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方言

第九章 方言、谣谚、民间传说

第一节 方言



嫩江方言属北方方言黑龙江次方言的地点方言。嫩江方言的成因比较复杂,大致有两个
方面:一是地处边陲,古代为少数民族居住之地,具有民族融合的特点,因此在方言中保留
和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若干词汇;二是自清代始,移民相继,大量外省方言带入本地,这些方
言在相互交融中逐步改变了自己的特点,向着同一方向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点方言。
“站话”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站话”因“站民”而来。所谓“站民”,即清初驿
站的站丁、眷属及其后代,来自云南、贵州等省。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站话”应运而
生,并在本地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其后,取消“封禁”,增设“官屯”,山东、河南、河北
、吉林、辽宁等省居民纷纷流入,其方言也随之带入,进一步促进了本地方言的发展。
“站话”是在北方“官话”影响下形成的地点方言,大多与北方“官话”相同。但也有
差别,即在“站话”中,舌尖后音(ZH、CH、SH)多发舌尖前言(Z、C、S),阴平、阳平常读上
声。历史上,以“站话”为主体的嫩江方言屡有变化。“站话”形成前属北方方言和吴方言
的混合使用。形成后,基本属于北方“官话”。建国后,特别是1957年推广普通话以后,“
站话”逐步为普通话所取代,在中青年中表现尤为明显,其特点已逐步消失。
嫩江方言的分布,可分为站人方言区和外省流入人方言区,但古今的分布状况有所不同
。清代,站人方言区南起伊拉哈站,北至墨尔根折向东部的科洛、塔溪,呈带状分布;其余
官屯和随后建立的村屯为外省人流入方言区,呈块状分布。今站人方言区主要分布在科洛、
塔溪两地,偏居一隅,其它则为外省流入方言区。
一、语音
在嫩江方言中,站人语言独特,因此为体现地方特色,语音部分只记站人语音,其它不
记。为准确计,语音采用国际音标标注。
嫩江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比较,在声母、韵母、声调上虽基本相同,但差别亦较明显

