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共青团

第二节 共青团



一、领导机构
1947年,始建东北民主青年联盟组织,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团体,县级领导机
构为东北民主青年联盟嫩江县本部。1948年,东北民主青年联盟改为县青年联合会。1949年
1月,县青年联合会改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简称新青团)。1950年4月,选出第一届新青
团县委,设书记1人,委员人数无考;团县委内设组织、宣传、军体、学少工作4部。1955年
3月选出第二届团县委,设书记1人、副书记1人,委员人数无考。1955年3月,选出第四届团
县委,组成人员有委员11人、书记1人、副书记2人。1956年8月,选出第五届团县委,组成人
员有委员15人、书记1人、副书记3人。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为中国共产主义
青年团(简称共青团),团县委内设组织、宣传、学少工作、农场4部。是年9月,选出第六届
团县委,设书记1人、副书记1人,委员人数无考。1958年12月,选出第七届团县委,组成人
员有委员16人、书记1人、副书记1人。1959年,团县委裁撤农场部。1960年7月,选出第八届
团县委,组成人员有委员15人、书记1人、副书记1人。1964年10月,选出第十届团县委、组
成人员有委员27人、书记1人、副书记1人。1966年11月,选出第十一届团县委,组成人员有
委员20人、书记1人、副书记1人。1967年3月26日,随着县革命委员会的成立,团县委陷于瘫
痪。1972年12月,选出第十二届团县委,组成人员有委员31人、常务委员9人、书记1人、副
书记2人;团县委内设组织、宣传、学少工作3部。1976年2月,选出第十三届团县委,组成人
员有委员31人、常务委员7人、书记1人、副书记2人。1978年8月,选出第十四届团县委,组
成人员有委员33人、常务委员9人、书记1人、副书记2人。1982年2月,选出第十五届团县委
,组成人员有委员37人、常务委员6人、书记1人、副书记1人。1985年,团县委工作机构实设
组织、宣传、学少工作、工农青年4部。
二、基层组织
1947年东北民主青年联盟成立之初,在青年知识分子最多的中学校建立第一个基层组织
,成员有10余人。1949年,改为新青团后,始在全县范围内公开建团,到1950年4月召开县第
一次团代会时,已建起7个区团委、1个直属总支部、72个团支部,拥有889名团员。到1965年
,团委增至25个,比1950年增长2.1倍;团支部增至441个,增长5.1倍;团员增至7834人,增
长7.8倍。到1985年,团委增至53个,比1965年增长112%;团总支、支部增至975个,增长12
1.1%;团员增至9383人,增长19.8%。
三、历次代表大会
新青团嫩江县第一次代表大会 1950年4月5~7日举行,出席人数无考。团省委办公室副
主任周文华、县长张中杰到会讲了话,团县委副书记作工作报告。选举产生新青团嫩江县第
一届委员会。
新青团嫩江县第二次代表大会 1953年3月25日开幕,其他资料无考。
新青团嫩江县第三次代表大会 1954年3月举行,具体日期和出席人数无考。中共县委副
书记王贵友到会讲了话,团县委副书记作工作报告。选举产生新青团嫩江县第三届委员会。

