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业科技 一、农业技术
1986~2000年,嫩江县农村大面积推广普及的配套农业技术有玉米大垄双行覆膜,大豆小
比例间作栽培技术,温室、大棚保护地栽培,果菜类套种叶菜技术,瓜菜保护地栽培技术,甜
菜纸筒育苗移栽技术,水稻寒地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大豆精量播种、深施肥、化学灭草配套栽
培技术,小麦、大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小麦、大豆、玉米大面积高产攻关综合丰产栽培技术
等。
1.间作
玉米大垄双行覆膜和大豆小比例间作栽培技术,采用97.5米大垄× 456垄(65厘米)大豆小
比例间种。从1995年进行试范,1996年推广面积2 019公顷,占县内玉米播种面积38.8%。公顷
产量7 287~7 820公斤,比玉米常规栽培增产56.1%~70.7%。
2.套种
嫩江县套种主要应用于温室和大棚生产,主要是温室、大棚保护地栽培果菜类套种叶菜类。
1997年,套种面积为86.7公顷。
3.蔬菜保护地栽培
嫩江县保护地栽培方式主要有:高效节能日照温室、土温室、塑料大棚、塑料小棚、地膜
覆盖、地膜加小拱棚。1996~1999年,县内瓜菜地膜覆盖面积7 487.5公顷,平均公顷产量37 572
公斤,比露地栽培平均公顷增产10 809公斤,增产40.4%,蔬菜棚室面积752.7公顷,平均公顷
单产74 001公斤,比露地栽培平均公顷增产18 390公斤,增产 64.3%。玉米大双覆1999年栽培
面积为4 557.71公顷,平均公顷单产3 279.6公斤,增产71.2%。1997~1998年,推广甜菜覆膜
技术,推广面积 360公顷,平均公顷单产34 362公斤,比露地栽培公顷增产10 136公斤,增产
41.9%。
4.节能温室
1998年,全县推广节能温室,当年建节能日照温室1栋,面积333.5平方米。1999年,全县
建节能日照温室 34栋,面积1 134公顷。高效节能日照温室每年可生产三茬蔬菜,第一茬生产
种植耐寒叶菜类;第二茬种植黄瓜、西红柿等果菜类;第三茬种植豆角类。每个温室 0.033公
顷为宜,平均每年获纯利5 000元。
5.甜菜纸筒育苗移栽技术
这项技术充分利用积温,提高保苗率,达到高产、高糖、高效益。嫩江县1989年引入,1990
年,在县内示范,示范面积94公顷,平均公顷单产44.4吨,比直播对照增产 73%。每公顷纯收
入比直播田增加2 085元。县内1990年推广面积2 500公顷,占县管播种面积 42%。移栽甜菜每
公顷单产33 752公斤,比直播对照每公顷增产13 935公斤,增产 31.5%。此项技术的推广和应
用每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729.75万元。
6.水稻寒地旱育稀植技术
1987年,此项技术在全县示范成功。旱育稀植技术具有省种、省水、省工、培育壮秧、早
熟高产、经济效益高、适应面广等优点。1997年,推广面积366.67公顷,占县内水稻播种面积
87.4%,每公顷单产4 590~5 173公斤。
7.大豆精量播种、深施肥、化学封闭灭草配套栽培技术
此项技术是在大豆“垄三”栽培模式基础上演化而形成。在秋起垄基础上,采用小四轮拖
拉机牵引2BJGI精量点播机垄上双行精量点播,种下深施肥,播前或播后药剂封闭灭草。 优点
是大豆植株分布合理,提高化肥利用率,省工、保苗、增产。1986年,县内开始示范,推广大
豆精量播种、深施肥、化学除草等项技术,随着小型精量点播机、大豆药剂封闭除草技术的普
及,使此项技术逐步配套。1999年,县内推广面积4.9万公顷,占当年大豆总播种面积81.7%,
采用此项栽培技术比常规大豆生产增产8.8%,平均公顷增加产值4 455元。
8.小麦、大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此项技术通过测土化验,掌握土壤养分含量后,按作物生长对肥料的需要进行科学配方施
肥,从而作到合理搭配肥料品种,降低施肥成本,实现高产高效。全县自土壤化验室建成后,
1988年开展此项技术,1999年推广面积92万公顷,占县内麦、豆播种面积 95.1%,采用测土配
方施肥的小麦增产7.1%,大豆增产7%~11.5%。
9.推广小麦、大豆W标准化作业为中心农艺规程进行大面积高产攻关
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科学研究所1986年开始,通过对小麦、大豆、玉米品种、施肥等
单项因子成功的基础上,进行了生产函数模型的研究,摸清了这些作物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最
佳农艺措施,组装了全县小麦、大豆、玉米各时期不同产量标准,高产攻关标准化作业农艺规
程,促进了全县麦、豆、米产量的逐年上升。1986~1990年,小麦推广以宽行距抗旱栽培为主
体的亩产200公斤综合丰产技术;大豆推广以缩垅增行为中心的亩产150公斤综合丰产技术;玉
米推广以早、密、高为中心亩产 300公斤综合丰产技术。1991年后,由于新技术不断推广,小
麦以豆茬细整地、良种高肥、施、化学封闭灭草为主的亩产150~175公斤的农艺规程;玉米1996
年推广大垄、双行、覆膜和大豆小比例间作栽培技术。1988~1992年三年平均单产比1984~1986
