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防洪 治涝

第三节 防洪 治涝


一、防洪
孙吴县防洪堤是由黑龙江右岸两段(四季屯段、胜利屯段)、孙吴镇外围堤防组成,总长
67.86公里,其中黑龙江右岸堤防30公里,孙吴镇外围堤防36.56公里,另外乡村自建小型堤
防2处1.3公里。保护11个村屯、1个城镇、2.24万人,保护耕地10.3万亩,基本防御了较大洪
水危害,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黑龙江右岸防洪堤是防止黑龙江洪水浸袭的屏障,保
护沿岸4个村屯、5400人、7.1万亩耕地。孙吴镇外围堤防是防止秀河、牡丹江河、辰清河和
逊河的洪水侵袭,保卫孙吴镇及沿河居民点和农田的防洪工程,可以保护7个村屯、1个城镇
,1.6万口人、3.1万亩耕地。另外2处小型堤防是防长青河、茅栏河水淹没农田,保护1000亩
耕地、近2000口人的防洪工程。这些堤防的护堤地宜林面积共5412亩,已植造护堤林1345亩
,其中护堤林1225亩,用材林100亩,苗圃20亩,目前尚未成材。上述3个单元的堤防,由孙
吴、四季屯、胜利屯3个堤防站经营管理。现有管理人员12人,其中干部4人,工人8人,群众
护堤员30人。
四季屯堤防工程 该工程起于四季屯北部一架山,止于小桦树林子南山二道河口,全长
16.4公里。1975年由沿江乡专业队施工,在黑河地区水利局机械施工队协助下,于1982年全
部完成。工程量115.16万立方米,补助投资67.3万元。该堤相对平均高度4.5米,迎水坡1:
2,背水坡1:2.5。堤顶高程按照预防解放以来最高洪水位加余高1米,即黄海基面121.5米,
但有的堤段断面不足,堤顶高程不够。从现有工程状况分析,在洪水低于1958年洪水位半米
,即120米的情况下可保证安全。为达到设计要求,需加固补强现有险工弱段和维修水闸门,
以提高其防御标准。
胜利屯堤防工程 该工程起于霍尔漠津的头道沟,止于哈达彦的东山头,长13.6公里。
1973年沿江乡专业队与黑河地区水利局机械施工队承担施工,1982年竣工。工程量97.175万
立方米,补助投资58.7万元。该堤最大堤高6.5米,最小堤高0.5米,平均堤高4.7米,堤顶宽
3米,迎水坡1∶2,背水坡1∶2.5,但有部分段断面不足,堤顶高程比设计最高洪水位低0.5
米左右。为使堤顶高程断面达到设计要求,需维修加固闸门,加厚、加高堤防,及时处理险
工弱段。黑龙江防洪堤建成后,除防外水入侵外,为使内水外排,在上下两段共修筑排水闸
门8座(上段3座,下段5座)。闸底板高程,除东山头有蓄水要求外,其余几座都比所在位置的
正常水位高0.5米,闸身填土高度,与防洪堤顶相一致,在5—6米范围之内。闸孔排放标准,
采用十年一遇最大日雨量两日排除为设计依据。基础结构为浆砌块石,其深度,方涵1.5米,
圆管1米;其进水口及出水口齿墙采用深度3米,宽度为4米;闸身长度与防洪大堤之底相等;
闸门采取木制平板闸门,厚度8—10厘米;启闭采用螺杆式手动启闭机,启闭力2.5—5吨。黑
龙江右岸防洪大堤的建成虽能基本上防御较大洪水的侵袭,但还存在险工弱段标准不高的问
题,以致1984年8月中旬黑龙江洪水水位达118.8米,决堤2处,长600米,造成2.1万亩耕地绝
产,1个村屯全部被洪水淹没,水深达1.9米,全乡4000多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560万元。
经1984年洪水验证,看出以下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堤防基础没做认真处理;堤前堤后表土被
破坏,沙层外露,江水内渗;分期分批施工,堤内整体性差;穿越沟壑堵口堤段基础设施不
完善,增加了堤身不安全因素,削弱了抗洪能力,导致溃堤。
孙吴镇外围堤防工程 孙吴镇外围堤防工程由逊河左岸防洪堤,逊河右岸防洪堤、辰清
河右岸防洪堤组成。
逊河左岸堤防 西起兴北乡城北村西小山头,沿逊河穿北黑公路,东止腰屯乡腰屯村西
,全长16.5公里,堤顶宽6米,平均堤高3.5米,超设计洪水位1.85米,设排水涵闸3处。解放
