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商业经营

第一节 商业经营


 
  

  一、购进、销售

  1986年以来,商业企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经营也发生重
大变化,改变了传统固定经营模式,开拓经营领域,放开批发零售界限,实行了一业为主、综
合经营、扩大销售、延伸批发网点、送货上门的经营策略,改变了企事业“独一处”的局面,
逐步形成一个灵活多样的批发网络。食品公司、蔬菜公司兼营农副产品收购;糖酒公司在嫩江
县境内的山河农场、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红彦镇建立 2个批发网点;百货公司也开展了零售业务,
拓展购销渠道,活跃城乡市场,在认真掌握市场信息,分析市场形势的情况下,积极组织商品
货源,做到不脱销、不断档,把群众生活必需品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商品,及时投放市场,满足
市场需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各批发和零售企业在销售环节上进一步加强店内外服务,
强化了经营管理,强化商品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把服务规范落实到柜台,把柜台服务和
跟踪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企业信誉不断提高。积极推销,开辟新的销售渠道,采取出夜市、
门前摆摊设床、农村交流会、酬宾展销、流动批发、下场下乡送货等多种形式,使商品销售一
年好于一年。百货公司改变了“老渠道、老商品、老用户、老经验、老办法”的“五老”作风,
开拓了流动批发,主动到各零售商店衔接供货计划并送货到店,对供销社和外地用户,开展预
约送货,从而使批发零售关系得到改善。百货大楼旺季期间实行“两取消、一增加”的办法,
即取消中午换饭,营业员中午不休息,取消轮休制,假日保证营业;增加一线力量,把行政人
员充实到营业部协助工作。此外,各商店还普遍延长了营业时间,取消了星期休息日。蔬菜公
司在马铃薯经营上下功夫,城乡设点,组织马铃薯的收购和发运,使企业效益有了突破性进展。
食品公司积极联系黑河、大安、西安等地用户,推销牛肉、豆油、豆粕,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同时还通过齐齐哈尔市肉联厂、黑河、逊克、孙吴等有外贸出口任务的单位,积极联系出口牛
肉和各种罐头的工作。嫩兴菜市场为满足春节供应,积极从齐齐哈尔市组织购进大量的鲜菜,
受到城镇居民的好评。五金公司、五金一商店走访新老用户,抓住固定用户,稳住购货大产,
在黑白电视机不畅销的情况下,加强了彩色电视机的经营。召开各种选货会、展销会扩大销售,
1991年1~3月,全系统召开展销会 1次、选货会4次,销售金额445万元。为了提高信誉,促进
销售,在系统内大力开展了“品种、质量、效益”年活动,广泛开展了“物价、计量、质量”
信得过活动。通过全面检查,进销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88%。1991年,商品销售额实现10 704.7
万元,比效益低谷的1986年销售额 4 909.7万元,多销5 795万元,提高118.03%,达历史最好
水平。

  1993年,经济形势迅猛发展,国营商业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企业利润呈负增长,盈亏相
抵后,全系统亏损额165万元。

  二、国营商业

  90年代初,商业企业就如何支援地方工农业生产问题,多次进行了认真研究,下发了《贯
彻落实省政府五十条决定实施细则》,提出了15条具体保证措施。扩大地方工业产品购进,在
同质同价的前提下,对产不足销和产销平衡的县内地方工业产品,实行包产包销;对产大于销
的产品实行工商联利联销;对质价不符的平销、滞销产品实行代销。第二次承包时,把销售地
方工业产品的数量,金额均列入承包合同中,作为一项硬性指标考核,年末视完成情况兑现法
人代表奖励。在支援地方工农生产上,糖酒公司与嫩江春酒厂的定量包销,与啤酒厂的联利联
销,使工厂保证了正常生产和销售,利润基本与包销前持平。零售商店与县内厂家签定购销合
同,预付货款,解决了工厂资金不足问题。1991年,销售地方工业品 1 265万元,比1990年提
高16%。蔬菜公司与伊拉哈等乡镇,签定马铃薯购销合同,1991年,马铃薯调运完成4 700吨。
食品公司嫩姚油厂多次深入乡镇和农场落实油菜籽收购任务,1991年,收购任务完成 3 300吨,
比1990年增加1 300多吨。

  三、商办工业

  商办工业的经营受个体经济发展的影响,逐年滑坡。1986年产值仅为 187万元,利润亏损
33万元。1987年以后虽有所回升,但企业效益一直是亏损。1990年,嫩姚油厂的建成投产为全
县商办工业增加产值 215.6万元,但由于资金不足,原材料缺乏,产品销售不畅,影响了企业
效益,1993年7月12日,嫩姚油厂申报破产。1992年、1993年,食品厂、酱菜厂分别停业。

  四、集体商业

  集体商业企业经济效益均呈下降趋势,出现了小幅度的滑坡,其原因:经营资金不充足,
使购销活动不能正常开展;销售下滑,影响利润的实现;职工增加,工资额上升;费用增加,
减少了利润额。百货大楼的开业,吸引了顾客,使小型商业企业失去了竞争力,减少了收入。
1996年,集体商业企业相继停业、解体。

  五、网点建设

  1988年前,商业网点营业环境较差,布局不合理,竞争能力低。1988年以后,逐步对老企
业进行了全面改造。新建 4 578平方米的百货大楼、3 000平方米的嫩姚油厂、3 000平方米的
站前兴嫩宾馆、1 400平方米的蔬菜副食品商场;改造了 500平方米的罐头厂和近2 000平方米
的酱菜厂;续建了一百商店、五百商店、一食品商店、百货公司二楼营业厅。对一百商店、二
百商店、五金商店等较大零售公司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装修。食品加工厂上了一条20万元的饼
干生产线,结束了全县近十年来没有生产饼干厂家的历史。这些项目的完成,使国营商业的主
渠道作用越来越明显,地位也越来越突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好。1990年、1991年连
续二年突破商品销售总额过亿元大关。国营商业在市场的占有率越来越大,商品销售额占社会
商品零售总额40%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国营商业甩掉了贫困的帽子,成为全省 69个县的
前7名。

  六、经营管理

  商业贸易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对职工进行了各种管理制度和企业法规的学习和教
育,各企业都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改进和强化了管理手段,做到奖惩严明,使企业管理更接
近于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在各种增支因素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企业精打细算,大力提倡
奉献精神,仅1990年义务献工1 800人次,节约费用 5万多元,回收职工欠款199 879元。在较
大型的企业推行了“内部银行”的做法。对多年陈欠,除派出清帐人催办外,还通过法律手段
积极回收。采取多种措施把住进货关,严格控制结算资金的增长,不断调整商品库存,努力降
低非商品资金占用的比重,仅1990年收回结算资金 134万元。在百货大楼、五金公司进行试点
的基础上,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百货大楼实行全方位管理,提出“管理、服务+货源:效益”
的公式,使经营品种由原来9 000多种增加到12 000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