年三年平均单产提高 37.5%。1996~1999年三年粮豆平均单产比1993~1995年三年平均单产增
长24.7%。
二、科技研究
1986~1987年,试验成功用虎威和拿扑净防除大豆杂草,在县内推广应用面积 4万公顷,
此项技术比人工除草两遍每公顷增加收入50.01元,全县增收200.4万元。1987~1994年,通过
对于不同厂家生产的大豆种衣剂筛选试验,选出效果最好的八一农大生产的“多克福”大豆种
衣剂,在全县推广使用,减轻了因多年大豆重茬迎茬带来的大豆根腐病和根蛆的危害,保证了
大豆生产连年增产。1988年,通过对小麦、大豆生产函数模型的研究,摸清了麦、豆生产在不
同气象条件下的最佳农艺措施,为组装小麦、大豆高产攻关技术措施奠定可靠的理论基础。小
麦亩产250公斤高产攻关课题1992年获黑河市科学进步一等奖;大豆亩产200公斤高产攻关课题
获黑河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88~1999年,小麦、大豆农
业丰收计划和集团承包项目共获得黑龙江省一等奖 7次,二等奖6次,三等奖4次。1986~2000
年,农业科学研究共承担国家、省、市科研单位试验任务204项、451点次,试验任务全部合格,
试验成功项目有14项已全部应用于嫩江县农业生产中,为全县农业生产创造了社会效益和经济
效益。
三、科技培训
1986年以来,连续开展了科学普及之冬活动。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县科学技术协会、农业
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部门举办了农业科学技术展览、农业科学技术大集、农业技术骨干培
训班和送农业科学技术书籍下乡等活动,向全县农民传播农业科学种田知识和实用农业技术。
1986~2000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举办县级农业技术师资培训班58期,培训师资 4 937人
次;乡镇级骨干培训班 559期,培训人员56 481人次; 村级农民骨干培训班为5 040期,培训
人员454 897人次;播放农业科学知识讲座 2 149场次,听讲人员达141 503人次;放农业科技
录像 1 080场,观众57 315人次;发放农业科学技术资料538 403份。累计培训人数787 603人
次。
通过多年的农业科学技术培训,为全县乡镇培养出农民农艺师 2人,助理农民农艺师92人,
农民技术员121人,助理农民技术员385人。这些农业技术的“二传手”将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
和农业实用技术直接传播到农民当中,科学种田有了很好的传播途径。
四、技术推广
1986年,对嫩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体制进行了改革,实行农业技术推广与经营服务相结合的
方式,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成立农业科学技术开发公司和植物医院。各乡镇成立农业技术综合服
务站,各村成立农业技术综合服务室,建立农业技术示范户,每个示范户带10个农产。
1996年,县内18个乡镇已建立17个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经检查验收有13个综合服务站达
到标准站,占全县乡镇的 72.2%。244个村建立农业技术综合服务室,占全县村总数的96.8%。
培训村农民技术员313名,农业科技示范户5 890户,通过一带一的推广网络带动58 000户农户,
全县形成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为纽带,以村农业技术服务室
为桥梁,以村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县、乡、村、户 4级农业科学技术示范推广服务体系。对农
户进行全方位、产前、产中、产后技术进行配套服务。采取技术推广与物质服务相结合,大大
地加快了农业技术推广速度,使每项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周期由过去的平均6年缩短为3年。
1998年,建立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田、示范田、作物高产攻关田和科学技术示范田。
当年建立“三田”(试验田、示范田、攻关田)476公顷,其中试验田30公顷,试验课题192项,
示范田219.1公顷、57项,平均公顷产量4 245公斤,比当地一般农田增产 11%。小麦高产攻关
田52.3公顷,平均公顷产量4 830公斤,比一般生产田增产26.3%。大豆攻关田90公顷,平均公
顷产量2 748.4公斤,比一般生产田增产29.1%。甜菜攻关田57.6公顷,平均公顷产量45吨,比
一般生产田增产1倍。推广作物品种18个,新技术12项。
1986~2000年,县农业新技术示范项目累计63项次,示范面积8.52万公顷,完成农业新技
术推广项目209项,面积603公顷。农业新技术推广主要项目列表说明。
1986~2000年嫩江县农业新技术推广项目
表1—3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