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疫病防治
第三节 疫病防治
一、检 疫
(一)农贸市场检疫
1985年,国务院颁布《家畜家禽防疫条例》。《条例》的颁布推动了全县畜禽及其产品检
疫工作的开展。1986~1991年,依法对农贸市场畜产品进行检疫,全县有 5个乡(镇)的农贸市
场开展了检疫业务。1989年,共检疫猪4 150头,牛、马5 637头(匹),禽13 500只,出口牛68
头,牛肉1.9万公斤,各类畜产品的受检率平均达22%。
(二)家畜屠宰加工的检疫、检验
1992~2000年,组织建立了县食品公司生猪屠宰厂,伊拉哈镇、双山镇、海江镇、临江乡、
白云乡、麦海乡、卧都河乡生猪屠宰点,清真肉类加工厂,长福乡马肉干加工厂。按《中华人
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要求,于1998年 9月检疫权由商业部门归属畜牧部门,县检疫站负责食
品公司生猪屠宰厂、清真肉类加工厂,县检疫站派驻乡镇检疫员负责到厂、点进行宰前检疫、
宰后检验。1998年,共检疫生猪21 300头,检疫出病猪肉3 200公斤,检疫牛肉 30万公斤,检
疫马肉4 500公斤,对检出的病害肉进行就地高温、化制及销毁处理。
(三)家畜集市和产地检疫
1990~2000年,伊拉哈镇、双山镇、临江乡、长福乡相继建立了家畜交易市场,伴随交易
市场的发展和延伸,开展了交易市场的检疫工作,对进入市场的大家畜、猪、羊实行先检疫,
后进入市场的买卖制度。1998年,仅伊拉哈镇家畜交易市场就检疫大家畜、猪、羊达16 320余
头(匹)只。1999年,产地检疫在各乡镇(场)普遍开展起来。
(四)运输检疫
1988~2000年,开展出入境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和车辆消毒工作。1998年,检疫出境大牲
畜980头(匹),检疫出境羊210只、羊毛40吨、杂骨10吨、皮张700张。
二、防 疫
(一)畜禽传染病的防治
1986~2000年,各乡镇坚持执行中央提出的“预防为主”方针,发动群众,采取预防注射
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来控制和消灭畜、禽的主要传染病。
实行行政、技术、群众三结合的办法,以防治牲畜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鸡瘟)、猪丹
毒、禽霍乱、结核、布病、传贫、鼻疽为中心,同时,按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部署要求,相应地
开展了其它畜禽防疫项目。通过健全组织培训防疫队伍,在疫区开展预防注射,在受威胁区建
立免疫带。在工作中发动群众,严格执行封锁、隔离、消毒和尸体处理的措施。针对全县畜禽
疫情、技术力量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防治。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颁布实施,使畜禽防治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各
乡镇认真贯彻执行《动物防疫法》,使广大群众对搞好畜禽疫病防治的深远意义认识普遍提高,
自觉地接受和配合防疫注射工作。畜禽防疫、免疫密度达到国家要求标准。畜禽主要传染病:
猪瘟、鸡瘟、猪丹毒、禽霍乱、口蹄疫、布病、结核、炭疽、马传染性贫血病、猪肺疫完全被
控制。
(二)主要传染病的防治
1.马鼻疽病
1993~1995年,根据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部署,结合嫩江县实际情况,对全县马匹进行检
疫,累计检疫16 544匹,累计受检率97%,检出阳性马19匹,19匹阳性马全部处杀。
2.马传染性贫血病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所有马匹为农产自己饲养,饲养管理精心,使役轻微,
从1986~1998年,连续注射马传染性贫血弱毒疫苗,此后再未发生疫情。
3.炭疽病
1986~2000年,在易发生地区开展炭疽芽孢疫苗注射。自1998年大洪水过后,1998~1999
