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乡(村)镇工业

第三节 乡(村)镇工业


1957年有乡办和街道办工业各2户,从业人员不足10人,年产值(按1952年不变价折算)2
万元。行业有米面、服装加工、小农具零修零配等。1958年全县多数生产大队(时称作业区)
办起磨坊和小烘炉。街道办起服装厂、编织厂,从业人员增至113人,年产值只有1万元,社
办工业产值也在8—13万元之间。1961年末,贯彻调整方针,大部分社队小工业停办,将一度
跃为国营的工厂恢复为街道工业。
“文化大革命”前期,乡镇工业停滞不前,到1970年只有兴北公社(1965年前归孙吴镇)
工业1家、街道工业2家,主要经营粮油和铁木加工等,年产值2万元。
1970年至1976年又有沿江、奋斗办起加工厂。奋斗农副产品加工厂于1970年(由上海市、
黑河地区和孙吴县三方投资130万元)兴建,1973年投产,有淀粉、液体葡萄糖、液(固)体酱
油、制材、机械修理5个车间,有职工106人,当年产值25万元。后因地处边远山村,远离铁
路线,原料、燃料、产品全靠汽车运输,成本高,效益差,于1979年停办。
在此期间,1975年镇办工业由上年的1户增至4户,共有职工10人,产值由1.6万元,增加
到4.9万元。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西部山区的开发,又有辰清、卧牛河、腰屯和正阳山相
继办起社队工业。1977年社镇工业由上年的6家增至14家。总产值(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达
175万元,增长110%。主要生产项目有制砖、榨油、木材加工,机械修理等。1978年至1981年
全县1镇12社都先后办起工厂(作坊),共99家,从业人员1331人,总产值442万元。1982年至
1985年对乡镇工业进行整顿,关停了部分资源不清、方向不明、经营管理不善、产品无销路
的企业,出现了以乡镇工业为主体的村办、联办、个体办多层次办工业的新局面。同时狠抓
技术改造和技术培训,对财物进行全面检查,加强产销统一管理。1985年共有乡(村、个体)
镇工业57家,从业人员819人,总产值166万元。主要产品:黄金、红砖、小麦粉、大豆油、
马铃薯制品、豆制品、服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