责任制的有44个队。由于责任制的落实,使集体养畜业有明显
提高。如沿江公社小桦树林子大队养猪场1977年9人饲养58头猪,亏损3510元,1980年落实了
联产计酬责任制,人员减少到6人,饲养生猪56头,另外又种了60亩饲料地,积肥300立方米
,年终去掉人员工资和一切开支,纯盈利2697元。
1982年全县有72个生产队落实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畜牧业生产责任制。其中,养黄牛14个
生产队,养奶牛2个生产队,养猪10个生产队,养羊3个生产队,养马43个生产队。生产责任
制形式大体分为三种:一是专业承包,联产计酬;二是底分加活分;三是三包一奖。年末养
畜(禽)专业户达到34户,重点户达89户,实播饲料地面积为15132亩,加上农副产品,基本满
足需要。
1983年养畜专业户、重点户有一定发展。平均养5头以上黄牛的有29户,共养黄牛206头
,其中养10头以上的有11户。正阳山乡二队郭富养牛3年,年年有发展,1985年存栏已达24头
。交肥猪达5头以上的养猪专业户、重点户10户,共养猪653头,其中交肥猪10头以上的有5户
。沿江乡哈达沿生产队养猪专业户鲍言显,全年交肥猪18头,年末存栏45头,其中母猪10头
。饲养50只鸡以上的养鸡专业户、重点户28户,共养鸡1989只,其中养100只以上的有6户。
兴北乡新兴大队齐志国、向阳乡社办企业董素珍养鸡超百只,连续两年收入超千元。此外出
现养兔、养奶牛专业户与重点户。
1984年生猪生产在“高奖高惩”政策的鼓励下,发展迅速,养猪重点户、专业户达84户
,共养猪1723头,占养猪总数的14.8%;上交生猪1242头,占上交总数的18.9%。腰屯乡共有
29户,上交猪543头,占全乡上交总数的43.1%,占全县上交总数的12.1%。后来居上的红旗乡
,建乡8年第一次完成上交生猪的任务,其中7户重点户、专业户交100头,占交猪总数的27%
。大牲畜重点户、专业户达49户,比1983年增加68.9%;养畜429头,比1983年增加101.6%。
养鸡专业户重点户41户,其中养百只以上的有10户。至此,县内以养牛乡(奋斗)、养猪乡(腰
屯)、养鸡乡(西兴)为主的乡、村正在兴起,为畜牧业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1985年全县各种类型的饲养专业户重点户246户,比1984年增长46.4%。其中饲养50只成
鸡的有82户,共养鸡10170只;养牛专业户重点户78户;养猪、养羊、养兔专业户重点户不断
增加。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饲料加工业迅速发展。1984年全县有粉碎机50余台、饲料加工专
业户16户。全县养猪专业户以加工豆腐为副业的不断增加,为养猪提供大量的精饲料。1985
年仅饲料公司就销出配合饲料550吨。全县建3处饲料加工厂,仅红旗乡饲料加工厂就加工精
、粗饲料近万斤,基本满足全乡饲料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