新青团嫩江县第四次代表大会 1955年3月25~28日举行,出席代表258人、列席代表51
人。中共县委领导人到会作时事政治报告,团县委领导人作工作报告,通过三项决议。选举
产生新青团嫩江县第四届委员会。
新青团嫩江县第五次代表大会 1956年8月23~25日举行,出席代表285人、列席代表5人
、列席青年1人。中共县委书记辛志远到会致祝词,团县委副书记作工作报告,通过4项决议
。选举产生新青团嫩江县第五届委员会。
共青团嫩江县第六次代表大会 1957年9月10~12日举行,出席人数无考。大会传达共青
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团县委书记作工作报告,通过相应的决议。选举产生共青团嫩
江县第六届委员会。
共青团嫩江县第七次代表大会 1958年12月24~27日举行,出席人数无考。团县委书记
作工作报告,通过相应的决议。选举产生共青团嫩江县第七届委员会。
共青团嫩江县第八次代表大会 1960年7月21~23日举行,出席人数无考。中共县委书记
处书记王化民到会讲了话,团县委书记作工作报告,通过相应的决议。选举产生共青团嫩江
县第八届委员会。
共青团嫩江县第九次代表大会 1962年9月14~17日举行,出席代表448人。中共县委书
记处书记刘廷春到会讲了话,中共县委书记处书记潘继昌到会作形势任务报告,团县委书记
作工作报告,通过相应的决议。选举产生共青团嫩江县第九届委员会。
共青团嫩江县第十次代表大会 1964年10月27~31日举行,出席代表467人、列席代表1
1人、特邀代表5人。中共县委副书记王福彬到会讲了话,团县委书记作工作报告,通过相应
的决议。选举产生共青团嫩江县第十届委员会。
共青团嫩江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 1966年11月7~11日举行,出席代表536人。中共县委
副书记王福彬到会讲了话,团县委书记作工作报告,通过相应的决议。选举产生共青团嫩江
县第十一届委员会。
共青团嫩江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1972年12月17~20日举行,出席代表439人、列席代表
32人。黑河地区革委会政治部副主任刘金成、中共县委书记王忠到会并讲了话,团县委书记
作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共青团嫩江县第十二届委员会。
共青团嫩江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1976年2月28~29日举行,出席代表505人。中共县委
副书记曹庆国、共青团黑河地委副书记李景田到会并讲了话,团县委书记作工作报告,通过
相应的决议。选举产生共青团嫩江县第十三届委员会。
共青团嫩江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1978年8月26~27日举行,出席代表503人。中共县委
副书记李星到会讲了话,团县委书记作工作报告,通过相应的决议。选举产生共青团嫩江县
第十四届委员会。
共青团嫩江县第十五次代表大会 1982年2月22~26日举行,出席代表475人。中共县委
副书记王可喜到会讲了话,团县委书记作工作报告,通过相应的决议。选举产生共青团嫩江
县第十五届委员会。
四、主要活动
开展学习教育 各级共青团组织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用马克
思列宁主义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武装青年,引导青年在革命和建设中锻炼成长。1951年,团
县委开展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动员团员和青年积极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斗争,当
年有360名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其中团员占36%;有221名青年参加赴朝担架队
,其中团员占29%;留在家乡的团员和青年积极参加为志愿军做军鞋、炒面、照顾军属等支前
活动。自1953年起,团县委坚持开展过渡时期总路线教育,组织团员和青年带头走合作化道
路,到1956年初,农村、手工业、私营商业中的团员和青年全部加入合作社、合营组织,为
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作出了贡献。1957年后,各级团组织领导团员和青年学习政治理论和科学
文化,围绕各时期政治斗争和经济建设特点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参加革命和
建设。“文化大革命”期间,团组织的学习教育活动被迫停止。1981年,团县委开始组织团
员和青年参加“五讲四美三热爱”(即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卫生、讲秩序,心灵美、
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活动,在是年3月的
“文明礼貌月”中,重点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助人为乐,共做好事17435件,收到
表扬信1810封,参加社会公益义务劳动45600人次。1982年,建立346个学雷锋小组,坚持常
年活动,共做好事34564件、收到表扬信1456封,组织集体活动646次参加活动的达11.6万人
次。1983年,建立4281个学雷锋、送温暖小组,有44245人参加,做好事10185件;建立帮教
小组297个,帮教失足青年301人。1984年,开展向“学雷锋标兵丁红军”学习的活动,建立
学雷锋小组1996个、参加人数达11100人,做好事10200件,清扫街道131条,清运垃圾956车
,修筑花坛352个;建立帮教小组256个,帮教失足青少年314人。是年,团县委举办文化补习
班一次,有300多人参加学习,其中40多人通过学习考入专业学校。1985年,团县委建立了青
年农民科学技术协会,创办了《科技报》,传递科技信息、介绍致富经验、为青年农民引进
良种、代购化肥和农药;各乡镇团委举办农业技术和多种经营技术培训班,促进了科学技术
的普及,涌现农民技师1名、农民技术员57名,海江镇东平村青年农民张学才被评为全国学科
学、用科学标兵。
组织突击活动 1955年秋,各级团组织响应团省委号召,开展增产节约、拣粮突击活动
,共建立68个青年突击队,参加人数达632人,其中团员247人;有62个单位设立社会主义贡
献册63个、合理化建议册15个,共提出合理化建议483件,被采纳的327件;建立青年、儿童
、妇女拣粮队87个,有415名团员参加,共拣小麦44600公斤、豆谷1250公斤、马铃薯26120公
斤、甜菜9150公斤。1958年,团县委组织团员和青年参加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改革工具17
件、提出合理化建议44件、试制成功新产品55种。1980年,响应团中央号召,团县委开展争
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围绕中心工作,在本岗位创第一流成绩,在急、难、新生产任务
中发挥突击作用,在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中当闯将,当年涌现203名先进青年和52个先进集体
,义务投肥8690立方米、义务养路315公里、实现小革新73项,累计节约价值近10万元。到1
981年,涌现全国新长征突击手1人、省级“新长征突击手”2人、地区级“新长征突击手”1
9人、县级“新长征突击手”24人、地区级“新长征突击队”标兵2个、县级“新长征突击队
”20个。1982年,团县委开展“一植三种”(即植树造林,种青年田、种花草、种小油料)活
动,当年建起青少年苗圃458处、义务植树2414亩、营造青年林2612亩、种青年田2435亩、种
花坛924个,筹到经费10万余元。1983年,团员和青年义务植树825亩、营造护路林8万株,建
立苗圃207个,种花坛1823个。是年秋,团县委响应团中央号召,开展“采种支甘”(即采集
树木花草种子,支援甘肃、青海改变面貌)活动,仅用1个月时间就采集草种树种2000多公斤
,受到省采种支甘领导小组嘉奖。1984年,营造青年林456亩,前进中学共青团员谷庆山被评
为全国青少年绿化祖国突击手,在“采种支甘”中,采种1280公斤,超额完成当年任务。是
年,在“五小”(即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活动中,共建立活动小组31
个,有300多名团员和青年参加,形成小发明5项、小革新15项、小建议72项,其中有3项新产
品、1项小发明参加全省青年工人“五小”成果展览(后被评为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198
5年,团县委组织学科学用科学活动,共种青年田265亩,创活动经费5.5万元;是年继续开展
“采种支甘”活动,共采种3000多公斤,超额2倍完成任务,受到省采种支甘领导小组的表彰

