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农作物保护

第三节 农作物保护



  

  一、病害防治

  嫩江县主要农作物病害有:小麦腥黑穗病、散黑穗病、赤霉病、根瘤病;大豆菌核病、灰
斑病、孢囊线虫病、根腐病;玉米丝黑粉病、瘤黑粉病;水稻稻瘟病、绵腐病;马铃薯环腐病、
黑径病;向日葵菌核病;甜菜根腐病、祸斑病;西瓜枯萎病、炭疽病;黄瓜霜霉病;茄子黄萎
病;辣椒疫病;白菜软腐病;菜豆枯萎病等。

  1986年,大豆菌核病在县内13个乡镇,203 个村屯普遍发生。发病面积2.21万公顷,占县
管大豆播种面积 50%,发病率3%~90%,减产5%~90%。1987年,大豆菌核病发生面积1.39万公
顷,占县管大豆面积28.2%,发病程度 2级。发生原因是大豆前作菌核病基数大(多年大豆重迎
茬和向日葵茬造成 )和田间湿度大。1988年,大豆菌核病在县属18个乡镇发生,面积16 578公
顷,占县管大豆播种面积39.2%,发病率10%~50%。由于及时组织防治,在县属18个乡镇,40 397
公顷大豆地(占大豆总播种面积61%)全部喷洒甲基托布津,使大豆菌核病得到控制。1989年9月,
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技术人员指导下,对县属伊拉哈、双山、海江、新胜、
联兴 5个乡镇18 446.7公顷大豆进行大豆菌核病调查,发生面积仅139公顷,占调查面积0.75%,
平均发病率1.82%。

  1989年,对县内10个乡镇80个村,26 790.7公顷麦田进行小麦腥黑穗病调查,发病面积3 425
公顷,占调查面积的12.8%。1990年,全县18个乡镇普遍发生小麦腥黑穗病,发病率 15%~31%,
发病较严重的达 2万公顷,严重影响全县小麦的产量和品质。1991年,对全县小麦腥黑穗病疫
区小麦种子除全部更新外,同时采用拌种双药剂拌种。当年药剂拌种面积为 2 222公顷,防治
效果为83.3%~99%,增产38%。1996年,在全县18个乡镇、240个村进行防治,防治面积达46 667
公顷,占当年小麦播种面积89.8%。经过7年药剂防治,使顽固的小麦腥黑穗病得到控制。

  1993年,开始对大豆根腐病用福美双拌种大规模防治。大豆根腐病福美双拌种面积 1 647
公顷,占当年大豆播种面积2.4%。1997年,在全县18个乡镇、217个村进行防治,防治面积27 685
公顷,占当年大豆播种面积50.8%,防治效果77.3%,增产8.7%。

  1994年,试验用35%多克福大豆种衣剂防治大豆地下害虫,增产8%~12%。1995年,在县内
14个乡镇、187个村进行防治,防治面积5 330公顷,占当年大豆播种面积8.8%,增产 10.6%。
1998年,在县内18个乡镇、244 个村进行防治,防治面积43 333公顷,占当年大豆总播种面积
65.4%,增产10.6%。

  二、虫害防治

  嫩江县农作物主要虫害有小麦金针虫、大豆根潜蝇、食心虫、跳岬(危害甜菜、油菜)、地
老虎(危害豆科作物)、东方金龟子(危害豆科作物)、瓢虫(危害马铃薯)、拟守瓜 (危害山区大
豆)。

  1986年6月上旬,在大豆田发生地老虎危害,危害面积达467公顷,虫害密度每平方米1~4
条,严重地块每平方米40~50条。虫害发生后,立即采取人工捕捉和滴滴畏灌根,在地老虎三
龄前予以扑灭。

  1991年,发现大豆根蛆危害严重,造成大豆减产10%~30%。1992年,采用大规模辛硫磷闷
种防治,防治面积1.3万公顷,防治效果77.1%。1993年,试验成功用甲拌磷拌种防治大豆根蛆,
当年在县内10个乡镇、164个村进行防治,防治面积2 000公顷,防治效果 92%。1997年,在县
内10个乡镇、164个村进行防治,防治面积1 808.5公顷,防治效果77.1%~92%,增产大豆5.8%
~8.1%。

  1998~2000年,县内连续发生草地螟危害,发生面积1.25万公顷,占当年大豆播种面积29.2%。
防治措施采取加强发生虫害地块的田间铲趟管理,田间地头、壕边、荒格子喷洒隔离药带保护
农田。在草地螟幼虫2~3龄期,采用24%万灵水剂、21%灭杀毙、2.5%敌杀死、4.5%氯氰菊酯乳
油等杀虫剂进行喷洒,很快消灭了虫害。

  三、草害防治

  嫩江县危害较重的农田杂草有野燕麦、稗草、鸭跐草(兰花菜)、苣荬菜、杠板归(瞪眼芦)、
山荞麦、山苏子、鼬辦花、灰菜、刺菜、黄蒿、荞麦蔓等。

  1996年以后,县内农田杂草防治由人工转入药剂。小麦全部用药剂除草,药剂品种以 72%2.4D
—丁酯为主,1999年使用面积2.67万公顷,占当年县内播种小麦面积 74%。豆田药剂除草,1992
年使用杂草焚加上拿扑净,1999年使用面积达县内豆田的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