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物传略
人物
一 人物传略
白福厚(1913—1941)
白福厚1913年生于辽阳小堡黄家屯,1922年全家逃荒到黑龙江省绥滨县安乐屯。幼年在
家帮助父亲种地,年纪稍大些,便给地主扛活。1931年日本侵略东北,激起白福厚的爱国热
情,1933年加入陈大凡组织的龙江省青年抗日救国军。1935年受地下党负责人邹大鹏派潜打
入佳木斯地区伪军三十八团,曾利用迫击炮连胡连长是他亲戚的关系,放走一名我抗日战士
,后被特务告密,险些被枪毙,在胡连长保护下才免遭杀害。
1936年伪军三十八团调到依兰驻防,依兰地下党组织利用日、伪矛盾,进行抗日救国宣
传。1937年9月白福厚等人率领伪军三十八团迫击炮连和二连共200多人举行起义,同时把依
东地区最顽固的大地主王治安的自卫团全部缴械。三十八团这一举动使日军大为惊恐。三十
八团起义部队在安帮河被编为抗联六军一师六团,白福厚任一连长,随同抗联六军转战富锦
等地。
1938年8月,李兆麟率六军教导队向锅盔山地区转移,在去往一师后方途中,遭到敌人截
击。为保护李兆麟同志和教导队的安全,白福厚带领部队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战斗中他大
腿负伤,同志们叫他退下战场,他坚决不肯,继续指挥战斗,坚持同敌人战斗2个多小时,直
到把敌人击退,李兆麟同志和教导队安全转移。
1938年下半年日军集中大批兵力清剿抗联队伍。白福厚带领队伍乘敌不备,出兵袭击,
一方面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扩大抗日影响,一方面解决部队给养。在地方党组织配合下,他
曾先后带领部队缴了集贤镇伪军三十五团一连的械,获步枪70余支、机枪2挺;攻打了宝清的
王道梁子、兰花顶子敌人木营(伐木场),获得一些棉衣;袭击宝清县西兴隆沟敌人,歼敌数
名,得机枪1挺、一些粮食。艰苦的斗争生活磨炼了白福厚的革命意志,使他成长为一名优秀
的抗日指挥员。1938年年底,白福厚被提升为三团团长,经李云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5月,白福厚所带队伍,冲出日军重围到苏联休整2个月,于7月12日返回国内,1
940年春在南北河地区白福厚所部被编为抗联第三支队第七大队,白福厚任大队长。在三支队
领导下转战在孙吴、德都、嫩江、讷河等地,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1941年3月,白福厚所在的三支队从哈达彦和“红毛鸡”(今霍尔莫津)之间进入日军的“
国防工事”区,部队在风雪掩护下,平安通过敌人边防阵地,向茅栏河上游前进。当部队离
开茅栏河道,向小兴安火车站前进时,在车站东边的东兴山上,支队领导认真分析敌情,做
出“截马夺粮”的作战方案。当部队前进到离辰清约10公里的地方,先头部队突然遭遇一队
乘坐马爬犁的日军,双方展开激战。雪夜里,我先头部队占据有利地形,白福厚指挥先头部
队猛打猛冲,将敌人击退。战斗中白福厚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8岁。
吴法川(?—1941)
原籍山东省。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第三支队副官。他中等个头四方脸,性格直爽,憨
厚纯朴。他以部队为家,对战友如同亲兄弟。行军时,别人的枪支和食袋常常背在他的身上
。在缺粮的日子里,他常把分给自己的一点点口粮让给伤员和体弱的同志。战斗中,他总是
冲锋在前,撤退在后,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曾指挥抗联第三路军第三支队转战在黑龙江
