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苗圃 林场
第三节 苗圃 林场
一、苗圃
东北沦陷时期,孙吴县有三里丁和辰清2处。三里丁苗圃于1959年复建,总面积145亩。
由于技术力量薄弱,苗木产量低、质量差、成本高,年育苗面积不足20亩,难以满足全县植
树需要。1963年和1964年造林用苗从爱辉县调入,先后调入落叶松和樟子松30万株。1965年
后,林业局党委先后通过办培训班等方式,培养育苗人员120余人。1981年育苗2950余万株,
苗木自给有余,支援外县100余万株,可供造林8万余亩。1983年后出现育苗专业户,至1985
年全县建苗圃75处,育苗面积达667亩,育苗专业户发展到108户。
二、国营林场
现有国营林场8处,经营采伐、扶育、更新造林等。
大河口林场 该场位于孙吴县西北部,距县城25公里,1973年规划时曾以额雨河命名为
额雨林场,1977年筹建时改称大河口林场。南接前进林场,北与爱辉县毗邻,西面是平山林
场,东面是沿江林场。总面积787620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06885亩;总蓄积量403370立方米
,1963年至1985年造林保存面积达12907亩,木材生产800立方米,其中杂木600立方米。现有
人口113人,其中职工79人。房屋建筑面积1748平方米。
平山林场 该场建于1969年,位于孙吴县西北部,其北面、西面与爱辉县交界、东与大
河口林场相邻,南靠红旗林场。因境内有南河(逊河上游的俗称)由西向东从中穿过而别名为
南河林场。该场原为生长良好的原始森林,由于东北沦陷时期的严重破坏,加之森林火灾,
使全场大部分地区形成了以桦、柞、杨为主的天然次生林,保留少量针阔混交林。1972年末
已完成房建工程2213平方米,其中公用房823平方米,民用房1390平方米。70年代末建木材加
工及木制品车间124平方米,年加工小规格材、小径木及等外材1000立方米。至1985年造林保
存面积达5756亩,木材综合利用总产值达57600元,主要产品有家具、扁担、小方凳、锯把等
。1985年出材量达4200立方米。
正阳山林场 该场建于1975年,位于孙吴县西南部,距县城42公里,为丘陵地形,境内
有平顶河从中穿过,水源充足。总面积为323640亩,其中有林地面积54万亩。房屋建筑面积
739平方米。
沿江林场 该场位于孙吴县东北部,黑龙江畔,1973年建场。经营面积860130亩。其中
有林地面积454635亩。1985年木材蓄积量达683450立方米,树种以柞树为主,黑桦为辅。建
场至1985年造林保存面积26365亩,房屋建筑面积2954平方米
前进林场 原名杨木山林场,1977年建立,位于孙吴县南部,区内多丘陵,地势平缓。
总面积703320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0705亩。1985年木材蓄积量为460480立方米,房屋建筑面
积1560平方米。
向阳林场 该场于1976年建立,位于小兴安岭南麓,规划时曾以科洛河命名为科洛林场
,建场时改称向阳林场。林场地势较高,北界为小兴安岭主脉,科洛河自北向南从场中间穿
过,该场地处偏僻,交通闭塞,人迹罕到,是本县重点林区之一。总面积25305亩,其中有林
地138840亩。木材蓄积量657370立方米,其中成过熟林为564360立方米。建房面积2269平方
米。
红旗林场 原名红皮营子林场,1970年建场,1977年改为红旗林场。场址位于县城西35
公里,属于小兴安岭山脉北麓,境内西高东低多丘陵,主要河流有卡西春河、沟浪河。总面
积804000亩,其中有林地353430亩,木材蓄积量为1570370立方米,是本县木材蓄积量最大的
林场。1985年采伐面积2790亩,出材量5258立方米。同年造林1500亩,全部为速生林。1985
年建筑面积达4986平方米。
辰清林场 该场建于1956年,位于县城南39公里。总面积900255亩,其中有林地面积达
266295亩。木材蓄积量290940立方米,其中成过熟林3090立方米。80年代初建综合加工车间
,1984年生产线轴3238000只;1985年生产小板小方334立方米,锹镐把1000根,门窗1000扇
。1985年有建筑面积3395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