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宗教团体
第四节 宗教团体
一、伊斯兰教会
民国12年(1923年),伊斯兰清真寺乡老会在县城成立,由教长(阿訇)、学生(哈利发)和
乡老(有威望的教徒)组成,设教长1人、乡老12人,共同主持教会事务,其中教长为宗教职业
者,由教徒捐资供养(捐资称“写乜贴”)。1943年(伪满康德10年),教会发生内江,分裂为
东、西2个清真寺,各自组成乡老会。
1946年,伊斯兰教内两派重修旧好,合二为一,组成统一的伊斯兰清真寺乡老会,时有
教徒537人。1958年,在宗教改革中,废除各种名目的“写乜贴”使教长自食其力,废止给儿
童起“经名”、为新婚夫妇写“依扎布”(结婚证)等旧习,建立清真寺管理委员会,教会重
大问题均由管理委员会集体决定,教长转以主持宗教仪式为主。“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清
真寺管理委员会被迫解散,房屋被改作回族居民住房,宗教活动旋告停止。
1980年7月,落实党的宗教政策,由教徒民主选举清真寺管理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人、
副主任委员2人、委员7人,恢复正常宗教活动,每逢“尔代节”、“古尔邦节”和“圣忌”
均举行宗教仪式。伊斯兰教教长被选为省伊斯兰协会委员、县政协常务委员。1985年,拥有
教徒1928人;县政府拨款2.8万元,对原清真寺进行翻建,将土草房改建成砖瓦房。
二、基督教会
基督教于民国12年(1923年)传入。民国14年(1925年),中华基督教会在县城成立,另在
嫩北乡新立屯(今墨尔根乡三江村)设立基督新村。民国16年(1927年),县城教会改称中华基
督自立会,由教徒集资新建土草结构教堂12间,设牧师主持宗教仪式。1933年(伪满大同2年
),基督新村组建“北满基督教会”,设牧师主持宗教仪式。1935年(伪满康德2年),县城基
督自立会改称“北满基督教嫩江县布道”;境内教徒已达300人,为教徒最多的时期。此后,
教徒人数减少,到解放前夕,县内仅有教徒百余人。
解放之初,因国民党县党部人员多为基督教徒,使教会蒙上政治色彩,故在土地改革中
教堂房屋被城区贫民会占用,后又成为瓦业工会办公地,失去了固定活动场所;基督新村教
长因破坏土地改革被捕,该村又经常受到洪水威胁,由政府决定搬迁,村民迁至其他村屯,
彻底解体。建国后,县城教堂被县房产处接管,出租给公营旅社作营业用房,教会活动呈“
地下”状态,1950年有教徒164人,到1956年发展到217人。1958年反右派斗争后,基督教受
到限制,人数逐渐减少,到1965年时仅存54人。“文化大革命”前期,一度消声匿迹,后期
逐渐恢复活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基督教活动转向公开化。1981年12月,正
式组建嫩江县基督教“三自”(自治、自养、自传)爱国领导小组和基督教持事会,时有教徒
50人。因活动场所尚未解决,只好在教徒家中举行宗教仪式。1983年,县基督教“三自”爱
国领导小组组长被省“三自”爱国委员会指定为传道士,翌年又当选为县政协委员。1985年
,县政府决定拨款重建基督教堂。
三、其他宗教团体
白俄东正教会 民国11年(1922年)后,一批沙俄遗民迁来县城,其中有东正教徒75人,
始设教会,开展宗教活动。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沙俄遗民全部移居巴拉圭,教会亦同时
移走。
天主教会 1933年(伪满大同2年),在县内伊拉哈(今伊拉哈镇驻地)成立,拥有教徒44人
,嫩江县解放后即解体。
真耶稣教会 1950年在县城成立,仅有教徒17人。1951年9月,县内的2名教首曾到哈尔
滨市参加“灵恩大会”。后因宗教活动受到限制,自然消亡。
禄德会 1950年由基督教会中析出单设,仅有教徒7名,存在时间较短,影响甚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