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群众文艺
第二章 文艺
第一节 群众文艺
1946年春,省警备三旅进驻孙吴镇,群众文艺在其带动协助下开展起来。孙吴街里军民
同队扭秧歌,同台演话剧,继之,农村也活跃起来。秧歌队人数少则10人,多则百人。50年
代,广为流行的是由领队(秧歌头)即兴作秧歌词(秧歌帽),到机关门前、十字街头打场表演
,还演出《兄妹开荒》等节目。1950年机关、学校组织腰鼓队。1956年狮子舞出现后,民间
其它传统形式如旱船、高跷、龙灯、老汉推车等节目也逐渐复兴,每逢重大庆祝活动和新年
、春节演出。至60年代腰鼓逐渐消失。
1947年,县完全小学校师生开展业余文艺活动,演过大型话剧《战犯求和》、《血泪仇
》、《一个裁缝之死》、《翻天覆地的人们》等。
1949年,县城学校、机关演出四幕话剧《让战魔发抖吧》,共演出7场,观众400人次。
1950年,城乡都组织业余剧团,当年由县机关青年组成的业余剧团(20余人),活动地点
在民众教育馆中苏友好协会,演过大型话剧《钢筋铁骨》等。1951年邮电局、县职工夜校、
妇女夜校配合镇压反革命运动,联合演出《斗争的乡村》、《枪》。1952年宣传婚姻法时,
机关业余剧团上演评剧《小女婿》。文化馆经常组织县城业余剧团送戏下乡,组织各种文艺
宣传队和护林防火宣传队。
1952年由一区西窑地(现西兴乡西兴村)农民李玉亭创作并演出木偶戏。民间艺人李全制
作并和牛长勤等4人演出皮影戏。
1953年农村有业余剧团54个,演员235人;年内召开了农村业余剧团负责人会议。1958年
“大跃进”时,凡创“高产”纪录都敲锣打鼓,抬着“喜报”向县委、县政府报捷,此种形
式,时称“报捷文艺”。
文艺汇演从1950年开始,每年“五一”、“十一”由县城各单位参加,春节城乡共举。
1959年庆祝国庆10周年举办全县新年、春节文艺汇演7天,演出节目259个。选出8个节目,4
0名演员参加1962年2月黑河地区文艺汇演,有4个节目分别获得创作奖和表演奖。
1961年组成孙吴县业余铜管乐队,15人。1976年停止活动。
1964年职工业余剧团配合社会主义教育,在城乡上演大型话剧《夺印》、《箭杆河边》
,历时月余。1965年到1971年先后在城乡上演话剧《红管家》、《海防前线》、《千万不要
忘记》和自编的歌剧《海鹰》等剧目。
“文化大革命”时期,业余剧团均称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宣传“三忠于”、“四
无限”,跳“忠”字舞。
1972年县林业局组成毛泽东思想文艺小分队,15人,活跃在林场、山区,有时也为城镇
、农村上演。东方红小学、红旗小学(今第一小学、第二小学)都成立了文艺班,1974年参加
地区少年文艺汇演,获先进集体奖。同时还到县内城乡、地区内各县巡回演出。
1978年1月,举行全县文艺汇演,城乡有10个代表队,200人,上演100多个节目,有40个
节目分别获创作奖和表演奖。1983年兴北乡农民文艺代表队代表县参加黑河地区农民汇演,
演出11个节目,自己创作的节目占64%,名列第一,荣获2个创作奖,1个集体表演三等奖。1
984年1月的汇演来自城乡11个代表队,183人,上演98个节目,自己创作的47个,获创作奖2
3个,表演奖33个。10月举行首届百花音乐会,34名城乡演员参加演出,在形式、内容、表演
技巧方面均比以前有较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