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畜禽疫病防治

第三节 畜禽疫病防治


1949年以前,牲畜饲养管理原始粗放,卫生条件差,防疫能力低,因而疫情时有发生。
伪康德元年(1934)四季屯炭疽猖獗,马匹减少。为预防牲畜疫病,伪县公署设家禽诊疗所,
春秋季节畜产股专业兽医及民间兽医组成防疫队,到农村对牲畜定期检疫和预防注射。
1955年成立畜禽防疫站和家畜卫生院,乡村也相应成立了畜牧兽医站和兽医室。至1984
年,农村有兽医站12处,兽医室31处,防疫员101人,兽医干部42人,形成了县、社、队三级
防治网。
县内发生的较大畜禽传染病有:
1952年2月腰屯乡后协振屯和沿江乡四季屯相继发生猪瘟,损失很大,具体数字不详。
1954年沿江乡四季屯马腺疫流行。
1959年末沿江乡东霍尔漠津何岗祥因从南山拣吃死野猪,导致家猪感染,死亡猪近400头

1964年,腰屯乡河南屯村发生牛口蹄疫,后蔓延到孙吴镇和兴北乡。
1972年奋斗乡的茅栏一带,辰清乡的清溪村、卧牛河乡的卧牛村和群山乡的第9队先后发
现成批死亡野猪,因政府和业务部门发现的早,措施得当,没造成大的损失。
1975年兴北乡的西兴生产队、永进生产队和辰清乡的水清生产队同时发现“马流感”,
发病率占发病单位马匹总数的16%。
1977年沿江乡西屯生产队发生马腺疫,于1月1日发生,至1月10日传染面达本屯马匹的9
0%以上。
1979年春辰清驻军饲养的猪发生五号病,蔓延8个乡和1个场,共36个疫点,疫情延续到
1981年才被消灭。
1981年2月正阳山乡发生一次传染面较大的猪传染性胃肠炎。
1964年沿江农场拉来病鸡在县回民饭店销售,发生鸡瘟。
1972年奋斗公社上海干部在县城购回3只病鸡,先从19连开始,传染到9、12、17、18、
20连和乡所在地,仅19连死亡于鸡瘟的就达82.4%。
为防止畜禽病的发生与蔓延,县内积极开展了畜禽防病、检疫工作。从1951年开始对马
、牛进行炭疽苗预防注射,到1985年末共搞了炭疽、猪瘟、猪肺疫、猪丹毒、鸡瘟、禽霍乱
、口蹄疫、马传染性贫血、羊布氏杆菌病、牛布氏杆菌病等十几种接种预防工作。为控制和
消灭畜禽传染病,1982年春、夏、秋搞了三次突击性预防注射。注射猪三针30549头次,注射
密度为92%以上;注射鸡霍乱139491只,注射率为82.4%;注射鸡瘟94714只,注射率为88.9%
;雏鸡滴鼻39260只,滴鼻率为15.9%。布氏杆菌检疫,羊1861只,检出阳性31只,牛检疫56
头,均未检出阳性患畜。
1983年春、夏、秋三次畜禽防疫注射后,使猪瘟常年免疫密度达94.19%;猪丹毒常年免
疫密度达94.2%;猪肺疫常年免疫密度达95.35%;鸡新城疫常年免疫密度达90.55%。
1984年春、夏、秋三次畜禽防疫注射后,基本控制了猪瘟、猪丹毒、猪肺疫、鸡瘟四大
疫病。1984年黑河地区只有孙吴县未发生五号病。
1985年4月份在孙吴镇、辰清镇开始市场肉品检验、检疫工作。9月份发现3头仔猪有五号
病嫌疑,立即采取焚烧措施,严格控制五号病的发生。
1981年在全县进行了畜禽疫病调查,共查出各种疫病80余种。其中传染病20种;寄生虫
病11种,中毒病11种,普通病40余种。
1985年已被控制的疫病:马腺疫,马传染性贫血,马副伤寒,牛、羊布氏杆菌,马鼻疽
,仔猪副伤寒,猪传染性胃肠炎等。
基本被控制的疫病:鸡瘟、猪疫、猪丹毒、猪书尾幼虫病、口蹄疫等。
危害严重的病有:禽霍乱、仔猪大肠杆菌、雏鸡白痢、猪流感、仔猪白肌病等。
新发生的病:猪弓形体病、猪萎缩性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