声母 嫩江方言的声母有23个,包括零声母〔Φ〕在内:P把抱P‘皮坡M马模F发飞T德到
T°托他N那闹Ⅰ乐立K格干K‘科苦X合火TQ吉家@d:嫩江县志imagesHZ690710ZA.jpg齐桥@
d:嫩江县志imagesHZ690710ZB.jpg西下@d:嫩江县志imagesHZ690710ZC.jpg志住@d:嫩
江县志imagesHZ690710ZD.jpg‘持查@d:嫩江县志imagesHZ690710ZE.jpg诗书Z(C)人任
TS自资TS’雌采S思洒Φ跃汪啊欧I腰言因羊。其特点在于:(一)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不分,
常把ZH、CH、SH读成Z、C、S,如把镇(ZHèN)读成ZèN、吃(CHī)读成Cī、书(SHū)读成S
ū;(二)声母R和Y、L混用,如把热(Rè)读成YIè、人(RéN)读成YíN、乳(Rǔ)读成Lǔ;
(三)声母M与N相混,如把谬(MIù)读成NIù,声母S与X亦常混,如俗(Sú)读成Xú;(四)声
母N常与自成音节的韵母相拼,如饿(è)拼成Nè、熬(āO)拼成(NāO)、恩(ēN)拼成NēN。
韵母 嫩江方言韵母与普通话韵母相同,共39个,其中开口呼韵母15个,齐齿呼韵母9个
,合口呼韵母10个,撮口呼韵母5个。与普遍话韵母比较,差别有三:(一)单元音韵母E、复
元音韵母üE,站话语音常用AI、AO替代;(二)在普通话中,韵母为单元音韵母O、E的,站话
语音中常发I;(三)自成音节而韵头又是A的复元音韵母,单独相拼时,前边多加声母N;自成
音节的单元音韵母E,单独相拼时,前亦常加声母N。
声调 站话声调与普通话声调基本相同,调类均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区别在于
:普通话声调中的阴平、阳平和去声,站话多发上声,读214降升调。这就形成了站话声调具
有悠扬、婉转、圆润的地方特点。
二、词汇
嫩江方言词汇十分丰富,大量保存在站人方言和诸省流入方言中,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三、讳语
讳语,主要有生活讳语与生产讳语两类,其中生产讳语最为丰富,流行得也最广泛。这
些讳语产生于生产生活实践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从不同的侧面表达了人
们渴望平安、吉祥的愿望和要求。但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讳语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大部分讳语已从现实生活中消失,尤以生活讳语最为明显。生产讳语保存下来的较多,多为
采金、采伐讳语。
生活讳语 人亡故,若是亲人或长者县人讳言“死”字,而婉称“老人”、“过世”等
,以示尊敬。棺材,不直称,而以“寿材”称之。与人谈到双亲,直呼父母名视为大不敬,
常用“老爷子”、“二老”或“家父”、“家母”代称。除夕夜煮饺子,讳言“破”字,因
“破”与“破财”、“破家”相关,与“团圆”、“和睦”相悖,因此概不准言“破”,如
下锅水饺中有破的,应言“挣了”,以图吉利。在年关,忌讳“外”字,因“外”与“人丁
兴旺”、“家业发达”无缘,因此年关多不扫地,如若扫地只许向里扫不许向外扫,口中应
言“财宝入库”。死人成殓时,忌讳“成殓”等字眼,因这些字眼与“人去财空”相联,因
此应言“黄金入柜”,顺“兴盛家业”之愿。老人百岁,不言“百岁”,因“百”为“百数
”之冠,含“到顶”、“终了”之意,与“长寿”相悖,因此“百岁”时应言“九十九”,
取高寿而福禄绵长之意。
生产讳语 县内林矿丰饶、江河纵横,多年来从事采伐、放排、淘金者较多。在劳动中
,为求得心理安慰,大量讳语应运而生,但迷信色彩较浓。建国后,仍有一些采伐、放排、
淘金讳语在生产中沿用,为存史而择要记之。采伐、放排和淘金人讳言“石头”,因石头坚
硬不宜打破,意味着不顺利,故用“嘎拉”代称;忌“翻”字,因其与倾覆同义,视为不吉
利,故称“翻过来”为“滑过来”;忌“折”字,因其与“天折”相联,故称“折”为“生
”,取“生生不已”之意;讳“裴”姓,“裴”与“赔”同音,意味着亏本,故“裴”姓改
称“皮”姓;忌“砸”字,因其与方言中的“砸了”(即失手、失败)相联,故称“砸”为“
咬”,被树砸伤称被树咬伤;讳“劈”字,因民间素有“恶人遭雷劈”之说,为图吉利,称
“劈”为“破”、“劈开”称“破开”;忌“死”字,因死不吉利,人死称“睡了”;讳“
瞎”字,因其与瞎眼睛、瞎干相联,故称“入山”。放排人忌“头头”二字,称领头人为“
口爷”;讳言“掉头”,视为不利,如斧子掉头称“出山”,以示作业顺利、如愿以偿;忌
“滩”字,因其与木排搁浅同义,故从不言此字;讳“虎”字,因虎为一山之尊,俗称“山
神爷”,故称“虎”为“山猫”。淘金人讳言“土”字,称“土”为“毛”,如“土坯”称
“毛坯”;忌“井”字,称竖井为“碃”,打井称“按碃”;讳“窟”字,称“窟窿”为“
窿”,取“龙”音,附吉祥富贵之意;忌“拌”字,因“拌”、“绊”同音,唯恐“绊住”
,故称木“柈子”为“烧柴”;金场“碃眼”越多产量越大,故忌对独眼之人不准以“独眼
龙”或“一支眼”相谑,改称“腰别子”;对老鼠和蛇不准使用民间的“耗子”、“长虫”
之称,因“耗”字有“耗费”之嫌、“长”字有工时长之虑,故称老鼠为“媳妇”、称蛇为
“溜子”
四、歇后语
解放前,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歇后语,但为数不多,后来随着生产生活条件的改
变,多已从语汇中消失。建国后,新的歇后语大量涌现并广为流传,其中有些是结合本地风
土人情、语音特点创造出来的,但大多是对外地歇后语的移植和改造。下面收录的歇后语,
以县人创造并具一定社会性和思想性的为主,选录经移植和改造并广泛流行的入志。
罗汉请观音
——客少主人多
木匠带大枷
——自作自受
西瓜皮掌鞋
——不是那块料
理发师的徒弟
——从头学起
癞蛤蟆打苍蝇
——将供嘴
杨二郎的兵器
——两面三刀
上锈的锁头
——打不开
麻袋上绣花
——底子差
江里的木偶
——随大流
掌鞋不用锥子
——真(针)行
不出芽的谷子
——坏种
骑马不带鞭
——全靠拍马屁
做梦娶媳妇
——想好事
空棺材下葬
——目(墓)中无人
狗皮袜头子
——没反正
屎克螂出国
——臭名远扬(洋)
旅店的臭虫
——吃客
耗子嗑报纸
——咬文嚼字
老母猪钻杖子
——两头不是人
斑马斗獐子
——专挑没角的整
熊瞎子叫门
——熊到家了
屎克螂带花
——臭美
十二月插秧
——不是时候
石板上炒豆
——熟一个、蹦一个
二齿钩挠痒痒
——是把硬手
火烤的寒暑表
——直线上升
灶王爷的横批
——一家之主
窗户眼吹喇叭
——名(鸣)声在外
过年吃豆腐渣
——没啥
黑瞎子打立正
——一手遮天
两手攥三大钱
——一是一,二是二
大拇指卷煎饼
——自己吃自己
里手赶车
——没外人
老虎拉车
——谁敢(赶)
公鸡头上的肉
——大小是个官(冠)
三九天穿裙子
——美丽动(冻)人
大马勺抠耳朵
——下不去眼
猪八戒摔耙子
——不侍侯(猴)
猪八戒啃猪爪
——自残(餐)骨肉
癞蛤蟆打立正
——露一小手
脚上的泡
——自己走的
狗戴帽子
——装人
狗掀门帘
——全凭那张嘴
三十晚上没月亮
——年年如此
老母猪嗑碗碴子
——满嘴是词(瓷)
马路上的电线杆
——靠边站
骑毛驴看唱本
——走着瞧
上市的猪
——捆上了
一寸照片
——少整景
电视机里放录音
——多响(想)一层
猪八戒吃人参果
——不知啥味
溪水遇到拦路石
——绕道走
狗抓耗子
——多管闲事

@img7WK00ZW.jpg^JPEG^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