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储运

第三节 储运


一、仓储
粮仓 东北沦陷时期,本县设有东仓库(今社企联营建筑公司址)和老街基(今永胜村址)
仓库。东仓库储军需用粮,老街基仓库储民用粮。
1946年至1976年间,先后建四季屯、孙吴、奋斗、辰清粮库。储粮仓由蓆穴囤、木板房
逐渐发展到砖瓦结构的房式仓、土圆仓、钢板仓、石库(储盐仓)等多种仓型。至1985年全县
共有粮库4个,各种类型粮仓86座,总建筑面积15589平方米,仓总容量873吨,共有水泥晒场
26620平方米。
粮食保管 50年代,粮食保管重在粮仓保卫和鼠雀的防范,采取通风降温的保管方法。
60年代后期实行分类保管,对水份在13%、杂质在2%以下的粮食入库储存,超过上述标准的粮
食进行临时储存,随时加工,供应市场,并进行晾晒。
二、调运
东北沦陷时期,本县粮食从瑷珲、龙镇、北安等地调入。解放初期,多由德都、北安调
入。
1949年以后,粮油由省按计划统一调拨,基本稳定在德都、龙镇调入,市县间可跨界调
剂。1964年,本县粮食实现自给有余后,为调剂品种,从省内外调入部分大米、玉米、玉米
@d:孙吴县志imagesHZ650241ZA.jpg子、小米、高粱米等,并调入一些良种,供农村兑换
种子。
1954年,麦类、大豆开始输出,但数量很少。1954年至1956年,三年共调出小麦727.92
吨,大豆120.44吨,谷子29.77吨,玉米183.64吨。1976年后,调出数量逐年增加,1983年共
调出粮食30017吨,其中小麦22018吨,大豆7174吨,创历史最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