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环境质量状况
第一节 环境质量状况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局部区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所控制,但环境污染和生
态破坏仍然很严重,以县城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农村生态破坏的范围还在扩大、程度
日益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水环境
(一)废水
县境内有各行业较大企业20多家,年排放工业废水650多万吨。全县生活废水年排放量600
多万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15的增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已对水质构成一定威胁。
工业废水处理率对照表
表5—9
0000137;[/$$p]
(二)地表水
嫩江干流水质颜色灰暗稍带浑浊,水质成份复杂,含有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和严重耗氧的有
机物质,酸碱度与历史比较也有一定的变化。据县环保监测站多年断面采样分析,平水期、丰
水期达到三类水质标准,枯水期水质污染严重,在四类和五类之间。主要支流卧都河受采金船
影响,含沙量较大,门鲁河、科洛河水质较好。
(三)饮用水
城镇内饮用水主要供水单位是县自来水公司,共10眼深井做为供水水源,供水率在 90%以
上,此外尚有火车站、糖厂、啤酒厂、白酒厂、乳制品厂等 6个企业单位自备水塔供水。1990
年,开始实行供水制度管理,开展废水源井监测化验,一般铁超标0.3~0.39mg/L,1994~1996
年,县政府解决了自来水公司部分管线末梢供水水质问题,从总体看供水质量较好。但县境内
地下水资源缺乏,开采量有限,由于长期超量开采,已使本地区地下水位下降20米,连续大量
超采,将造成严重的水文地质后果,解决城镇长远供水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大气环境
(一)大气质量
据县环保监测站12年来统计数字显示,城镇背景值总悬浮微粒日均值最高值1.30mg/N立方
米,最低值为0.04mg/N立方米,而城镇中心点日均值最高值1.93mg/N立方米,超过国家三级大
气标准0.50mg/N立方米,三倍,日均值最低值1.40mg/N立方米,超标将近两倍。农村空气质量
较好,保持在1~2级。由于采取大气污染防治的系列措施,城镇内局部区域大气环境有所好转,
夏季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规定标准,但在冬季煤烟型污染较严重,大气环境质量超过国家标
准。
大气总悬浮微粒年均值对照表
表5—10
0000138;[/$$p]
(二)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
城镇内在装运行的各种类型锅炉近250台,居民住宅2万多户,城镇年燃煤量22万吨,除少
数生产企业外,大部分集中在冬季采暖期内运行。按煤种及锅炉类型理论计算统计,年均排入
空气中的烟尘1 514吨,二氧化硫3 328吨,氮氧化物800吨,总悬浮微粒1万多吨。近年来,机
动车急剧增加,城镇内有 5 500余台各种车辆进行客货运输,柴油车尾气超标严重,其中,未
燃尽的飘尘和部分危害物质排放人气,加之饮食服务行业油烟废气排放,使大气污染呈加剧趋
势。
三、声环境
由于历史原因,城镇内已形成工厂、商服、居民、文教穿插错落互相包容的现状,功能区
没有明显界线,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超标。近年来,车流量增多,农用车和货运车
没有实行限时限路行驶,交通干线两侧噪声等效声级在70分贝以上,超标严重。由于建筑施工
增多,建筑噪声污染呈上升趋势。
县环保监测站1990年始,在每年6~7月间把镇内区划成100个方格网,对所设100个点进行
昼夜监测。10年来,按功能区平均计算噪声等效声级值,居民文教区平均昼间超标2~3分贝,
商业集中区昼间平均超标0.6分贝,交通干线区昼间平均超标4.9分贝,其它未超标的也都接近
指标上限。
区域环境噪声对照表
表5—11
0000139;[/$$p]
四、固体废弃物
城镇内人口近10万人(包括流动人口、外驻人口和部分城乡人口),2 万户居民,年产生生
活垃圾4万多吨,冬季冰雪6万多立方米。专职负责清运生活垃圾的环卫处设备陈旧,运力不足,
垃圾日清率仅占 60%,医疗卫生部门的有毒有害废物未经医用焚烧炉处理直接倾倒,造成严重
的二次污染。
五、生态环境
近年来,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境内水土流失面积302 780公顷,占县营面积的30.4%,平均
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26 470公顷。大面积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降低了防风固沙、
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草原退化、沙化面积逐年增加,
全县已有“两化”草地面积21 330公顷,约占草原面积的18.2%,每年以830公顷的速度增加。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野生动植物物种逐年减少,数量明显下降。随着化肥、农药施用量
增加,土壤板结,逐渐贫瘠化,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给全县经济社会带来极大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