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桥梁 嫩江县地域辽阔,江河纵横,泡泉众多,公路桥涵也较多。1986年以来的十几年里,是全
县桥梁发展较快的时期。1985年,全县干线和乡村公路共有桥梁 115座,其中永久性桥梁61座,
占总数的53%。1999年,共有桥梁138座,其中永久性桥梁111座,占总数的80.4%。这个期间,
桥梁发展的特点是:减少或消灭危桥,逐步改造木桥,向永久化发展。在干线公路上,全面实
现了永久化。1986年,嫩漠公路嫩江至星火段改建,该路21座大中小桥梁,全部改建为永久性
桥梁。还对嫩黑公路的木桥进行改造。1986年,改建了14公里桥。1988年,改建了 6座房桥。
1989年,改建了嫩黑线100公里桥;结束了全县干线公路上木桥的历史。 在乡村道路上,永久
性桥梁比例也大幅增加。永久性桥梁1999年比1987年增加了20%,危桥减少了34%,桥梁荷载也
有增加,半永久和临时性桥梁相应减少。
乡村公路桥梁发展对照表
表3—2 单位:座
结构更先进、桥型更新颖、设计和施工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板梁桥在70年代全部采
用模架就地浇注,80年代开始全部采用空心板,重量减轻、跨径增大,由原来 6米增加到10米,
从而使板桥的优点得到合理充分发挥,使用更普遍。不仅用于小桥,而且大量用于中桥,1986
年,嫩漠公路嫩江至星火段改建时的几座中桥,都是这种结构。海江中桥(嫩漠线15k+728m),
东一号中桥(嫩漠线39k+429m),全长分别为62米和44米。予制空心板时,将向日葵杆捆成与板
梁孔径相同的数,打模予制,这种土办法既实用又经济,还有的采用木制园盘,园盘周围钉木
板条,与空心板孔径相同,打模予制,效果也很好。
在地方道路桥梁建设上,把过去采用的多跨简支矩型板结构,改为单孔大孔径梁式结构,
从而节约大量资金。塔溪桥建设中,桥上部采用了四梁 20米T型变截面梁结构,这在全县是首
例,较过去节约T梁1片,使一孔径达20米,增加了桥下有效过水面积。投资仅35万元,节约资
金近20万元。桥下部改过去重力式大体积桥台为肋式埋置桥台,使混凝土用量大为减少。
在桥梁基础建设上,开始采用沉井基础。1986年,建的门鲁河大桥,原设计为天然基础,
施工中由于地下水流量大,改为沉井基础。1996年,在长福乡长发村实验性建了二级消能过水
路面,投资仅14万元,若建桥需27米,投资需50余万元。
嫩江气候寒冷。解决低温下混凝土的施工问题,一直是科研方向。在施工中,混凝土中加
适量氯化钠、亚硫酸钠、三乙醇氨等做为防冻早强剂,保证了混凝土质量。嫩黑公路科洛大桥,
采用薄膜覆盖、电炉、火炉取暖方式,效果也很好。
乡村公路建设还注意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广开渠道,多方筹资。科洛乡科后村,过去村到
乡政府公路无桥,每到夏季只能靠渡船。1994年,村委会通过有关部门,筹措资金,建成长104.4
米的科后大桥,结束了冬通夏阻的历史。
嫩江县百米以上大桥情况表
表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