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三、旧志简介

三、旧志简介


(一)墨尔根志
《墨尔根志》,参照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黑龙江将军衙门颁行的《黑龙江通志条目》
编纂,为黑龙江地区按地方志体例编修的第一部地方志。
据全志记事判断,完成编修时间为光绪三十年(1904年),编纂者佚名。现存文本为日本
东洋文库保存的“惜秒阴斋”抄本的照片复制还原件。全志分2册,计146页8万字。
志首设序,阐明编纂要旨。申明“谨按将军(指黑龙江)衙门原咨条目”,但“本治自从
设治以至于今,事最简少,文词甚寡,于篇章不足各为一书,谨遵条志分别名目,以十七条
综订一帙”。
全志主体,分为17卷,以志为卷。第一卷建置沿革志,简明记载自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在墨尔根村建立城池以来的建置沿革。第二卷疆域志,详细记载四至八到和乡镇村屯的位置
及居人户数。第三卷山脉志,较详细地记载大、小兴安岭山脉走向、长度及山峰高度。第四
卷水道志(嫩江),详细记载嫩江水系构成、流向和长度。第五卷水道志(泉泊),简要记载与
嫩江水系相连的2处泡沼。第六卷桥梁志(津渡),简要记载1座桥梁和2处渡口。第七卷公署志
,较详细地记载了将军、副都统公署、府署、印房、库房、各类档案房、贡物楼、军器楼、
炮局、火药局、演武厅、前锋营、城门看守房、看船房、税课司、通积仓等位置、间数及建
设年份。第八卷学校志,记载文庙、满官学建立时间、规模、师资、课程及学生等项。第九
卷坛庙志,详细记载14处坛、庙、寺、阁、宫、祠的位置、间数和建设时间。第十卷田赋志
,详细记载15处官庄的位置、规模和管理,乾隆三年(1738年)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旗户
户数和男丁人数,备仓、公仓的所数、间数及粮食储备状况。第十一卷兵坊志,详细记载7处
卡坊(即卡伦)的位置、设立时间及人员配备,黑龙江站至拉哈站计10处驿站位置、站民村屯
分布及户数等基本情况。第十二卷部族志,记载汉军、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各旗佐沿革
。第十三卷风土志,简记民风民俗。第十四卷物产志,分7项记载植物(树木)13种、食物(农
作物)11种、野生食物(野生菌、果植物)8种、野菜7种、野禽5种、野兽11种、水生动物14种
。第十五卷职官志,详细记载上自副都统下至笔帖式职名、品位、职数、始设时间及演变,
详列43任副都统的籍贯、在任时间和去职原因,分列八旗历任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名
录和历任管仓官、管理官庄官、墨尔根站官、满官学官名录。第十六卷爵秩表,记载乾隆、
嘉庆、同治、咸丰、光绪各朝世袭各旗佐领兼恩骑尉、一等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八
品监生历次承袭人名录。第十七卷烈女志,记载自雍正四年(1726年)至光绪七年(1881年)守
节而旌表的烈女、节妇59人。
该志资料多数取自档案,史料准确。但详略稍嫌失当,建置沿革志、学校志、田赋志、
兵坊志、部族志均过于简略,疆域志只记修志时之现状,对设治之初和此后演变未作交待;
职官名录和爵秩表约占全志篇幅3/4,过于冗赘。实业部分空缺,形成历史的断层。
(二)嫩江县志
《嫩江县志》,民国2年(1913年)由县知事赵富安编修,故称“民国县志”。全志326页
计7万字。现存文本为原藏上海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后藏于金陵大学图书馆的传抄本。
全志共分7章。第一章总论,概述本县总貌,“嫩属对内则为边陲,对外则近为冲地。民
情则化未全开,风气则习多守旧。幅员虽广,聚族者稀;林矿虽饶,取求者少。学校立矣,
父兄以入校为探汤。警政行矣,经费因民贫而掣肘。商欲其通,株式之合资悉弱。工为之惠
,专门之游艺无闻。”并阐明修志以资政为目的,兼有概述和序言的特点。第二章地志,内
分疆域、山脉、河流、湖泽、交通、人物、古迹计7个部分:疆域,详载内外部沿革、界限、
方位、面积和气侯;山脉,记其位置、走向、长度及23座山峰;河流,分别记载嫩江干流及
43条支流的位置、流向和长度;湖泽,记载县内最大的天然湖;交通,详载轻便铁路、水运