年连续对各乡镇大牲畜(马、牛)、羊进行了炭疽芽孢疫苗注射,没有本病发生。
4.牛羊口蹄疫
1986~1998年,在县内开展了牛、羊 O型口蹄疫疫苗注射。1999年,在受威胁地区的伊拉
哈镇、双山镇、前进镇、临江乡开展牛、羊 O型口蹄疫疫苗注射,建立免疫带,没有疫情发生。
5.猪口蹄疫(猪五号病)
1993年,座虎滩乡从外地购仔猪,新兴村在3月7日发生猪口蹄疫(猪五号病),疫情扩散迅
速,扩散 7个乡镇、20个村、21个自然屯、300户,发病猪514头。由于采取早、快、严的有利
措施,处杀病猪 269头,清圈消毒、圈养等办法,疫情得到了控制。后经黑龙江省兽医卫生防
疫站技术鉴定,嫩江县发生猪口蹄疫属O型,从1994~2000年开展猪口蹄疫O型疫苗注射,疫情
得以控制。
6.奶牛结核病
1988~1995年,开展奶牛结核检疫,1988年检疫513头,检出阳性牛 2头,检出率0.39%,
1990年检疫812头,检出阳性牛3头,检出率0.37%,1995年检疫牛830头,检出阳性牛 2头,检
出率0.24%。
7.布氏杆菌病
1988~1995年,结合奶牛结核检疫开展了奶牛布病检疫。1988年,检疫 513头,未检出布
病阳性牛。1990年,检疫812头,未检出布病阳性牛。1995年,检疫牛830头,布病阳性牛为零。
1990年,开展羊布病检疫,到1995年停检。1990年,检疫羊13 520只,检出阳性羊 125只,
污染率0.74%。1995年,检疫羊21 000只,检出阳性羊52只,污染率0.24%。
8.猪瘟
猪瘟防疫免疫注射从1990~2000年实行新的免疫程序,改变了过去春秋两季定期注射,结
合平时补针的老办法,新的免疫程序:仔猪出生后20日龄进行第一次注射,60日龄第二次注射,
以后年内不再注射,其它公猪、母猪、克郎、肥猪年内只注射一次。实行新的猪瘟免疫程序,
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仅1989年在全县10个乡镇、91个村推广猪瘟免疫程序改革,
从省工、省疫苗、省器材、少死猪4项折算达人民币21 174.60元。实行新的猪瘟免疫程序提高
了防疫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到2000年,猪瘟得到彻底控制,无疫情发生。
9.猪丹毒
自1990~2000年实行新的免疫程序,即仔猪35日龄进行第一次注射,80日龄第二次注射,
年内再注射,其它公猪、母猪、克郎、肥猪在6~9月份之间只注射一次。2004年末,该病已彻
底控制。
10.鸡新城疫(鸡瘟)
1990~2000年,实行新的免疫程序,即雏鸡10日龄第一次IV系苗滴鼻25~30日龄进行第二
次滴鼻,三月龄注射 I系鸡新城疫疫苗,以后不再重复注射,经积极预防注射,县内无疫情,
该病彻底控制。
11.禽霍乱
禽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目前仍是养禽业的主要威胁。由于
预防禽霍乱用的禽霍乱弱毒菌苗免疫期短(6 个月),注后反应重,单纯靠注苗很难控制禽霍乱
的发生。1986~2000年,全县采取注苗和推广应用喹乙醇相结合的防治措施,收到显著的防治
效果,该病得以控制。
12.小鹅瘟
小鹅瘟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雏鹅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多发生于三周以
内的雏鹅中,死亡率高,损失巨大。
1989午6月上旬,海江镇幸福村 1周龄580只雏鹅突然发病。雏鹅精神萎靡,不食,步行不
稳、卧地不起,腹泻,粪便如米泔水,并混有气泡,全身抽搐,瘫痪等神经症状。县兽医卫生
防疫站经到现场临床及解剖诊断为小鹅瘟,后经省兽医研究所诊断为小鹅瘟,该村采取用抗小
鹅瘟血清治疗病鹅,对健康雏鹅紧急接种小鹅瘟疫苗、鹅舍彻底消毒等措施控制了疫情。1996
年6月初,临江、麦海两乡从黑龙江省双城市购人雏鹅1.2余万只,鹅雏运到现地养鹅户后2~3
天,大批鹅雏发病,5~6 天90%鹅雏死亡,后送病料到省兽医研究所被诊断为小鹅瘟。从1997
年起,开展小鹅瘟疫苗接种预防,到2000年,小鹅瘟被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