、嫩江、松花江一带。
1941年3月至4月,三支队转战在孙吴、德都、嫩江、讷河等地。4月的一个晚上,第三支
队指挥第七大队和第八大队攻打孙吴县西南40公里的辰清警察所。吴法川走在第八大队的前
头,指挥部队摸黑前进。距离伪警察所约100多米时,敌人哨兵听见脚步声喊道:“谁!口令
?”此刻,吴法川带头向警察所冲去,敌哨兵慌乱开枪,子弹穿透吴法川腹部。
战斗结束后,支队长王明贵来到吴法川身边,他用微弱的声音恳求:“支队长,我怕不
行了,不要因为我,拖累部队的行动……”听了他的话,身边两名小战士泣不成声。支队长
坚定地对吴法川说:“我们背也要把你背回去!”吴法川转过头,深情地望着两名小战士说
:“战士流血不流泪,打仗就是要有牺牲的,我不行了……你们还在,快走吧!”情况十分
危急,同志们用木杆做成担架,轮流抬着吴法川,撤出了辰清。部队转移途中,吴法川因流
血过多而牺牲。在孙吴南部的一座小山下,战士们用树枝火化了吴法川的遗体。如今,他的
骨灰化作一片苍松。
姚世同(?—1941年3月)
姚世同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三支队第七大队的某连指导员。1941年3月上旬的一个夜晚,抗
联三支队在奔袭辰清守敌的途中在辰清以东20里的公路上与辰清日军增援茅栏顶子木营的马
爬犁运输队遭遇,双方展开激战(即辰清东山遭遇战),我军借着月光居高临下将敌人击溃。
战斗结束后,姚世同与部队走散了,他一个人撤到了东兴山炭窑窝棚。第二天,大批敌
人突然将他包围,姚世同凭炭窑窝棚作掩护,临危不惧,沉着应战,他在暗处,敌人在明处
,上来一个打死一个。当敌人发现他只是一个人时为了捉活的,向他喊话劝降,姚世同机智
地回答说:“上来一个当官的,可以谈判。”利令智昏的敌人以为可以活捉抗联战士,回去
报功领赏,一个当官的走上前去,姚世同满腔怒火一枪将其击毙。敌人如梦初醒,疯狂地向
他射击,姚世同英勇还击敌人,用最后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李银全(?—1945年11月)
原籍河北省。孙吴县人民政府第一任县长。
1945年,日本投降,东北光复,中共中央作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
并发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从延安和晋察冀等地派出大批干部来开辟东北
,李银全同志奉命和晋察冀地区其他同志一起,于1945年9月末奔赴“开辟东北根据地”的前
线。每日行军七八十里,多则120里路,于10月10日到达沈阳。在东北局编队时,李银全和王
肃及王肃的警卫员何学东等人编在一起。10月18日到达哈尔滨,10月末到达海伦,11月初到
达黑龙江省工委所在地——北安。在北安休整数日,省工委决定王肃到黑河开辟工作,李银
全被编在其中。由于李银全在汾阳时是粮秣委员、地方干部,有联系群众、发动群众的经验
,他性格内向,工作积极,组织纪律性很强,途经孙吴时王肃决定将他一人留在孙吴开辟工
作,接收旧政权并任县长。当时孙吴敌情极为复杂,又单枪匹马,李银全毫不畏惧,坚决服
从组织决定,在部队路过孙吴时留了下来。
李银全来到孙吴后,大胆开展工作,首先宣传群众,向学校教师、旧政府职员和劳苦大
众宣传革命道理,教唱《保卫黄河》等革命歌曲,发动群众与土匪和反动势力作斗争。
当时,以康崇刚为首的国民党政治土匪活动在孙吴一带,反动势力十分嚣张。看到共产
党派人来接受政权,预感大势不妙。为了和中共争夺政权,召开国民党孙吴县党部要员会议
,策划对付共产党接收孙吴政权的阴谋。康崇刚等匪徒极力主张用暗杀手段,说“如同小树
,趁小一锹除根,等长大就费事了”。康匪指使匪徒纵火焚烧李银全县长的宿舍未逞,接着
在11月中旬的一个晚上,指使匪徒用手枪将李银全县长暗害在孙吴向荣医院门前的十字路口
