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水利建设

第一节 水利建设



  

  一、防洪治涝

  1986年后的十五年间,由于大量的毁林开荒,人为地破坏了植被的自然状况,加之嫩江县
的江河沼泽较多,一旦遇到集中降雨,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尤其以1988年、1998年为甚。1988
年 7月13日,特大暴雨引发山洪,5个乡的24个村屯、4 380户受灾,农田被淹,部分房屋倒塌,
道路、桥涵和通电线路被毁,铁路中断,死亡3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07万元。1989年,洪水
再次袭击嫩江县,全县有9个乡镇的52个村、4 698户受灾,冲毁桥涵 6座,涵洞14座,毁坏路
面10 200米,直接经济损失 1 753万元。1990年,县境普降大雨,致使各小河流水位猛涨,尤
其是泥鳅河、门鲁河水位上涨迅猛,这次洪峰的出现,使全县的6个乡(镇)的25个自然屯、969
户、4 125口人受灾,耕地成灾面积1 036.13公顷,冲毁涵洞4处,粮食减产110.5万公斤。1991
年,天气变化异常,6~8月份降雨较历年多二成以上,县内临江乡、墨尔根乡的14个村屯、1 107
户、4 385口人受灾,耕地成灾面积1 039.73公顷,其中绝产面积941.13公顷,粮食减产213万
公斤,经济损失达1 473 500元。1992年,发生涝灾时,农作物正处在成熟期,19个村屯、3 591
户受灾,部分房屋、道路、桥涵被毁,农田被淹,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50.9万元。1998年,自5
月25日开始,全县普遍降雨,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致使嫩江遭受了1988年之后的又一次大
洪水袭击。全县318个村屯、127 226人受灾,倒塌房屋4 517间,损坏房屋3 418间,农作物受
灾面积58 538公顷,占全县播种面积的45.7%,农村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13亿元。嫩江镇内541
户受灾,嫩江粮库部分设备毁坏。嫩江镇直接经济损失近 500万元。嫩江县境内的交通、邮电、
供电设施受灾损失542万元。水利工程经济损失达1 867.3万元,堤防损坏总长度 19.58公里、
闸门5座,2个中型涝区的涵12处,嫩江镇护岸部分被冲刷毁坏。1999年 7月26~27日,嫩江县
东北部山区乡镇普降大雨,致使山洪突然爆发,科洛河、沐河、门鲁河、泥鳅河等河流在几小
时内达到1967年以来的最高水位,江河泛滥,共有 7个乡镇场的 34个村屯被淹,倒塌房屋420
间,8 813口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为7 195公顷,其中绝产面积2 494公顷,冲走粮食48 360
公斤,冲毁桥涵6座,直接经济损失3 710万元。

  嫩江县认真研究总结洪水发生的特点、规律和人民积累的防洪治涝经验,自1985年以来,
大力兴修水利,防洪治涝,加大了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给全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有力
保障。1987年,嫩江堤防联兴护岸工程竣工,通过了省级联合验收,获得省级优质工程证书。
1990年9月,嫩江县联兴防洪堤竣工,该工程保护乡镇 1个,村屯3个,完善了嫩江县嫩江干流
的防洪体系,具备了抗御一定标准的防洪能力。1992年 2月,齐齐哈尔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完成
了嫩江干流嫩江县堤防消险加固初步设计。由于1998年嫩江干流发生特大洪水,该工程被列为
国家工程,在此设计的基础上,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又对嫩江干流堤防工程消险
加固进行了补充设计,于1999年 7月对该工程进行了分段施工。经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批复
的嫩江干流嫩江县堤防消险加固工程,堤防总长度为47.03公里,按自然段落划分为5段,即:
联兴堤、火龙口堤(科洛河南岸嫩江回水堤)、黑鱼泡堤、长江堤及嫩江镇郊堤。堤防总保护面
积1.71万公顷,其中:耕地1.07万公顷,草原4 100公顷,人口为10.57万人,保护 1个县城,
5个乡镇的34个村和3个外驻农场,保护区内经济总价值1.78亿元。该工程的工程量为452.14万
立方米,其中:土方439万立方米,石方11.54万立方米,混凝土1.6万立方米。静态总投资1.34
亿元。计划3年竣工,至2000年已完成镇郊段堤防、长江堤和黑龙泡堤。

