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食品工业

第四节 食品工业


一、粮油加工业
东北沦陷时期,大部分粮油靠外地调入,县内只有私营福瑞祥火磨和福兴永油坊。有2盘
电动石磨和1台手搬杠榨油机,日加工小麦粉1000公斤,大豆油250公斤。
1945年光复后,在福瑞祥火磨的基础上建立的新华工厂,设粉米和榨油车间。另有张福
跃、吴广洲等私营永记石磨坊。两厂日产小麦粉1400公斤、大豆油250公斤。1950年新华厂添
置钢磙磨1台,有职工56人,年产小麦粉18.3万公斤、玉米粉4.8万公斤、玉米@d:孙吴县志
imagesHZ650175ZA.jpg12万公斤、小米5.8万公斤、大豆油7.5万公斤,全员劳动生产率为
4661元/人。1958年改称粮油加工厂,1962年新建制粉楼落成,增加碾子3台,年加工原粮21
1.7万公斤。1964年和1965年,将搬杠榨油机相继改为拉炼机和油轧机。年产量增加到314.5
万公斤,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8222元/人,1982年加工原粮1013.6万斤,1985年粮油厂有职工
97人,加工原粮630.8万公斤,全员劳动生产率21053元/人。
农村的粮油加工,60年代以前,多为马拉碾磨。进入70年代,各乡(原称公社)办企业和
百分之八十的村(队)设有钢磙磨和部分油坊,做到米面加工不出村,兑换豆油不出乡,县粮
油加工厂也对农村开展兑换业务。
进入80年代,除乡村集体粮油厂外,重新出现个体粮油加工厂。1985年全县有米面加工
厂21家,其中乡村办15户、个体办4户;制油厂,乡村和个体办分别为3户。全县共有该业职
工132人,产值259万元。
二、糕点、糖果、调味品制造业
1956年,成立调味社。有职工7人,生产糕点、酱油、食醋、酱菜等。有1台炭火烤炉,
固定资产原值6000元,全为手工作业,年产值1.7万元。1958年7月1日,变为地方国营食品加
工厂,职工增至19人。年生产糕点32吨,调味品49.5吨,产值4.9万元。次年,始生产糖果(
13吨)。1960年与食品社合并,增设豆腐、牛奶车间,职工增至46人,添置糖果机10套,改炭
炉为燃煤筒炉。是年,生产糕点48吨,糖果8吨,调味品134吨,年产值达18.8万元,固定资
产2万元,分别为1956年的11.1倍和3.3倍。1961年食品社分出,职工减为27人。1965年自制
7米燃煤筒炉1台,固定资产增至5万元。1971年,改筒炉为13米链条炉。1975年改为13米自动
炉,购进上海产480型自动饼干机1台,固定资产增至14万元,产值41.58万元。1980年淘汰了
煤炉,改为自动远红外线电烤炉。1985年有职工31人,产值31.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1.8万
元,分别为1965年的3.4倍和4.4倍。
1971年食品厂的调味车间分出,成立酱菜厂与食品公司统一核算,1980年始独立核算。
1981年有职工14人,是年生产调味品183.4吨,产值4.2万元。1985年有职工22人,产值10.8
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6.8万元。
三、屠宰及肉类加工业
1955年前,屠宰及肉类加工业由几家私人肉铺经营。1956年由贸易公司经营。1962年烟
酒公司的食品商店附设养猪场和屠宰场。1972年食品公司独立,设肉食加工车间,除经营屠
宰外,还加工酱肉、头肉、红肠等熟食。1981年始独立核算,改称肉食加工厂,有职工30人
,固定资产原值2.8万元。是年宰生猪4676头,出鲜肉31.3万公斤,宰家禽、出白条鸡2100公
斤,加工各种熟食17400公斤,产值62.6万元。1980年至1984年,职工增至35人,先后添置打
毛机、白条提什机、灌肠机,固定资产原值53.6万元。1984年宰生猪5925头,出鲜肉34.9万
公斤,宰家禽、出白条鸡500公斤,加工各种熟食16150公斤,产值100.1万元,实现利润8.6
万元。1985年重新与食品公司统一核算。
四、饮料酒制造业
东北沦陷时期,本县无酿酒业。光复后,福瑞祥经理李学启曾营烧锅。1946年新华工厂
成立,设制酒车间。
1958年,在此车间基础上成立地方国营孙吴县制酒厂。有职工36人,年生产能力50吨。
是年产白酒1.6吨,产值2000元,亏损3800元。1960年用老设备旧办法,以马铃薯为原料烧酒
,出酒率只有10%。燃料丢失损失达千元,原料损失无法计算,工厂停产,工人不停工,按月
发工资。是年产白酒40吨,产值2.5万元,亏损3.4万元。1963年与砖厂合并,职工增至61人
,但仍未扭亏。1967年生产白酒17吨,亏损总额3.84万元,其中白酒亏损587元,比计划亏损
减少4796元。次年与砖厂分开。1970年始生产汽水(605箱),总产值10.3万元,亏损2300元。
1975年淘汰了旧设备,购进多用粉碎机1台,迫盖由木制改铝制,且装上电动吊车和鼓风机,
固定资产原值20.4万元,年生产能力增至200吨。是年有职工31人,产白酒101吨,产值17.2
万元,亏损5500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企业在扩大再生产的同时,进
一步加强经营管理。1980年新建半地下双层酒库200平方米,原料库5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
值达37.2万元,年生产能力300吨。是年产白酒185吨,汽水26箱,产值32万元,盈利4000元
,扭转了建厂22年除两年外连续亏损的局面。1985年实行厂长负责制。1985年有职工68人,
固定资产原值55.2万元,产白酒127吨,产值25.8万元,实现利润1800元。
五、冷饮品制造业
1959年,始由食品加工厂生产冰糕(1500公斤)。1962年至1975年,孙吴浴池设冰棍车间
,只在夏秋季生产。此间固定资产不过千元,手工操作,冰镇冷却。1976年从浴池分出,成
立冰果厂。有职工3人,固定资产原值2万元,产值5.5万元。1978年自改冰糕机1台。次年,
购进2300大卡冷冻机2台,1982年又增4600大卡冷冻机1台,固定资产原值达13万元。是年产
冰糕9900公斤,冰棍129万只,产值15.1万元。1985年有职工7人,固定资产原值20万元,产
值2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1428.57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