处(今中央大街与西三路交叉处),牺牲时年仅二十六七岁。
周德林(?—1945年12月)
周德林,男,河北省人。是东北沦陷时期从关内抓来的劳工,在日本侵略者的皮鞭下受
尽折磨,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八·一五”东北解放,周德林怀着解放后的喜悦和对旧社
会的深仇大恨,加入了孙吴县人民自治军。由于他阶级觉悟高,表现出色,很快成为连队的
骨干。1945年12月7日,黑龙江省第四大队司令部正式成立,这是中共在孙吴建立的第一支地
方武装力量。司令部下设独立营(也称一营),营长田玉富(曾是李兆麟将军的交通员),所属
3个连,周文喜(抗联干部)为一连连长,周德林为副连长,连部驻在北孙吴。二连为原维持会
公安局收编的讨伐队,是以家礼教徒纠集的乌合之众,连长张鸣久,早与土匪康崇刚互相勾
结,狼狈为奸,密谋叛变。独立营组建不久,一天傍晚,周德林随同营长田玉富、连长周文
喜一起来司令部开会,到“便宜坊”饭店吃晚饭,正赶上张鸣久为部下结婚摆酒席,猜拳行
令,喧闹不已。田营长和周德林告诉他们要注意纪律,不料,张鸣久借机发作,从屋内窜出
,拔枪击中周德林的头部,子弹从眼睛穿过,当即牺牲,年仅二十几岁。
曾河清(?—1947年冬天)
原籍江西省会昌县,光复后来孙吴,任县政府保安大队队长。1947年冬,保安大队接到
吴家堡村群众报告,该村有土匪骚扰,他当机立断,亲自率领一排战士乘马爬犁连夜前往,
凌晨到达该村。这时土匪已离村去河南朝鲜屯,部队立即追往朝鲜屯。到达后,据朝鲜族群
众反映,土匪共30多人,于夜间逃往南山。大队长曾河清对敌情作了分析,认定敌人很可能
返回,决定带领一班战士留驻该屯,其余两个班返回吴家堡待命。第二天黎明前敌人2匹坐骑
由南山而来,被我军抓住后拴在明处,以吸引敌人,并做好了战斗部署,在屋内监视敌人。
果真有2名匪徒从吴家堡南山下来,当匪徒距我埋伏地点较近时,发现我军有埋伏,转身要逃
,这时大队长曾河清向敌人射击,击中了一个匪徒的腿部,另一匪徒回头向我阵地开枪,曾
河清同志身负重伤,抢救无效不幸牺牲。
县长赵天野为曾河清主持了追悼大会,县直机关、部队、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了追悼
会。会上大家共同唱起了《悼歌》:“甘受不自由,莫大痛苦,在我们艰苦的斗争中,你英
勇地抛弃头颅,英勇!……”。
李志坚(1952—1970)
原名李海婴,1952年8月25日生于上海市华山路一个革命军人家庭。曾在南京市南京军区
卫岗小学读书,后转入上海市华山路第二小学,1965年考入上海时代中学,1968年毕业于上
海市延安中学。1969年4月来到孙吴县河南屯生产队插队落户。
李志坚生活上一向艰苦朴素,来边疆时,行装是一床父亲在部队里转战南北用过的军被
,一个用掉了把的军用搪瓷缸,一个军用水壶和书包。她穿的胶鞋补了又补,戴的手套缝了
又缝,一条短裤、一件小棉袄都补过18块以上的补钉。每次生产队派她外出开会,她把会议
期间发的补助费全交给队里,直到她牺牲时,生产队还存着她上交的几十元补助费。
1969年7月的一天,知识青年小蒲接到一封家信,得知母亲病重,家庭经济困难。这件事
被李志坚知道后,就悄悄地以小蒲的名义寄去20元钱,当小蒲母亲病好后回信,经队干部了
解才知道是李志坚寄去的钱。
李志坚无论走到哪里,都默默地为人民做好事。她外出开会住在招待所里,帮助服务员
干这干那,在火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帮助带孩子的妇女打水。别人问她姓名,问急了,她
就干脆回答:“我姓勤。”县招待所的服务员提起她都称赞地说:“小李同志住在这里就象
我们这里的一名服务员。”
1970年孙吴县新建奋斗公社,在荒山野岭上白手起家,条件极艰苦,李志坚自告奋勇去
建新村。
