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畜禽生产

第一节 畜禽生产



  
  一、大牲畜

  1984年,实行土地承包后,种植业主要为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到1986年对大牲畜、役畜
黄牛、马的需求量增加。黄牛由于有耐粗饲、抗病力强、对管理条件要求不高的特点,因此成
为主要的役用畜种,马退居到第二位,驴骡饲养量经历了波峰至低谷,然后又呈攀升的态势。
牛的益处和饲养管理方法逐渐被人们所认识,饲养量经历了大幅度增加,至1991年、1992年高
峰后逐渐走低。这时期人们对畜牧业认识、重视程度逐年增高,牧业产值和牧业收入逐年增加。
1986年,全县大牲畜存栏 52 393头(匹),其中:黄牛31 815头、奶牛2 104头、马18 039匹、
骡166匹、驴269头,平均海产饲养大牲畜0.98头(匹),平均每人饲养0.24头(匹)。大牲畜畜种
结构黄牛占6.07%,奶牛占4.0%,马占34.4%。1987年,由于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大牲畜有所下
降,为49 611头(匹),比1986年下降5.3%,其中:黄牛29 007头、奶牛 1 760头、马18 300匹、
骡194匹、驴350头。平均每户饲养大牲畜1头(匹),平均每人饲养 0.23头(匹),畜种结构为黄
牛占58.5%,奶牛占3.5%,马占36.4%。1988年,价格好转,大牲畜回升至52 034头(匹)。以后
的4年间,大牲畜一直保持在52 000~53 000头(匹)之间,畜种结构稍有变化。 1992~1999年,
大牲畜降至 40 858头(匹),中间稍有起伏,但波动不大。1996年价格因素等影响最低为38 403
头(匹)。2000年与1986年相比大牲畜下降18.1%,其中:黄牛、奶牛、马驴骡分别增长0.58%、
增长6.6%、下降53.3%。

  1990年,黑龙江省开始推广五项综合技术,奶牛提高群体单产综合技术和肉牛集中育肥综
合技术在嫩江县进行了推广试验,奶牛提高群体单产综合技术推广后效果特别明显,1991~1992
年,采取提高群体单产技术的每头奶牛每年产奶量增加 126斤,奶牛猛增到4 146头和4 198头,
达嫩江县有史以来的高峰。至1992年,由于乳品厂开始拖欠奶资,奶牛定量饲料供应削减,逐
渐至不供应,养奶户缺乏周转金,农副产品价格持续攀高,使养奶牛业受影响,奶牛存栏数开
始逐年下降,至1999年降至2137头。1993年,奶牛提高群体单产综合技术一直推广应用,奶牛
产奶量逐年增加。1999年,每头奶牛产奶量增加了半吨,平均每头每年产奶4.2吨。

  由于受饲养黄牛的观念和习惯( 农忙时使役,农闲时拢群远征放牧,冬季很多都放在山上
不归牧,不拴系饲养 )及出售肉的商品意识淡薄等影响,肉牛集中育肥综合技术推广极其缓慢。
黄牛在1989年达到33 439头的最高峰后10年间一直在26 000~32 781头之间波动。1995年,门
鲁河乡一养牛户利用糖化饲料采取了肉牛集中育肥综合技术36头。1996年,伊拉哈镇黎明村养
牛大户王乐春,依托伊拉哈镇牲畜交易市场的优势,同样利用糖化饲料采取肉牛集中育肥综合
技术出栏肉牛96头,获纯利3万元以上,到1999年4年间出栏肉牛596头,获纯利20多万元。1999
年,黄牛出栏达30 356头。2000年为23 665头。

  马饲养1987年比1986年增长1.4%后,由于农民纷纷购买农用车,役用的越来越少,马饲养
量持续下降至2000年的7 758匹。对驴、强人们的认识和需要没有大变化。1986年驴269头,1987
年升至350头后,1988年降至112头,然后在150~220头之间俳徊。骡1986年 166匹,1988年升
至216匹后也一直在42~152匹之间起伏不大。