  在防御洪水灾害的同时,嫩江县人民也同内涝灾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在继续完成全县涝
区工程的尾工(镇郊西部涝区、狼洞沟涝区、利民涝区、古城涝区、奋斗涝区、四合涝区)之后,
又规划设计了联兴涝区。1993年12月上报市水利局,批复立项。该涝区属中型涝区,总控制面
积2 733.33公顷。在此后几年的治理中,渠系排水主干沟已经完成,渠系建筑物配套工程在继
续开展之中,但1998年大洪水使联兴涝区造成严重损坏。年末水毁得到修复。兴红涝区位于嫩
江县伊拉哈镇内,涝区东起伊拉哈镇的兴隆村,西到该镇的红嫩村,北端紧靠齐加线铁路,南
到老莱河呈带状分布于老莱河右岸,涝区东西平均长度为14.5公里,南北平均宽度为 2公里,
涝区内有2个行政村,4个自然屯,土地总面积2 486.67公顷,有耕地2 240公顷,总人口4 227
人,其中劳动力972人。经调查,嫩江县涝区面积(根据黑龙江省涝区资料汇编)为22 860公顷,
经过20年的治理,至1998年,已完成除涝面积8 200公顷。

  二、抗旱灌溉

  1986~2000年,嫩江县共改造中低产田6 600公顷。镇郊涝区工程共修排水沟7条,共长6.2
公里,完成土方 3.6万立方米,开挖支渠一条,长0.7公里,完成土方0.6万立方米,效益面积
66.67公顷。

  1988年,在海江镇、临江乡、伊拉哈镇3个乡镇开发水田66.67公顷,开展推广寒地旱育稀
植技术,打水田补水井 6眼,泵 6台。1989年,民兵灌区规划设计0.11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
953.33公顷。1990年,民兵灌区开发水田40公顷,开挖灌溉渠道16公里,配套建筑物 3处,投
资31万元。至1991年,全县水利总效益面积达到0.73万公顷。1993年,联兴涝区工程批复立项
上马,该工程总控制面积2 733.33公顷,达到中型涝区规模。1994年,联兴涝区开始投资,当
年,共修筑排水沟 4条、总长度为17.8公里,完成土方10.7万立方米,一干、二干共计投资15
万元,水田面积达到72.67公顷,三干、四千效益面积533.33公顷,水田种植面积0.1万公顷。
1998年,联兴涝区排水主干已经全部完成渠系配套建筑物投资30万元,修桥 2座,效益面积达
到1 800公顷。1999年,旱田节水开始推广,首次采用全移动式喷灌设施。

  三、水土保持

  1986年以来,嫩江县逐步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治理面积逐年扩大,截至2000年,共治
理水土流失面积29 320公顷,治理水打沟76条,修建占防170座,桥、涵10处,造林6 323公顷。
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采取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乔灌、草相结合的治理方式,受益地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明显提高。

  四、饮改水工程

  嫩江县地域宽阔,平原区与山区半山区的地质构造差异很大,部分地区饮用水的物化指标
达不到标准,在黑河地区属重病区,多见的有大骨节病、氟中毒病以及地甲肿病,对农民群众
的身心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注人民群众的疾苦,把防治地方病以及农村
饮改水工作纳入了议事日程。1985年,颁布了《黑龙江省防病改水、人畜饮水及农村自来水建
设管理工作暂行规定》,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采取了有效措施,农村的水源改造和饮水卫
生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对防治地方病和控制季节性发病起到了一定作用。部分农村地
区安装了自来水。截至1999年末,国家共投入资金100.56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 983.04万元,
全县累计建成各类机电井 162眼,已解决人畜饮水、防病改水井村屯126处,解决了101 006口
人及27 220头(匹)牲畜的饮水问题。有自来水的村屯119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