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组织机构
政治编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第一节 组织机构
一、县委
1945年11月下旬,中共黑龙江省工委任命原延安党校学员扈惠民为中共嫩江县工作委员
会书记,扈赴任途经齐齐哈尔时获中共嫩江省工委认可。是月底,中共嫩江县工委成立,由
3人组成,以“嫩江县各界联合会”名义公开活动,隶属于中共嫩江省第二地委领导,始有中
共县级领导机构。翌年,县工委组成人员增至5人,始设秘书室、组织部和宣传部。1947年1
1月,县工委改称中共嫩江县委员会。1950年4月,始设党员训练班;7月,始设纪律检查委员
会。1953年,始设财贸部,秘书室改称办公室,新设县人民政府党组。1954年,始设农村工
作部,办公室改称秘书处,新设商业党组和供销社党组。1955年2月,秘书处复称办公室。至
此,县委内设机构7个、派出党组3个。
1956年4月28日,选举产生第一届县委,始设常务委员会,选出县委委员17人、常务委员
7人、书记1人、副书记4人;9月10日,县委设立书记处,由第一书记1人、书记处书记4人组
成。是年,始设农场工作部,纪律检查委员会改称监察委员会,新设县人民检察院党组和粮
食党组。1957年,始设统一战线工作部,新设公安局党组。1958年,始设工业部、报社和政
法公安部,党员训练班改为党校,县委内设机构12个、派出党组9个。
1958年12月20日,选举产生第二届县委,选出县委委员24人、常务委员9人、第一书记1
人、书记处书记5人。1959年农村工作部改为农林部,政法公安部改为政法部,新设政法党组
,裁撤粮食党组和商业党组。1960年始设档案馆,新设县人民法院党组和劳改局党组,农林
部复称农村工作部,裁撤农场工作部,县委内设机构12个、派出党组7个。
1962年6月13日,选举产生第三届县委,选出县委委员30人、常务委员12人、第一书记1
人、第二书记1人、书记处书记4人;10月23日裁撤县委书记处。是年,新设手工业联社党组
。1963年,裁撤政法部。1964年,财贸部改为财贸政治部,工业部改为工业交通政治部,县
委内设机构11个、派出党组8个。
1964年9月27日,选举产生第四届县委,选出县委委员27人、常务委员10人、书记1人、
副书记4人。1965年,裁撤供销社党组和手工业联社党组。1966年,裁撤统一战线工作部。1
967年3月27日,成立嫩江县革命委员会,县委已不复存在,工作机构解体。是年5月25日,组
成县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由组长、副组长和成员组成,下设办公室;1971年增设五七
干校。
1972年11月8日,选举产生第五届县委,选出县委委员33人、候补委员2人、常务委员11
人、书记1人、副书记3人;县委复设办公室、组织部和宣传部,新设政策研究室和档案科,
保留五七干校。
1976年1月19日,选举产生第六届县委,选出县委委员32人、常务委员12人、书记1人、
副书记4人;增设纪律检查组,复设县人民法院党组,档案科改属县革委。1978年,五七干校
改为党校。1979年,复设统战部、农村工作部、工业交通政治部和财贸政治部,纪律检查组
改为纪律检查委员会,县委内设机构10个、派出党组1个。
1980年1月9日,选举产生第七届县委,选出县委委员37人、候补委员5人、常务委员12人
、书记1人、副书记3人。是年,增设老干部办公室,复设县人民政府党组、人民检察院党组
、公安局党组,新设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和县政协委员会党组。1981年,增设政法办公室。19
83年5月,始设县总工会党组和县妇女联合会党组,县委内设机构12个、派出党组8个。
1983年6月24日,选举产生第八届县委,选出县委委员31人、候补委员4人、常务委员8人
、书记1人、副书记2人;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改为中共嫩江县纪律检查委员会,成为独立机
构;老干部办公室改为老干部科,政法办公室改为政法委员会。1984年,广播电视局、档案
局、民族事务委员会归属县委,老干部科改为老干部局,裁撤政策研究室、财贸政治部和工
业交通政治部,新设安全局党组。至1985年底,县委内设机构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
农村工作部、统一战线工作部、政法委员会、党校、老干部局、广播电视局、档案局和民族
事务委员会,派出党组9个。
二、直属党委
1946年3~7月,县工委在7个区先后建立区工委,以“各界联合会”名义公开活动,始有
第一批直属工委。1947年11月,区工委均改为区委。1953年,组建第一个直属总支部。1956
年7月,随着区级建制的撤销,直属党委均改为直属总支部。1958年3月,农村16乡并为10乡
时复设直属党委,此后直属党委逐渐增多,而直属总支部日趋减少。1967年3月,直属党组织
均一度陷于瘫痪;是年改设直属党的核心小组。1970年,开始恢复基层党委组织,至1972年
党的核心小组全部改为党委或总支部。1979~1981年,县直机关除机关、林业2个直属党委保
留外,其他直属党委并为农业、工交、财贸、文卫4个战线党委。随着党的队伍不断扩大,到
1985年,直属党委和直属总支部增至49个,比1949年增长6倍。
三、基层党支部
1945年8月12日,东北党委员会派遣东北抗日联军国际旅成员、中共党员夏凤林、张凤宽
、王长春来县开辟工作,建起第一个中共支部。此后,上级党组织多次派来党员干部,县委
在斗争中发展党员,到1949年,县属基层支部已达84个。建国初期,凡党员超过3人的单位均
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到1956年,基层支部达到192个、总支部达到11个,比1949年增长1.4倍
。1957年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大跃进”中新建一批企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亦
随之增加,至1965年末,县属基层支部增至405个、总支部减至8个,比1956年增长1倍。“文
化大革命”开始后,党组织陷于瘫痪。1969年开始整党建党,至1971年末复建基层支部348个
、总支部8个,比1965年下降15%。1972年11月中共嫩江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后,党组织得以全
面恢复,至1976年末,县属基层支部增至598个、总支部增至12个,比1965年增长47.7%。“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的组织建设逐步走上正轨,基层组织发展较快,至1985年末,县属
基层支部增至806个、总支部增至28个,比1976年增长36.7%。
@img 7WK00YO.jpg^JPEG^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