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广播

第四章 新闻

第一节 广播



一、专门机构
1950年,县文化馆始设收音站,配备兼职人员,于翌年对外转播,为县内最早的广播机
构。
1956年,县文化馆内设的收音站析出,单设嫩江县广播站,定编4人;九三农垦地区始设
电影广播站,自办有线广播。1958年,县广播站曾与县报社合署办公,年末时改属县邮电局
,始设广播服务部,全站工作人员增至12人;伊拉哈、海江两地新设广播放大站,有1个村屯
新设广播室,农村始有广播机构。是年,九三垦区单设广播站,所属农场均建立广播机构。
1959年,县广播站改属县委宣传部,农村公社广播放大站增至5处;九三垦区各分场亦单设广
播站,场级站配备5人,分场级站配备2人,形成有线广播工作网。1960年,农村公社广播放
大站增至7处。因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集体经济组织无力承受庞大的社会性支出,到196
2年农村公社广播放大站仅存2处。
1966年,县人委始设广播事业管理科,实行科、站合一,除自办广播外,对县内广播事
业实施统一管理,专职工作人员增至17人;在农村公社原有伊拉哈、海江2个广播放大站的基
础上,新建前进、长福、临江、联兴、科洛、塔溪、霍龙门7个公社广播放大站,公社广播专
职人员增至31人,有广播专线的生产大队普遍配备线路维护员,形成县、社、队三级广播工
作体系。“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社两级广播机构受到冲击,但正常转播尚能维持;线
路维护队伍被迫解体,许多线路遭到破坏。1976年,在县广播站内增设广播实验台,着手筹
办调频广播;新建白云、麦海2个公社广播放大站。1977年,新建门鲁河、卧都河2个广播放
大站,农村公社广播放大站增至13处。1982年,新建星火、座虎滩2个广播放大站,15个农村
公社均建起广播机构,形成小片广播网9个,公社站拥有专职人员56人,另有55个生产大队建
起广播室。此后,随着收音机和电视机的日益普及,九三垦区的有线广播规模大大缩小,所
属农场只在场部设高音喇叭转播,不再向基层生产队传送广播信号;社队有线广播规模亦呈
缩小之势,广播空白区不断扩大。1984年1月,改设县广播电视局,仍实行局、站合一,广播
业务由编辑部主持,事业管理体制未变。到1985年,县属广播工作体系以县广播站为“龙头
”,15处乡镇广播放大站和55处村级广播室为骨干,拥有专职人员113人。
二、网路、喇叭
1951年,县文化馆收音站在县城内架设广播专用线路2条,全长3公里,安装公用高音喇
叭25只,始有广播线路和喇叭。1955年,县城内广播专用线路延伸至5公里,喇叭增至120只