后堤防维修共用土方179万立方米,石方0.35万立方米,保护2个乡的5个村屯2000余人,耕地
1.7万亩。
逊河右岸堤防 西与牡丹江河右岸堤防相接,东至孙吴大桥边的铁路路基,长3.8公里。
最大坝高5.5米,最小坝高2.5米,平均4米左右,堤顶宽6米,内外边坡均为1∶2,超设计洪
水位1.85米,设排水闸2处。解放后堤防维修完成土方41.35万立方米,石方0.15万立方米。
该堤防与辰清河右岸堤防共同保护1个城镇,2个村屯,1.3万人,耕地1.1万亩。
辰清河右岸堤防 上起西地营子南铁路路基,下与牡丹江河左岸堤防相接。长7.8公里,
堤顶宽4米,平均堤高3米,超设计洪水位1米。设排水闸1处,护坡设施长2.16公里,其中草
皮砌护1.38公里,干砌石0.78公里。解放后,堤防维修共用土方24.65万立方米,石方1.2万
立方米。
二、治涝
孙吴县治涝始于1960年,各村屯自发组织排除田间积水,当年治涝500亩。1969年发生严
重秋涝后,治理内涝逐步摆上日程。治涝主要靠有限的人力在冬季农闲季节进行。由于气候
寒冷,冻土开挖施工难度大,进度慢,消耗人力、物力多,收益较小。
为加快治涝进度,提高工程质量,解除涝灾危害,县政府决定成立机械化拉沟治涝小分
队。在县人大副主任何士英带领下,由水利科负责指挥,于1979年深入到清溪、正阳山等11
个乡,107个村拉沟长21.6万米,完成土方6.48万立方米。
西兴乡西南村600亩坡脚地,由于内涝,土地冷冻,13年间亩产仅在百斤左右徘徊。197
9年兴修水利工程,开挖截流沟、排水沟,经过治理,解除了内涝,地温上升,当年见效,亩
产达420斤。
正阳山乡第8大队经机械拉沟排水,使1700亩坡耕地保证了丰收。1981年6月至9月连续阴
雨72天,降雨量达563.4毫米,麦收季节拖拉机照常收割、秋翻。
1984年重点治理了红旗涝区。红旗涝区位于孙吴县红旗乡境内辰清河两岸,包括青山、
兴安等5个村,总面积5.8万亩,其中耕地达4万亩。主要耕地、荒原全部在辰清河两岸的一、
二级土地和部分山岗上,土地较肥沃。由于秋季降水集中,排水不畅,造成秋涝,春季冰雪
融化,滞留地面造成春涝,致使现有的2.28万亩耕地减产三至七成,1.7万亩可耕地长期不能
垦植。本涝区经黑河地区水利局批准,由地区水利局勘测设计队设计,于1984年5月由红旗乡
组织施工。该工程工期为3年,计划修建截流沟7条,总长25公里;排水干沟14条,总长17.7
公里;排水支沟28条,总长24公里。需修建交叉建筑物8座,交通桥3座,涵洞5座,工程总量
28.63万立方米,总用工2.43万个,总投资39。82万元。1985年红旗涝区完成土方9.12万立方
米,石方1747万立方米,砼637立方米,达到效益25万亩。其工程内容是:兴山村后、钟山、
兴北北山、兴山路南、兴山村东、华山路北、华山农场等7条截流沟,总长度13.9公里。
1985年茅栏涝区完成土方18.8万立方米,达到治理效益1万亩。具体工程项目是:奋斗乡
河西北侧2条,秀河南山、古河西侧、东北侧、群山九队、群山乡三连至四连、二连至三连共
9条截流沟,总长19.16公里。
1985年兴北涝区完成土方10万立方米,初治面积1万亩。
在治涝的同时抓了水土保持工作。1964年10月,由7人组成了县水土保持委员会,副县长
邵振山任主任委员,农工部长王德山任副主任委员,有关部门负责人为委员。下设办公室,
负责水土保持的日常工作。虽然机构早已成立,但工作没有真正开展,80年代初才摆上了日
程。截止1984年末,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6万亩,占耕地流失面积的6.5%,其中水土保持林
6200亩。自1979年成立机械拉沟队以来,在全县各乡村拉横截水沟,总长1273公里,约有18
万亩坡耕地不同程度减轻了水土流失。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建设是搞好水土保持,根治旱、
涝、风、沙灾害的治本工作。县政府已明令严禁毁林开荒,并限制10度以上的坡耕地开荒,
对土层薄、地力显著减退的陡坡4.3万亩,已退耕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