船舶、电话文报和邮政;人物,收录110位名宦简历,分别载录满洲、汉军、站民、索伦达呼
尔、奉民、直民和回民“流寓”,分列60位乡贤节孝名录;古迹,记载古迹6处和金石矿点4
处。第三章政治,内分吏治、自治、警政、户口、礼俗、刑法、外交计7个部分:吏治,分别
记载清代职官设置及俸给,嫩江府衙门组成状况,历任将军、副都统、协领、佐领、防御、
骁骑校、管仓官、管理官庄官、墨尔根站官、满官学官、知府、县知事名录,官署驻所的名
称、位置、面积和演变等;自治,记载县临时议会及县辖7个区议董会概况;警政,记载各区
巡警机构管辖及俸给;户口,分列清代乾隆至光绪各朝旗户户数和男丁人数,单列民国初年
户数、人口及民族构成表;礼俗,记载民间风俗习俗;刑法,记载各种犯罪的处罚规定;外
交,无记载。第四章教育,内分学校、宗教计2个部分:学校,记载自康熙年间设立满官学以
来学校教育发展概况,分别记载现存官立学校7所、民立私塾16所的名称及师生人数;宗教、
无记载。第五章实业,内分农业、工业、商业、林业、渔业、矿产、盐政、物产计8个部分:
农业,记载土地、种植和牲畜存栏之现状;工业,记载手工业作坊、工业产品、从业人数及
产品销售额;商业,记载私营企业、经营品种、营业额及商会之现状;林业,记载树木种类
及采伐概况;渔业,记载水生动物、野禽种类和捕获量;矿产,记载矿藏及开采概况;盐政
,记载食盐管理及经营概况;物产,记载山野产品23种、野生动物12种。第六章经政,内分
田赋、捐税、钱币、度量衡制度、各项经费出入计5个部分:田赋,简记农田面积和实征赋额
;捐税,简记捐税种类及征收额;钱币,简记现行流通的3种货币;度量衡制度,简记现行长
度、重量、容器等计量概况;各项经费出入,简记地方财政支出项目及支出额。第七章兵制
,简要记载清代卡伦分布及现有驻军。
该志资料可靠,存史价值较高。对疆域变迁记载较详,可补《墨尔根志》之不足。但经
济各类目只记现状,而无缘起及发展过程,使传世的价值有所下降。
(三)嫩江县事情
《嫩江县事情》,是记述全县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综合情况的资料性书籍,
类似地方简志。该书是伪“满洲国地方事情大系”丛书之一,编号B第六号,由伪“满洲帝国
大同学院”编纂,撰稿人为伪嫩江县参事官高井虎夫和属官中夏魁平(均为日本人),由大同
印书馆于1935年(伪满康德2年)6月出版发行。全书正文54页,计4.7万字。
全书共分13章28节41目。第一章总说,分3节记述全县历史沿革、建国(指伪满洲国,下
同)当时状况和县制制度。第二章地志风俗,地志一节内设位置及地势、户口、主要城市及驿
站、气候计4目;风俗一节内设概说、种族、衣食住、家族关系、娱乐、祭礼仪式计6目。第
三章地方制度,分3节记述行政区划、乡村制度和自治制度。第四章财政,分4节记述概况、
岁入、岁出和财政政策。第五章警察治安,警察一节内设警察制度、警察机构、行政及司法
警察计3目;治安一节内设建国前治安、建国后治安、治安维持状况计3目。第六章交通,划
分铁道、水运、通信(邮政、电信)、道路计4节简要记述。第七章原始产业,农业一节内设概
况、土地、农产物、生产关系、农业团体、农业移民、农村生活计7目;其余林业、畜产、矿
业、水产各节简记当时状况,盐业节因无资料未作记述。第八章工业,只记县内是时有酒、
油、纸、面粉作坊或工厂4家。第九章商业金融,商业一节内设概况、机构、商品流通、物价
及生计、经营方式、度量衡计6目;金融一节内设概况、通货及机构计2目。第十章教育宗教
,教育一节内设概况、机构、社会教育计3目;宗教一节内设概况、种类、迷信活动计3目。
第十一章社会事业,简述社会“救济”、“配给”和宗教慈善概况。第十二章卫生,简述环
境卫生、医疗防疫概况。第十三章结论,为日本侵略者张目,大肆标榜日军侵占嫩江仅一年
多时间,就产生“巨大进步”,建立起“公明政治”,“国民负担日渐减轻”,“生产不断
繁荣”,“国民生活好转”,“民众无不讴歌王道”。
该书保存了一批史料,对研究伪满初期历史具有积极意义。但全书通篇贯穿一条主线,
运用地方简志的体例形式,歌颂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殖民活动,否定中华民族的历史
,殖民政治色彩极浓。为适应上述政治需要,全书着力于日伪政权出台后短暂时间内的记述
,仅警察治安一章就占全书篇幅的34%,而只在15处略记民国及清代情况作为对照材料,有贬
无褒,故全书必须经过去伪存真方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