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灌溉工程
第二节 灌溉工程
一、灌区
全县共有灌区设施12处,其中江河自流引水灌区5处,江河堤水灌区5处,机井、电井灌
溉各1处。
(一)江河引水灌区
1、兴北灌区
此灌区位于逊河中游左岸,西起兴北乡城北村,经腰屯、东兴屯、良种场到卧牛河右岸
止,南临逊河左岸大堤,北界北山脚下,东西长16.5公里,南北长2.5公里,总面积46平方公
里。隶属于兴北乡、腰屯乡和良种场。
本灌区是1969年经黑河地区水利局批准,由县水电科负责设计的中型自流灌溉工程。19
70年10月由灌区施工指挥部组织兴北、腰屯、良种场三个单位施工。灌区控制面积为3.6万亩
,设计灌溉面积2.7万亩,水、旱田各半,有效灌溉面积0.42万亩。该工程是70年代初在全省
干旱情况下兴建的,后期,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灌区内涝突出,至1985年,完成灌水干
渠1条,长20公里,流量每秒1.6立方米。干渠断面上口宽8.6米,底宽3米,边坡1∶1.5,入
渠水深1.2米。修建支渠2条,4公里;排水支渠1条,1公里,完成土石方25万立方米,占设计
土石方的35%。国家投资44万元,群众自筹32万元。骨干工程建筑物有进水闸、防洪闸、节制
闸各1座,溢流堰2座,涵洞5座,跌水3座。配套工程建筑物有支渠进水闸2座,义涵洞4座。
1985年除一处跌水工程发生冲沟外,其它沟均运用正常。
区内曾开垦耕地4500亩,1975年种水田1405亩,获得亩产600斤的好收成。1976年种水田
2500亩,因全省性低温早霜,基本颗粒未收,群众灌溉积极性骤然下降。
2、二道河子灌区
此灌区位于沿江乡境内,1958年由县农业科设计,沿江乡组织施工兴建的一个小型自流
灌溉工程。渠首从红色边疆农场三分场场部开始,至东头道沟,全长12公里。灌区水源是在
二道河子上修筑一条柳石坝引水灌溉,灌区只有1条总干渠,干渠工作段兼做排水渠道使用,
长8公里。有构造物4座:农道桥2座,拦河坝1座,渡槽1座。完成土方4.6万立方米,石方4.
2万立方米,投资1.3万元,群众自筹2000元。
本灌区的受益单位有沿江乡的西霍尔漠津村、东霍尔漠津村和农场三分场第46队。设计
灌溉面积3000亩(水田),有效灌溉面积600亩(水田),历史实灌面积最高达800亩,最高亩产
为475斤。
3、霍尔漠津灌区和大桦树林子灌区
这两个灌区均兴建于解放前的1939年,位于沿江乡境内。
霍尔漠津灌区总面积为1.53万亩,可耕面积1.25万亩。水源利用二道河子和两个泉水沟
,合并一起由西向东贯穿全区流入黑龙江。本灌区共有3个干渠,长1.55万米;2个支渠,长
2500米。
大桦树林子灌区总面积约3000亩。本灌区利用泉水灌田,将西山4处泉水沟汇集在一条渠
道自西向东引水灌溉,然后排泄到黑龙江。干渠长8500米,支渠长2300米,晒水池1处,3万
平方米。
4、红旗灌区
本灌区位于腰屯乡境内,建于1930年。1948年至1950年,曾有朝鲜族人居于此地,种植
水田。灌区水源是在额雨尔河上修筑一条柳石拦河坝取水。渠首于腰屯乡卧牛河村西北,渠
尾止于吴家堡村,全长9公里。灌区只1条总干渠,有构造物9座,其中拦河坝1座,渠道进水
闸1座,节制闸5座,干渠公路桥2座。解放后维修灌区土石方2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万元,群
众自筹3000元。有效灌溉面积1200亩。
上述灌区因年久失修,无人管理,工程效率普遍低,有的已濒临报废状态。
(二)江河提水灌区
江河提水灌区始建于1964年,至1972年最多达26处,其中千亩以上1处,千亩以下25处。
原设计灌溉面积4400亩,有效灌溉面积1900亩,最高灌溉面积达5500亩,其中水田120亩。有
电动机22台,装机容量369.5瓩;柴油机2台,30马力;配电压器16台,420千伏安。除1处电
灌站为铸铁管路外,其余均是胶管。工程量为2.89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2万元,群众自筹6.