1970年3月5日,这是李志坚离开河南屯去奋斗公社的前一天,她带病坚持劳动,同志们
几次劝她休息,她都不肯。上午9点钟她给食堂挑了两担水,当她第三次挑水时,病弱的身体
再也不听支配,她双手紧握辘辘把,使劲摇着,突然眼前一黑,不幸落到井里。社员和知识
青年闻讯飞奔而来,尽全力抢救,但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因公牺牲。
中共孙吴县核心小组根据她生前的申请和表现,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黑河地区革
命委员会作出《关于开展向李志坚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1970年3月13日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为李志坚发出唁电。上海市长宁区革命委员会发出《关
于学习李志坚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
李彦民(1940—1970)
1940年2月21日出生于吉林省榆树县大岭区西城村小南屯一个中农家庭。小学分别在原籍
、五常铁路小学、哈尔滨市三棵树铁路小学就读。1952年考入哈尔滨市第12中学,1958年毕
业,分配到黑龙江省地质局勘探大队任操作员。1959年调到黑河地区地质队做助理技术员工
作。在从事地质工作期间,经常爬山越岭,顶风冒雪,但从不叫苦。一次,在执行任务中因
迷失方向他背着仪器在山里转了两天一夜,饥饿和劳累没有使他屈服,他顽强地战胜困难,
没有使国家财产遭受到一点损失。在一项野外作业中,由于给养没有及时送到,他和同志们
吃了两天多木耳和蘑菇,有的同志叫苦,他却乐观地做别人的思想工作。
1963年李彦民调到孙吴县,先后在煤炭公司、商业科、医药站等单位工作,他对工作一
向认真负责,思想进步。1970年7月间,李彦民主持医药站的筹建工作正处在紧张之际,他不
满周岁的孩子身患疾病,需外出治疗,为不影响单位工作,他把父爱深埋在心中,毅然决定
推迟了外出为孩子治病的时间。
1970年8月1日,李彦民放弃星期日休息时间,同百货站的工作人员一起在逊别拉河刷洗
糖袋子,下午2点多钟,河面上忽然传来呼救声,他抬头一看,只见上游百米之外的铁路断桥
处,有两名小学生在深水中挣扎。在千钧一发之际,李彦民未来得及脱掉衣服、鞋子,便奋
不顾身地向儿童落水处游去。救起其中一名交给岸边前来接应的同志,又返身去救另一名儿
童。这时水中的儿童已被冲得较远了,时隐时现,李彦民奋力游上前去,用一只胳膊把水中
的儿童托起,另一只手破浪向岸边靠近。突然,一个急浪向李彦民迎头打来,这时他已精疲
力尽,衣服缠身,被水冲得远离岸边,再也没游出水面。为抢救落水儿童,他献出自己宝贵
的生命,年仅31岁。
1972年9月1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授予李彦民“革命烈士”光荣称号。中共孙吴县委
根据李彦民生前要求,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贝永和(1953—1970)
贝永和1953年6月26日出生于上海市徐汇区工人家庭,1969年毕业于上海市徐汇区汾阳中
学,1970年4月末到孙吴县平山林场插队落户。在上海出发前,贝永和为了多学一些本领适应
边疆建设,每天步行到离家十几里路的工厂学木工技术,坚持了近3个月的时间。来到林场,
先后在森调队和小卖店工作。森调工作期间,小贝每次出工总是走在最前头,抢先把同志们
的干粮、水壶、森调工具带在自己身上。同志们看他年纪小,怕他累着,他却总是乐呵呵地
说:“我年轻轻的,多压点份量还能长个子哪”。1970年8月,贝永和开始在小卖店工作。一
次,一位夜班工人半夜去买香烟,他二话没说,从被窝里爬起来就给这位工人拿烟。这位工
