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繁殖改良

第二节 繁殖改良


建国前家畜家禽品种比较原始,马、牛大部分是蒙古马和本地黄牛。大牲畜在放牧地自
然交配,受孕率和成活率很低。
1949年后,党和政府关怀畜牧事业的发展,于1951年县成立了配种站,主要任务是改良
马的品种。在配种时期重点对沿江和腰屯两乡饲养的母马进行杂交辅助配种,1959年开始实
行人工授精,提高了种公马的利用率,取得了一定成绩。1971年县种畜场建立,主要任务是
繁育牲畜优良品种。
马 1959年由中苏边境小额贸易引入苏联挽重型种公马1匹;1960年沿江乡小桦树林子村
从黑河引入卡巴金种马1匹;1964年从讷河县青龙马场引入卡巴金种公马2匹;1967年从红旗
马场引入黑龙江种马3匹;1970年从勃利马场引入苏联挽重型种公马1匹;1971年从红色草原
畜牧场引入澳尔洛夫种母马10匹。这些品种的引进,对改良本县马匹质量起了一定的促进作
用。但县内马的主要品种还是黑河马。黑河马是由多品种杂交,经过近百年的选育而形成的
具有较高生产性能、外形美观、形体粗壮、适应性强的地方良种。60年代初,县内开始对黑
河马进行较系统的培育工作。在培育过程中执行以本品种选育为主、引入外血源为辅的方针
。经过多年选育工作,1985年县内已有地方良种黑河马近千匹。
1984年第一次试验性开展马匹冻精配种,配14匹,准胎8匹,准胎率57.1%。1985年调入
种马4匹。
牛 县内牛的品种以杂种黄牛为多数,50年代以本地品种繁育为主。1958年从三肇(肇东
、肇源、肇州)一带购入几头黑白花品种,同年从杜蒙、林甸、巴彦购入黄牛496头;1971年
腰屯乡从黑河引入黑白花公牛16头;1973年西兴乡永进4队从齐市引入黑白花奶牛10头;198
1年从辽宁省铁岭种畜场引入黑白花奶牛19头,饲养在县种畜场;1982年县用贫困投资款9万
元购买牛近300头,分配在8个山区乡的各村屯;1983年腰屯乡从内蒙引入黄牛28头;县种畜
场从齐市引入西门达尔牛10头;1985年红旗乡从绥化引入黑白花公牛20头。这些品种的引入
促进了本县牛的品种改良。1974年开始重点在兴北、腰屯、沿江3个乡的部分生产队和县种畜
场进行黄牛冻精配种试点,1978年成功,为改良黄牛和发展奶牛开辟一条新路。1978年在兴
北乡、县种畜场组建两个冷冻精改良点,共有可繁母牛83头,输精60头,准胎45头,准胎率
75%。次年产犊37头,成活34头。测重12头,利木扎肉牛冻改犊平均出生体重比本地犊重13.
65斤,高3.4%,长8.6%,胸围粗3.5%,一个月体重比本地牛提高46.4%。1985年冻配突破百头
大关。
猪 50年代初期,县内猪的品种混杂,以黑色本地猪为多数。1955年从外地引入哈白猪
10头;1970年全县引入克米洛夫猪15头,分养在兴北乡西兴村、腰屯乡卧牛河村;1974年西
兴乡勇进4队从德都县永安大队猪场引入东北民猪10头;1982年从贫困投资款项中拿出1万元
从克山、克东等地引入长白杂种猪200余头,选出几十头较好的留作种公猪,同年种畜场从齐
市引入80头苏白猪;1984年从哈尔滨香坊试验牧场引入瘦肉型三元杂交种公猪16头,1985年
发挥主配作用,对2头种公猪后裔调查,共产仔22窝,326头,成活270头,窝均产仔14.1头,
比其它种猪平均每窝多产仔4.4头。这些仔猪生长发育快,出栏早,耐粗放,好管理。1985年
引入种猪16头,存栏公猪74头,公母比例为1:20。
鸡 农村多以本地鸡为主。具有耐粗饲养、抗寒力强等特点,但产蛋率低,年产蛋80个
左右。1966年从省内引入“来克航”鸡种蛋1万枚;1977年引入“白洛克”鸡1000只;1981年
从齐齐哈尔引入加拿大星杂“二二八”成母鸡425只;1984年从沈阳引入英国“罗斯”鸡500
只,从哈尔滨闰家岗种禽场引入日本“洛岛”红鸡500只和鸡蛋50枚。1985年从上海等地引入
“罗斯”、“星布罗”鸡和种蛋102800枚。从北京引入京白“八二三”、德国的洛岛种蛋1万
枚。通过引进促进鸡的品种改良。1985年县内鸡的主要品种是:农村以本地鸡为主,兼有少
量的“二八八”蛋用鸡的血统。县镇和近郊的部分村以“二八八”、“滨白”为主,兼有“
罗斯”、“星杂五七九”和少量的肉鸡品种,英国的“爱拨益加(AA)”、“星布罗、”“罗
曼”、北京白鸡“八二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