8万元。
由于工程质量低和机电设备不配套,渠系不配套,缺少站房和扬水池,加之无人管理,
水泵乱扔,胶管丢失,自然损坏也相当严重,工程效益甚微。有的电灌站国家投资3万元,建
站20年来只灌水2次,面积为90亩。70年代初大旱季节不灌,把发电设备别做它用。
1978年之后,电灌站逐渐冲号报废,机电设备一再减少,有效灌溉面积连年下降。截至
1984年末,江河提水灌区仅有5处,电动机2台,装机50瓩,折合68马力,内燃机3台,60马力
,设计灌溉面积1600亩,有效灌溉面积只有500亩。
(三)机电井灌溉
自1968年县良种场兴建第一眼机井以来,到1976年末,农田灌溉机电井,发展到26眼,
其中双配套3眼,设备配套8眼,未配套的15眼。配备电动机1台,4瓩,折合5马力;内燃机1
0台,131马力。设计灌溉面积2600亩,有效灌溉面积300亩,实灌面积200亩。
在兴建灌溉井的当时,迫于形势,应付施工,工程质量低,设备不配套,只建不用,用
后不管。70年代末,涝灾频繁,群众修、管、用灌溉工程积极性骤然降低,加之无人管理,
年久失修,机具损失严重,逐年消号报废。有效灌溉面积大幅度下降,1984年末,仅存灌溉
井2眼,有效灌溉面积300亩。
兴南机井 位于孙吴镇近郊,属西兴乡管辖。该井建于1978年,用人工挖掘而成。井深
6米,静水位4米,动水位3米,出水量每小时40吨,含水沙层2—6米,井筒口径1.5米,配12
马力柴油机1台,有效灌溉面积100亩。此井设于菜田中间高岗处,可顺垄灌溉。
三屯电井 位于孙吴镇东北2华里近郊处,属兴北乡管辖。此井于1971年用人工挖掘建成
。井深10米,静水位3米,动水位2米,出水量每小时25吨,含水砂层位置3—10米,砂层厚度
9米,井口直径0.9米。配电动机1台,功率4瓩,折合5马力。田间修建干渠1条,200米;支渠
3条,1000米。有效灌溉面积100亩。
上述两处灌溉井均有专人负责管理,灌溉菜田,效益显著,蔬菜产量逐年增加,成为城
镇春菜、秋菜供应的重要基地。1980年推行承包责任制以来,专业户灌溉菜田积极性更加高
涨,冬季设置塑料大棚,靠井灌秧、育苗。
二、电站、水库、塘坝
1.二门山水电站
二门山水电站距孙吴镇西北方向17公里,位于逊河上游,是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灌
溉、养鱼综合利用的枢纽工程。
二门山水电站原设计是与黑河、西岗子发电厂联网供爱辉、孙吴、逊克三县用电。于19
73年7月由黑河地区水电局勘测设计队提出初步设计,1974年会同省、东北勘测设计院共同提
出设计方案,1975年由黑龙江省电力局正式批复,1976年正式列入国家基本建设项目。主要
经济指标为:总库容1.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71亿立方米;正常高水位275米,坝顶高程27
8.5米;装机3台,总量3750瓩,年发电量860万度;总工程量为26.4万立方米,用钢材848吨
,水泥13746吨,木材3476立方米;总工日为100万个,总投资为1446万元。主要建筑物由溢
流坝、发电厂房、引水管导流洞、重力坝、堆石坝组成。水电站建成后,将大大削减逊河洪
峰流量,对百年一遇的洪水流量可以削减40%左右。水库控制灌溉面积1万亩,主要是用发电
尾水灌溉。
二门山水电站1976年5月由黑河地区组成指挥部动工兴建。同年12月,地革委决定将二门
山水电站移交孙吴县建设,水电站所有权归县,建成后由孙吴县使用和管理。
工程进行三年之后,根据调整改革的精神,于1979年3月末缓建,4月1日停止施工。三年
间共完成工程量23.86万立方米,完成投资528万元,三年总投工63.4万个。
工程停建后,施工队撤回生产队,只留12人作为留守。
2.四季屯东风水库
该水库位于沿江乡四季屯西部,1958年10月开工兴建。工程规模设计坝高7.5米,长450
米,总库容为109万立方米,效益3000亩。总投资14.95万元,其中群众自筹2.74万元。修建
这个水库一无基础资料,二没有经过详细勘测设计,盲目施工。共花费6.1万个工日,耗资8
万元。到1959年2月大坝合拢时发现水库基础透水,不能建坝,结果弃而废之。
3.小型塘坝
1976年在沿江乡胜利屯、奋斗乡第三村各修建一处小型塘坝。设计总库容:胜利屯塘坝
2万立方米,奋斗三村塘坝3万立方米,实际库容各为5000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各200亩,有
效灌溉面积各为100亩,实际灌溉最高各为50亩。
上述两处塘坝均于1978年被洪水冲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