人对小贝说:“真对不起,这么晚了还来麻烦你。”小贝却笑着说:“没关系,以后有什么
事,无论什么时间,尽管来找我好了。”
入冬后,贝永和随着采伐队从林场来到作业区,除继续做小卖店工作外,自愿担当起为
采伐人员送饭的任务。他第一次给工人送饭时,身上背着几十斤重的饭菜,走了十几里路,
晚上回来便发起高烧,同志们知道后劝他:“今天你累病了,明天不要去了。”小贝却满不
乎地说:“这点小毛病,挺一挺就过去了。”第二天他照样送饭。
1970年12月25日上午,贝永和象往常一样,身背大水壶和干粮袋向采伐点走去。17岁的
小贝高高的个子,走起路来还带着几分孩子气。这天他没戴棉手套,没打绑腿,踏进没膝深
的大雪,在返回的途中迷失了方向。采伐指挥部发现后,立即动员几百人到山上寻找,茫茫
林海中到处回荡着“小贝……小贝……”的呼唤声。
贝永和迷山后,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同严寒、饥饿、劳累搏斗。他整夜没有停
过脚步,走过一个又一个乱石嶙立的沟堑,穿过一片又一片茂密的森林……。寻找他的工人
们发现贝永和在自己生命遭到严重威胁的时刻,把带了几十里路包干粮的麻袋和用布,整整
齐齐放在一块容易被人发现的大石头上。12月26日下午,在离采伐山场六七十里的一个山坡
上,工人们找到了贝永和。这时,贝永和已经在人迹罕到的林海雪原中搏斗了26个小时,严
重的冻伤和过度的劳累,贝永和再也不能前进了,他斜倚在一棵柞树下,那只大水壶还紧紧
地背在身上。找到他时,小贝已处于半昏迷状态,当他看到前来寻找他的老工人时,微微欠
起身来,亲切地叫了声“师傅……”便不省人事了。经地、县医院全力抢救,因冻伤严重,
抢救无效,于1970年12月28日下午3时,贝永和停止了呼吸,年仅17岁。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孙吴县委员会根据贝永和生前的要求及表现,追认他为共青团员。
中共孙吴县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根据贝永和的生平事迹,追认他为“一心为公的革命青年
”。1971年,坐落在平山林场门前的半永久性大桥落成,命名为“永和大桥”。
于奎(1905—1979)
于奎,人称“智大嫂”(前夫姓智),1905年生于河北省玉田县林南仓庄一个贫苦农民家
庭。30年代后期,生活所迫,随父闯关东谋生来到北安,1941年到孙吴县腰屯落户,这时于
奎已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她和丈夫勤耕苦作,仍然添不饱肚子。1945年冬,共产党领导的人
民军队来到孙吴,领导孙吴劳苦大众建立了人民政权,使艰难中苦度时光的于奎见到了光明
,她拥护革命,并积极投身到革命斗争中。当时孙吴县内以康崇刚、张鸣久为首的国民党政
治土匪活动猖獗,与新生的革命政权为敌,时常出没在腰屯、曾家堡一带进行骚扰破坏。一
次县长赵天野带领部队在腰屯跟踪土匪,于奎冒着生命危险到腰屯村南部的碉堡附近为部队
探听敌情。孙吴县的土地改革与剿匪斗争同时进行,于奎在土改斗争中工作积极,被选为腰
屯村农会妇女主任。她性情直率,说干就干,工作起来不知疲倦,带领全村妇女参加土改,
支援剿匪,处处走在前头。
1948年4月下旬,县长赵天野带领一排战士埋伏在腰屯公路北侧,伏击由北山下来的土匪
,一连3天3夜没有离开阵地,于奎每天坚持挑着窝窝头(玉米面做的干粮)和白开水为部队送
饭。战斗结束后,县长赵天野紧紧握住于奎的手激动地说:“好同志,谢谢你!胜利后,政
府和人民忘不了你。”
1949年于奎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和县特级劳动模范,县政府奖给她一头黄牛。同年加入中
