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工厂
第四章 工厂与产品简介
第一节 工厂
孙吴县家具厂 是县第二工业局所属国营企业。建于1958年6月。有职工6人,厂房60平
方米。1961年划归县建设局,更名预制厂。1965年为工业局所属制材厂的木器车间,职工增
至60人。1967年独立,定名孙吴县家具厂。从建厂至1971年全为手工作业,产品有木制家具
、房架、门窗、炊具等。1972年增设截料机、滚光机、压字机等。始生产木制象棋。1977年
象棋车间分出。1980年生产出口产品牙签。
厂址,西邻东三路,位居中央、红旗大街之间。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
。1985年有职工150人。主要设备有从日本引进的切签机、国产平面大压刨、带锯机、平面刨
、铣床、烘干炉等。固定资产原值93万元。除牙签外,尚有地板块、童床、野餐桌、折叠凳
、烤炉配件共6种出口产品。创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88万元,实现利润3.2万元。产品远销
香港、日本、美国、西德等国家和地区。
孙吴县木器厂 是第二工业局所属国营企业。1977年4月15日从家具厂分出正式成立。有
职工39人。固定资产原值7.8万元,流动资金5.5万元,产值14.5万元,实现利润0.42万元。
全员劳动生产率3718元/人。1983年对外更名为“孙吴县北疆文体用品厂”。
厂址原在家具厂内,1978年迁至北三道街路北,与农机修造厂为邻。占地面积44200平方
米,建筑面积2530平方米。
自1979年至1985年获县级奖11次,省级奖8次,其中1985年获“黑龙江省六好企业”(“
六好”:三者(国家、企业、职工)兼顾好;产品质量好;经济效益好;劳动纪律好;文明生
产好;政治工作好。)称号;至1986年获国家轻工部奖5次,其中双喜牌中国象棋于1985年获
国家银质奖。该厂改革工艺QC(QC即质量管理,是英文QUALITGCALIKVATE质量和使标准化的第
一个字母。)小组被评为轻工部优秀质量管理小组。
1985年有职工161人(其中临时工86人,管理人员17人)。主要设备:截锯机8台、自动截
片机1台、冲床2台、手摇旋床6台、半自动旋床3台、开榫机1台、发电机组1套。
孙吴县纺织厂 是县经委所属国营企业。设计规模为万绽单纺厂,是县内最大的工业企
业。位于孙吴镇东4公里逊河左岸(原日本侵华军人会馆)。占地面积76360平方米,建筑面积
5568平方米。
该厂建于1977年7月,1978年12月29日试生产。有职工156人(其中亦工亦农工120人)。1
979年增至548人(其中临时工58人,管理干部24人,技术人员3人),技工最高级别7级,平均
级别1.5级。固定资产270.9万元。当年试产16支、21支维棉混纺纱(343吨),完成产值184.7
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370元/人,亏损30万元。1980年改纺30支腈纶纱,年产500吨,完
成产值521万元,实现利润21.5万元。
1982年县财政投资30万元进行设备改造,固定资产原值增至300.9万元,改纺32支腈纶纱
。1983年因该产品滞销,亏损30万元。1984年初,黑龙江纺织总公司根据调整的方针,决定
关停该厂。后经地、县各方努力,当年扭亏为盈,实现利税98万元,保住了纱厂,1985年创
省级优质产品雪晴牌36支腈纶纱。1986年又进行了添平补齐,该厂扩大到1.3万绽,固定资产
原值增加到531万元。有棉纺主副机设备149台套,运输和通勤车共7台,机修用车、铣、刨钻
床等机加设备基本配套。有职工737人(其中干部42人,专业技术人员10人),最高级别8级,
平均级别3.5级。年生产能力1400吨,该厂可产腈纶、棉涤纶纱和棉麻、腈棉、麻棉、涤腈等
混纺纱支。产品畅销省内外40余厂家,远销鲁、豫、苏、浙等省。
孙吴县纤维板厂 是林业局所属集体企业,有职工164人。建于1981年8月,1983年10月
3日正式投产。年产能力1500立方米。1985年与哈尔滨第三造纸厂联营设造纸车间(独立核算
)。
该厂为县内第一家木材综合利用企业。厂址:中央大街道北,和平路西侧。占地面积9万
平方米,建筑总面积8853平方米。主要设备:削片机、热摩机、精摩机、热压机等7台(套);
1985年固定资产原值401万元,产纤维板1750立方米,创产值88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是年
,始试制木质纤维波型瓦,产品销于省内外市、县(场),呈供不应求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