  二、猪羊禽生产

  (一)生猪生产

  1986年,生猪收购价格放开。由于粮食欠收,饲料粮价格上涨幅度大,养猪成本提高,猪
粮比价出现了不合理状况,猪粮比价为1:3.7。由于养猪不合算,一些地方出现仔猪贱价出售
和宰杀阉割母猪的现象。到1987年全县可繁母猪存栏3 240头,比1985年下降35.5%。1987年,
全县生猪存栏47 266头,比1985年下降 33.9%。1987年,县委、县政府为进一步保护和促进农
民群众养猪积极性,扭转生猪生产下降局面,采取措施规定:“饲养公、母猪每头给一亩饲料
地,向国家交售一头商品猪给三分地,超过两头,每头五分地。”有机动地从机动地中解决,
没有机动地的地方,从各户承包田中补划饲料地。饲料地免交农业税、提留和不定购粮食任务。
每交售一头猪,供应一袋优质化肥。同时还采取公母猪定养的办法,农村平均每 7户定养一头
母猪,每村必养一头种公猪,定养的公、母猪由乡畜牧站登记、建卡,严禁劁杀公、母猪,凡
劁杀母猪者须经乡镇畜牧站检验方可等,经上述举措,扭转了生猪下降局面,到1990年生猪存
栏73 991头,与1985年持平。

  从1990年以来,为落实国务院提出的“菜篮子工程”,保证城市副食品供应,发展生猪生
产,保证肉猪自给工作列入到县委、县政府工作日程。抓住粮食大丰收的大好时机,实行国营、
集体、个体一齐上的方针,先后建起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嫩江粮库种猪场、县黄金公司、蔬菜公
司、外贸公司、临江粮库、墨尔根乡四季鲜村养猪场及个体张白玉、庄毕林等一批家庭养猪场。
随着标准化猪舍、配合饲料、科学防疫相配套的推广生猪直线育肥技术的试点成功,在“面上”
得到了广泛推广。1993~1996年,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1 700栋、面积3.1万平方米标
准化猪舍。年推广生猪直线育肥猪在 2万头左右,生猪直线育肥推广技术成功应用给养猪业带
来了一次飞越,改变了过去传统养猪方式,突破了高纬度寒带一年出栏一茬猪的历史,实现了
一年出栏二茬猪,提高了出栏率,加速了商品猪周转,平衡了县内市场,促进了生猪生产的发
展。生猪存栏数1999年为103 119头,比1985年增长44.2%,平均每年递增 2.66%。2000年,生
猪存栏数降为95 054头。

  (二)羊生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变,人们对高蛋白低脂肪的羊肉、毛纺服装非常
青睐,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为养羊业带来了良好发展机遇。全县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发
挥丰富的草场资源及农作物秸杆大力发展养羊业。1995年,县种畜场从齐齐哈尔市大山种羊场
引入“特克赛尔”、“德肉美”两个品种肉种公羊,组建了肉种羊繁育场,采取级进杂交培育
发展肉种羊。1996年,白云乡从辽宁盖县引入 300只绒山羊,继后临江乡从齐齐哈尔市梅里斯
区又引入300只绒山羊。到1999年已达600多只,经精心饲养管理,表现良好的生产性能,成年
公羊产绒0.6公斤,成年母羊达0.4~0.45公斤,羔羊0.15公斤。

  从1986年以来,由于组织规模生产,落实草原承包责任制优先养羊户承包、改良品种、科
学防疫、驱虫灭癞及产品购销等,保证了养羊业的发展。到1999年羊存栏68 345只,比1985年
增长239.8%,平均每年递增8.3%。2000年,羊存栏58 823只。

  (三)家禽生产

  1986年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禽蛋、禽肉、羽绒的需求量增大,在县城内及
临近县城的平原乡镇出现了“养鸡热”。先后建立了墨尔根乡四季青村年养 2万只鸡场、县物
价局年养 1.5万只等一批养鸡场。在饲养蛋鸡的同时,肉鸡的饲养猛增,年饲养量在50万只左
右。乡村在养鸡的同时,积极发展商品鹅、鸭生产。到2000年,禽存栏100.56万只,比1985年
增长17.3%,平均每年递增10.9%。

  三、经济动物养殖

  1986年,仅县种畜场 2家养鹿,到1999年末存栏65只。1990~1999年,年均存栏60~70只,
年饲养量90只左右。

  养兔由于多年形不成规模,仅限于县城内及乡村少数户零星饲养,为饭店销售及个人食用。
1996年,座虎滩乡综合站、长福乡综合站从外地引入肉种公狗,与当地狗杂交建起了肉狗
养殖示范场,尚未形成规模,处于示范试养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