国共产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奎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58年受“左”的错误干扰,于
奎因家中饲养1头母猪、12头小猪,无力参加集体劳动被劝其退党,1979年病逝于孙吴县奋斗
乡。
玄垌珠(1932年8月—1982年5月)
原籍朝鲜明川郡,1932年生于黑龙江省乌云县。早年随父迁居孙吴,1940年就读于孙吴
县吴家堡小学。1946年在吴家堡村参加农业生产。1950年4月,在孙吴县人民医院任见习护士
。195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离职在省卫生干部学校学习。1958年4月学习期满,
毕业回孙吴县,任沿江卫生所所长,在实践中一专多能,一心一意为群众治病。1958年秋天
他成功地为一名外伤患者作肠吻合术。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手术在一间土屋中进行,屋棚上
吊一块白布,土地上泼水消毒,手术器械在做饭的铁锅上煮沸。患者在野外被刀砍伤,腹部
、阴部多处被砍,肠子遗露在外,沾满泥土,抬回时已奄奄一息。地处边境线的沿江乡距孙
吴县城55公里,没有救护车,没有公共汽车,患者生命垂危,用马车送往县城已无生存希望
。在此之际为抢救患者生命,玄垌珠解放思想,稳操手术刀,卫生所护士崔敬爱、大夫尹哲
全力配合,手术进行得十分艰难。术后转往县医院观察,竟无任何感染。患者术后又生儿育
女,身体十分健康。玄垌珠在沿江卫生所工作期间不断总结基层工作经验,为农村卫生工作
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959年末,玄垌珠被调到县医院任副院长兼党支部书记,身为领导却始终坚持工作在第
一线。他擅长治疗外科、妇科疾病,医院每次手术,只要他不外出,无论白天、黑夜,都自
始至终参加,随时根据需要协助手术大夫工作,并及时组织医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医
术。
1965年10月,玄垌珠任孙吴县卫生科副科长。“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受迫害,后期任卫
生防疫站站长。1971年回卫生科,任副科长兼县医院党支部书记。1981年撰写了《三十二年
孙吴卫生发展情况回顾》,总结了孙吴县卫生工作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受到孙吴县卫生界
和医务管理人员的重视。1982年5月因病逝世。
张文志(1933年12月—1986年10月)
原名张宝柱,出身于瑷珲县四家子一个农民家庭。1940年随父迁居孙吴县腰屯乡曾家堡
村。1941年至1943年就读于曾家堡小学。1944年参加农业生产。解放后积极参加集体劳动。
1950年任曾家堡村农民代表、财粮委员。1952年任村长,同年被选为村护林防火模范、治安
模范和模范干部。
1951年春天,张文志与本村民兵刘福正、曾照清、李全德、赵德学等人配合腰屯区武装
助理钟汉相捕获2名伪装成卖花线的国民党特务。195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任村党
支部书记,同时兼曾家堡村民兵指导员。
1960年曾家堡村民兵连被评为全国模范民兵连,张文志代表全连出席全国民兵模范表彰
大会,中央军委授赠“五六式”半自动步枪一支。
1962年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生产队十分困难,一次集体的一头小牛生病无钱治疗,张
文志劝说爱人将家中准备买油盐仅有的7元钱拿出为小牛治病。
