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生活变化

第三节 生活变化



一、饮食
清代和民国时期,除专事渔猎的少数民族以野生动物为主食外,其他民族均以荞麦、稷
子、谷子、芸豆等杂粮为主食,一遇灾荒或每年“青黄不接”时,多以野菜和米糠为食,尚
难饱腹。伪满时期,随着小麦和大豆引种成功,白面成为主食品种之一,食用植物油的比重
有所增加。但日本侵略者强制推行“配给制”,“配给”口粮除粗粮外,还有“橡子面”,
主食仍以粗粮为主并杂以代用品;大米一类的细粮只供日本人和伪官吏享用,普通民众食用
大米便以“经济犯”论处。因生活艰难,饮食多干稀搭配,忙时每日一稀二干,闲时日食二
餐,以咸菜为常菜,每年食用新鲜蔬菜的时间甚短。
解放初期,粮菜尚不充裕,仍以杂粮为主食,主要副食有咸菜、酸菜、白菜和马铃薯等
,忙时日食三餐,闲时日食二餐,只在年节时才食用白面和肉类,城里人能炒上几个菜,农
村人多吃猪肉炖粉条等“大锅菜”。50年代,每逢节日开始供应大米,从外地调进新鲜蔬菜
加以调剂,民间普遍饲养猪禽,春节前多杀“年猪”,民间餐桌上的菜肴有所增加。60年代
前期,因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粮食和副食品紧缺,一度以农作物秸稞、粮食副产品和全株甜
菜为“代食品”,市场上肉、蛋、菜量少价高,是解放以来最困难的时期。经过国民经济调
整,至1965年饮食恢复正常。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改革和开放,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和市场的繁荣,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白面已成为主食,大米供应充足,实现了
主食细粮化。市场上肉、禽、蛋、水产品、豆制品、新鲜蔬菜、各种水果货源充足,常年不
断,各种饮料应运而生,人们在饮食上从只求温饱转向讲究营养。每餐几样菜的家庭增多,
逢年过节普遍摆家宴,待客的菜肴已较为讲究,饮食文化正在形成。
二、衣着
清代和民国时期,除有的少数民族穿用兽皮制成的衣、帽、鞋外,其他人多穿用土布制
作的便服,冬戴皮帽或毡帽;只有富商、地主和为官之人才穿绸缎、纯毛质的高档服装。伪
满时期,机织布进入市场,成为制做服装的原材料,但家织土布仍占相当比重,绸缎服装较
少。因生活艰难,时有衣不遮体者。被日本侵略者抓来的“劳工”常穿用麻袋片或水泥袋纸
制成的衣服,寒冬常有人被冻死。
解放初期,絮棉、布匹和鞋帽供应充足,职工多购买成衣和鞋帽,民间仍以自制服装鞋
帽为主。因提倡勤俭,穿有“补丁”衣服者甚多。60年代,化纤布进入市场,因其美观耐用
而受到欢迎,成为制做衣服的原材料之一;伴随纺织工业的发展,针织内衣裤被普遍穿用。
此前,衣着的颜色以蓝、黑、灰、白色为主,较为单调,服式以中山装(干部服)、青年装、
学生装和便装为主,亦少变化。“文化大革命”期间,草绿色军装一度风行,不仅是“红卫
兵”和知识青年富有代表性的服装,也常为社会各界所穿用。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
不断深入,衣着变化甚大,各种成衣销量大增,纯毛、呢绒、绸缎、毛皮、羽绒服装走俏。
曾流行中山装、茄克衫、喇叭裤、西服套装、牛仔服、运动服、轻憩衫、滑雪服、蝙蝠衫、
太太装等数百种服式,女装和童装更是五彩缤纷,变化多样,各种裙装开始流行。到1985年
,穿用高档服装者日渐增多,除田间劳动外已很难见到有“补丁”的衣服。
三、住房
解放前,除鄂伦春族在定居前居住“撮罗子”外,其他各族群众均住土草房,几代人同
居一室,设施简陋,甚为拥挤,无住房者亦屡见不鲜。只有官宦富户才建有深宅大院,住房
宽敞讲究。
解放后,住房条件不断改善。1949年,县城内有住房8.2万平米,人均占有住房7.38平米
,均为土草房,多搭南、北炕,一室住一户,几户共用一间厨房;农村中除土草正房外,“
马架子”较多,普遍是几代人同居一室或挤在一铺炕上;城乡无房户较多。50年代,由于城
镇人口增长较快,虽开始新建职工住宅,但住房缺口甚大,人均占用住房面积降至3.74平米
;农村新建一批土草住房。60年代,城镇开始修建砖瓦住房,每户自成单元,人均住房面积
回升至4.31平米;农村开始修建“一面青”住房,纸窗普遍改为玻璃窗。70年代,城镇新建
住房较多,人均住房面积回升至7.32平米;农村开始出现砖瓦住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80
年代前期,城乡形成“建房热”,新建一大批住房,开始出现住宅楼和水、电、气配套的住
房,建设标准明显提高,新型装饰材料被广泛采用。到1985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增至10.7
平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3.7平米,四壁洁白、窗明几净的住房比比皆是,几代人同居
一室和几户共用一间厨房的大大减少,年轻人结婚时多单独居住。
四、日常用具
解放前,普通家庭只有做饭用的锅碗瓢盆、破旧的被褥和贮物的柜箱,基本是四壁空空
,别无长物。
解放后,许多新型用具陆续进入家庭,一改旧观。受供电、供气、供水等条件的制约,
在家庭用具更新上城镇优于农村。50年代,自行车、钟表、收音机、缝纫机、铝炊具、木制
家具等开始进入家庭。60年代,微型电动鼓风机、煤油炉、土暖气、大衣柜、沙发、写字台
、各种柜橱等开始进入家庭,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的拥有量已相当可观。70年代,各种微
型电动用具、不锈钢炊具、录音机、洗衣机、电视机、摩托车等开始进入家庭,手表、自行
车、收音机、缝纫机已经普及。80年代前期,电炊具、液化气灶具、组合家具、席梦思软床
、新式组合沙发、高档灯具、电风扇、电冰箱等开始进入家庭,拥有量猛增,收录机、洗衣
机、电视机“新三大件”已经普及,家庭用具的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
五、业余生活
解放前,人民群众在经济落后、生活贫困的条件下,业余生活十分贫乏。城里人,多为
生计所困扰,劳动强度大,业余时间只能用于恢复体力,无暇娱乐;有些沾染恶习者,则混
迹于妓院、烟馆、赌局等处,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农村人,劳作之余,多只求“老婆孩子
热炕头”,有些人则聚在一起赌博。
解放后,劳动人民成为国家主人,业余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彩,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时代
的精神风貌。解放后至建国之初,城乡多在业余时间召开群众会议,开展政治运动、学习文
件、讨论生产问题;此间,“扫盲”学习十分活跃,翻了身的群众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文化,
业余时间较为紧张、充实。此后,许多人养成业余读书或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随着电影、
广播的普及,收听新闻和欣赏文艺节目已成为业余生活的重要内容。1978年以来,业余教育
、读书活动和体育锻炼形成热潮。许多人自发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走上“自学成才”之路
。坚持参加晨练、中长跑、健身操、老年迪斯科、气功等业余体育锻炼的人日趋增多,成为
群众体育活动的骨干。伴随电视机、收音机的普及和录像厅、舞厅、书曲茶社、游艺点等增
多,业余文化娱乐活动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节假日,以家庭为单位,举办舞会、郊游和其
他娱乐的明显增多,使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