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护林防火
第二章 森林保护
第一节 护林防火
人民政权建立后,十分重视护林防火工作。1946年县政府与孙吴城防司令部联合发出护
林防火布告。此后每年春秋发布护林防火布告,规定春季3月15日左右至6月15日左右为防火
期,4月10日至5月末为防火戒严期;秋季一般9月15日至11月15日左右为防火期;秋季防火戒
严期根据气候情况每年时间不定,临时发布戒严令。1951年县成立护林防火委员会,同时成
立护林队。全县设护林防火标语牌237幅,防火用具178件,扑火工具1584件,设高空瞭望站
5处。1952年秋季举办护林防火训练班,受训人员达4495人。建立健全了村级以上护林防火组
织。是年9月27日县护林防火委员会主任张恒毅带领12名护林队员骑马到主要村屯落实护林防
火措施,布置岗哨31处。护林防火组织根据工作需要不断调整,1956年全县组织护林防火大
队1个、中队6个、小队10个,队员2400名。1965年全县组织67个基干民兵扑火队,1129人;
83个普通民兵扑火队1813人。
1979年全县有义务护林员56人,建立扑火组织168个,635人,2台摩托车在防火期昼夜巡
视。
80年代县乡两级成立护林防火指挥部,村级单位成立护林防火领导小组,下设扑火队。
在辰清、孙吴镇设护林防火木材检查站2处,有正阳山防火站一处。各级配备专职人员52名,
义务护林员220名,快速扑火队员200人。
护林防火公约制定到各家各户,在护林防火期间要求入山不带火,野外不吸烟,三级风
以上不烧火做饭,普遍实行“六包”制度:机关企事业包职工;职工包家属;家属包儿童;
村屯领导包农民;学校包学生;客车包旅客。形成一条龙的护林防火网。
1985年县防火指挥部防火工具及设备有:风力灭火器25台,2号工具227把,瞭望台4座,
对讲机8台,摩托车7台,汽车1台,28马力胶轮拖拉机1台,集材50马力履带拖拉机2台,防火
马2匹。
1949年至1985年新建和维修防火公路87公里,通讯线路270公里,机开防火线35公里,年
平均打烧防火线176公里。
1951年至1985年主要森林火灾有:
1951年4月12日清晨,西牡丹江屯农民沤粪时粪堆起火,由于风大,火星飞落引起火灾,
将原火锯厂机器烧毁,价值11万余元。烧毁木材200余立方米,民房16间,总价值约20多万元
。全年火灾15起,烧毁林地面积810平方公里。
1952年3月31日下午3时,距县城东北30余里的北山发生火灾,出动扑火人员890名,县长
、公安局长、组织部长、林业科长亲临火场,出动车辆10余台,马38匹,30分钟内将火扑灭
。
1955年5月15日下午,在茅栏河附近发生山火,被烧面积530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21
2平方公里,烧毁成树3.6万余株。出动人工866个。
1963年5月17日,北卧牛河南山发生山火,烧毁树木5万余株,木柈子210个。
1968年4月18日1时至4月23日18时,清溪林道山发生火灾。受灾面积164.4万亩,其中有
林地123.3万亩。扑火人数达3820人,出动汽车83台次,马11匹,电台2部,扑火经费27310元
。
1972年5月8日至16日,嫩江县山火从正阳山一带烧过县境越过卡西春河、沟浪河,烧到
逊河西岸,受害面积达192万亩,其中有林地达127.9万亩。出动救火汽车153台次,马20匹,
电台3部,扑火经费3.7万元。
1976年9月22日12时至9月29日5时,兴北公社在杨木山烧防火线引起火灾,受灾面积14万
亩,其中次生林7万亩。出动汽车30台次,拖拉机14台次,马6匹,扑火经费3.6万元,轻伤1
人。
1979年5月18日7时至5月18日18时,爱辉县越境火从潮水西侧烧到四季屯一架山,受灾面
积25万余亩,其中人工林1400亩,次生林12.53万亩,出动扑火人数1330人,汽车33台次,拖
拉机2台,摩托车2台。
1982年4月26日至4月30日,德都县兴安公社三大队越境火,烧到奋斗公社17连、20连,
辰清农场34连、33连。受害面积达4.5万亩,其中有林地1.3万亩,出动扑火人数901人,汽车
21台次,拖拉机10台次,摩托车4台次,马7匹,扑火经费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