“文化大革命”期间,张文志始终带领全村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特别是在民兵工作中成
绩突出。1977年被黑河军分区授予“优秀民兵指导员”称号,荣记三等功一次;1978年出席
沈阳军区民兵代表大会,授赠“六三式”全自动步枪一支;1979年在战备工作中成绩显著,
孙吴县人民武装部再次为他荣记三等功一次。
张文志自1958年至1986年始终担任曾家堡村领导,辛辛苦苦为全村农民工作。1986年10
月6日,他在场院里察看了每一家黄豆的收成情况,日落多时,天已漆黑才回家,临近村头被
汽车撞倒不幸遇难,时年53岁。
赵镛大(1914—1988年12月30日)
1914年5月生于朝鲜大邱府(现南朝鲜大邱县南城区)一个贫苦家庭。幼年在家读书,14岁
开始学医,见习于大邱中央病院,曾先后在大邱医校、大邱劳务会诊所、大邱道立医院等地
就读与工作。1940年3月参加日本开办的三先浦开拓团干部训练班,同年随开拓团来到中国,
被编入伪满嫩江地区第三开拓团,做保健指导员。他在医学上刻苦钻研,1945年3月在伪龙江
省二厅通过医师考试合格。1945年“八·一五”光复前7天来到孙吴,在孙吴劳务兴国会医院
任医师兼北孙吴104部队医师。光复后留在孙吴,参加并创立孙吴县地方医院,在日本侵略军
逃跑时,他收藏起3箱日军药物,用来为孙吴人民治病。
1945年11月,孙吴县第一任县长李银全被土匪枪杀后,赵镛大曾为其检查伤情。1947年
秋,孙吴县第二任县长赵天野患伤寒病,十分危险,在赵镛大精心治疗下得以康复。在剿匪
斗争中多次为伤病员治伤治病,同时为人民群众治病,深得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群众的爱戴
。
赵镛大长于治疗五官科疾病,但由于战争的逼迫,他不得不长期从事外科治疗。在医术
上潜心钻研,为提高医术,他先后通过自学,可用日语、汉语顺利地查阅和使用医学资料。
而且能用英、德、俄三种语言,借助工具书查阅医学资料(朝鲜语是其本民族语言)。
1950年赵镛大任孙吴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当时无正院长),对医生和护士十分关心,毫无
保留地传授医术。50年代孙吴县没有X光透视机,赵大夫刻苦钻研,用叩诊法诊断小儿肺门淋
巴结肿大,准确率较高。1954年首次为县医院护士吴月丽做甲状腺切除术成功。1945年至19
57年孙吴县手术台上只有赵镛大一人能操手术刀。此间已能成功地做阑尾炎手术、妇科剖腹
产手术、截肢手术、肠穿孔手术、肠穿孔修补术、肝破裂修补术等。
1953年被选为孙吴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57年被选为黑河地区专署民委委员。
赵镛大家有医书几百册,针对不同病例随时研究。1957年一位3岁烧伤患者斑痕性粘连,
患者的大腿与腹部,小腿内侧与大腿粘在一起。赵镛大经研究有关资料用鸡皮植皮术获得部
分成功。
50年代,孙吴县一度克山病流行,死于此病者多村可见,但赵镛大发现沿江乡朝鲜屯未
发此病,为此他从朝鲜人生活习惯着手研究,用辣椒培养维生素C治疗,因条件所限未成功。
赵镛大在医术上,对外科、内科、妇科、五官科等都比较熟悉。50年代曾用肾囊封闭治
疗法医治消化性胃溃疡,为几十人解除病痛。在主持医院工作期间对工作要求十分严格,对
门诊三次不能治愈的患者马上组织医生为其会诊。他在工作实践中为孙吴县医疗界培养了一
批技术骨干。
1945年至1979年,赵镛大在工作岗位34年,经他治愈的患者达十几万人次之多。1945年
到60年代中期,他一直是县医疗卫生界的大梁,上级卫生部门曾多次调他,但县卫生事业需
要他,孙吴人民信任他,直到病逝,始终未离开孙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