少年儿童工作 1949年末,团县委开始在小学组建中国少年儿童队组织。1953年6月,中
国少年儿童队改为中国少年先锋队,当时共有队员367名。团组织坚持在少年儿童中进行爱祖
国、爱人民、爱劳动、爱护公物、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教育,少年儿童工作日趋活跃。1958
年,建立少年儿童造林队、护林防火宣传队、捕鼠队、打雀队、清扫队、卫生监督岗等组织
,当年育苗14万侏,植树37万株,形成红领巾林、少年林24处,捕杀鼠雀40万只,挖蝇蛹15
00公斤。1961年,全县建起少先队大队31个、中队440个,拥有队员10834人。自1963年起,
团组织领导少年先锋队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取得较好效果。1966年,本县第二小
学少先队员刘福信舍己救人,被共青团嫩江地委授予“少年英雄”称号。“文化大革命”开
始后,少年先锋队组织被所谓的“红小兵”取代,原有的活动全部停止,转入“停课闹革命
”。1978年,复建少年先锋队组织,共建少先队大队178个、中队681个,拥有少先队员2879
4人。1981年后,团县委组织少年先锋队参加“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学雷锋,做好事,治
理脏乱差,参加义务植树,形成红领巾街1条;1982年营造少年林345亩,1983年少年植树9万
株。到1985年,全县少年先锋队大队增至224个、中队增至806个,拥有队员41116人。

@img7WK00Z2.jpg^JPEG^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