1956年,县广播站将有线广播线路延伸至近郊农村,开始利用通讯线路传送广播信号,
县属广播线路达到45公里,其中:专用线路8公里、共用线路37公里;广播喇叭增至726只,
其中:县城598只、农村128只。1958年,县属广播线路已达158公里,其中专用线路30公里,
广播喇叭已达2800只,其中农村2100只,入户率为17%;农垦部门利用通讯线路将有线广播延
伸至各农场和分场,共用线路达574公里,喇叭数无考。1960年,为解决共用线路放广播便不
能通电话的矛盾,县广播站开始用杂木杆代替标准电柱,架设简易广播线路,当年建成县城
至前进10公里、县城至长福6公里2条专用线路,社队间亦架设简易专用线路,使县属广播专
线增至148公里;县属广播喇叭达到5210只,其中农村4410只,入户率为25%。1963年,县属
广播线路达到1123公里,其中:专用线路216公里(县社间21公里、公社以下195公里)、共用
线路907公里(县社间306公里、公社以下601公里),已有97%的生产队通有线广播;县属广播
喇叭达到7100只,其中农村6278只,入户率为28.4%;此时,边远社队已开始形成小片有线广
播网。1964年,县广播站架设县城至海江、县城至临江2条简易专线,全长45公里,使县社间
广播专线达到66公里。1966年,县广播站架设县城至伊拉哈54公里、县城至科洛45公里、科
洛至塔溪55公里3条简易专线,县属广播线路增至1422公里,其中:专用线路482公里(县社间
211公里、公社以下271公里)、共用线路940公里(县社间95公里、公社以下845公里);县属广
播喇叭增至10020只,其中农村9020只,入户率为32.5%。1967年,改建县城经科洛至塔溪10
0公里广播专线,达到标准线路水平,但因正处在“文化大革命”混乱时期,建成不久杆线多
被盗,造成重大损失。此间,强调用红色电波传送“最高指示”和“无产阶级司令部的战斗
号令”,广播喇叭增长较快,县属部分1967年为17350只,1969年达20650只,1970年达2978
3只,1972年增至37555只,达到历史最高点;但因广播线路损坏严重,影响通播,此后广播
喇叭逐渐减少。1973年,县城至海江广播专线进行大修。1975年,县城至临江专线完成大修
,县城至伊拉哈专线进行部分维修。到1976年,县属广播线路为1676公里,其中:专用线路
554公里(县社间111公里、公社以下443公里)、共用线路1122公里(县社间195公里、公社以下
927公里),社队小片有线广播网5个;县属广播喇叭为28688只,其中农村25967只,入户率为
52.4%。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后,在收音机已经普及和电视机日渐增多的条件下,有线
广播网只经历短暂的发展便转入萎缩阶段。1977年,县城至伊拉哈专线因无力更新又不堪利
用,只好拆除。1978年,在省广播事业局的支持下,县广播站新建海江至联兴标准化广播专
线,全长35公里。1979年县城至长福专线改建为标准化线路,翌年县城至前进专线改建成标
准化线路,县属广播线路达到1738公里,其中标准线路56公里,达到历史最高点;县属广播
喇叭为30879只,其中:高音喇叭1277只、小喇叭29602只,入户率为47.9%。此后,广播网路
逐年缩短,广播喇叭继续减少。1982年,县属广播线路为1162公里、喇叭17692只,分别比1
980年下降33.1%和42.7%。1983年3月28日,发生特大风雪灾害,广播专线仅存10公里,其余
线路全部瘫痪,虽经抢修但未能全部恢复。到1985年,县属广播线路仅存753公里,广播喇叭
仅有13745只(大喇叭277只、小喇叭13468只),分别比1980年下降56.7%和55.5%,小喇叭入户
率为20.9%,比1980年下降27个百分点。
三、机房设备
1950年,县文化馆收音站仅有广播扩大机1台,功率为25瓦。1953年,广播扩大机增至2
台,功率达55瓦。后因喇叭增多,改用250瓦扩大机1台。
1956年,县广播站始设专用机房,建筑面积不足30平米,安装250瓦扩大机1台;九三垦
区广播机构始装500瓦扩大机1台。1958年,县广播站新增250瓦扩大机和转播用收音机各1台
,海江放大站始装300瓦扩大机1台,伊拉哈放大站始装250瓦扩大机1台,县属扩大机达到4台
,总功率为1050瓦。此后,随着广播机构的增加,扩大设备亦增长较快。1961年,县属扩大
机达11台3070瓦,其中:县站2台1000瓦、公社站9台2070瓦。1962年,因国民经济困难农村
站仅存2个,县属实际使用的扩大机降至6台2600瓦,其中农村4台1600瓦。1963年,县广播站
配备英国产钢丝录音机1台。1966年,恢复和新建一批农村广播放大站,县属扩大机增至21台
,功率达11600瓦,其中:县站4台2000瓦、农村站17台9600瓦。此后,扩大机数量较为稳定
,录音机增长较快。1976年,县属扩大机为25台,总功率为13900瓦,录音机增至16台。197
7年后,机房设备有所改善,新式录音机开始进入机房。1979年,县广播站安装1000瓦中波干
扰机2台。1980年,县属扩大机降至22台,总功率12450瓦,其中农村站18台10450瓦。到198
5年,县广播站机房面积达到100平米,实装扩大机4台(功率2000瓦)、中波干扰机2台(功率2
000瓦)、调频发射机1台(功率1000瓦)、录音机10台、收录机4台、收讯机4台、转播用收音机
4台;乡镇放大站实装扩大机20台(功率11000瓦)、录音机12台、收录机3台、转播用收音机1
2台;县辖扩大机总数为24台,总功率13000瓦,分别比1976年下降4%和6.5%。
四、广播节目
1951年后,县文化馆收音站以对外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为
主,偶而摘播《人民日报》和《黑龙江日报》刊载的重要文章。
1956年后,县广播站除每天早、午、晚定时转播中央台和省台节目外,自办不定期不定
时的“本县新闻”节目,内容多为县委提出的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动报道,全天播音为485分钟
。是年,九三垦区广播站每天定时转播中央台和省台的节目。1958年,九三垦区广播站开始
自办“场办新闻”节目,每日定时播出,每次20分钟。1959年,县广播站配备专职编辑2人,
将“本县新闻”节目改为“嫩江各地”节目,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动,反映各条战线
的真实面貌,摘播县级的主要新闻报道,每日分早、午、晚3次播出,每次20分钟;另外,每
日分3次播发“天气预报”节目,每次约2分钟。1961年后,因县报停刊稿源减少,“嫩江各
地”广播节目每次播出时间减至15分钟。1966年,县广播站专职编采人员增至3人,为配合正
在开展的点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每天在早间中央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前,增加
自办“嫩江日报摘播”节目,每次播出约5分钟,至地委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团撤离时停播。1
967年初“文化大革命”已形成高潮,到处都在“造反”和“夺权”,县广播站的自办节目被
迫停播,只定时转播中央台和省台广播节目。1969年,县广播站恢复自办节目,开办“本站
自播节目”,该节目由县内新闻和报纸摘播两部分构成,每日分早、午、晚3次播出,每次3
0分钟;“天气预报”节目,仍按旧制每日分3次播发。1970年,县广播站始设编辑部,拥有
专职编采人员7人、专职播音员2人。此后,县广播站的自办节目较为稳定,但“左”的倾向
较为明显。“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自办广播节目的政治方向日趋端正,广播宣传比较符合
实际,受到各界的欢迎。1980年后,县广播站开办“周末文化生活”节目,播放轻松愉快的
文艺节目和县内业余作者的文艺作品,每逢周六晚间播出,每次30分钟,届时“本站自播节
目”停播1次。1983年,县站的“本站自播节目”改为“嫩江新闻”节目,不再摘播报纸文章
,每日仍分早、午、晚3次播出,但每次播出时间减至10分钟;因气象部门推行有偿服务,停
止播发天气预报节目;此后,陆续增办“对农村广播”、“理论学习”、“科技讲座”、“
青少年”、“为您服务”节目,均为每周2次、每次10分钟;开办“广告”节目,不定期播出
。到1985年,县广播站自办节目有嫩江新闻、周末文化生活、对农村广播、理论学习、科技
讲座、青少年、为您服务、广告计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