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计划编制与执行

第二节 计划编制与执行


 

  从1986年以来,全县经历了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嫩江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
目的成就,发生了巨大变化,提前三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二番的战略目标。

  一、“七五”计划

  1986~1990年,编制了《嫩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计划客观地总结
“六五”计划期间取得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七五”期间,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
较大的成就。主要比例关系有所调整,社会供需矛盾有所缓解。农业连年丰收,工业生产发展
较快,城乡市场繁荣活跃,整个国民经济朝着好的方向发展。重点建设项目完成较好,开发了
黑宝山煤炭基地,建设了黑龙江省的第一条地方铁路——嫩江至黑宝山地方铁路;一五三、一
五一两个省管煤田投产,达到了年产90万吨生产能力;县黄金公司5条100立升采金船建成投产;
建成军民路跨铁路线立交桥,这些重点项目的建设投产为“七五”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八五”计划

  (一)制定了《嫩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

  1990年,制定了《嫩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计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
党的基本路线,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发展教育事业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推进
“贸、工、农”一体为重点,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任务,充分发挥嫩江县农业和矿产
资源优势,有计划地搞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到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的
宏伟目标。确定了国民生产总值“八五”期间年平均递增8.7%,社会总产值平均递增6.1%,工
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5%的目标。经济发展重点目标是:稳粮兴工,搞活流通,依科重教,兴
县富民。稳粮兴工就是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兴办工业,确定工业在国
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农业在稳粮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和乡镇企业,逐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
的农村商品经济机制,工业要优先发展交通、能源、采矿、建材,改造现有的食品工业,轻纺
工业,兴建嫩江热电厂,扩建霍龙门金矿,改造啤酒厂、乳品厂,逐步壮大全县工业实力。搞
活流通就是积极组织商品货源,搞好横向联合,增加有效供给。努力发展对俄边贸,不断扩大
对外贸易,充分发挥国有商业的主渠道作用。依科重教就是把科技和教育摆到突出地位,切实
增加科技教育的投入,培养人才,加快智力开发,使科学技术不断转化为生产力,以适应经济
发展的需要。

  (二)“八五”计划执行情况

  “八五”计划期间,国内生产总值1995年完成52 601万元,5 年平均递增6.6%,工农业总
产值1995年完成55 309万元,5年平均递增5.7%。

  “八五”计划安排 8个方面37个项目,大部分完成计划。完成的主要建设项目中,农业项
目有:联兴至嫩江堤防工程、黄牛和奶牛基地、灌溉工程;工业项目有:嫩江糖厂改造,形成
日处理1 000吨甜菜能力;一五三煤矿形成年产煤 90万吨能力;嫩江热电厂发电、供热能力达
产;交通项目有:座虎滩大桥已建成通车;社会事业项目有:嫩江镇自来水改造工程和新建排
水工程初步完成;广播电视微波站已开通,新建有线电视台可同时收看12个频道的电视节目。

  三、“九五”计划

  (一)制定《嫩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到2010年规划》

  按照省、市委利用15年左右时间,把黑龙江省由农业大省建成农业强省,黑河市要实现
“两个跨跃,一个再造”的宏伟目标的总体要求,计划部门制定了嫩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九五”计划。其指导思想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以解放思想、更新
观念为动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两个跨跃进程,加快地方工业改造,扩
大对外开放,积极开辟经济发展“第二战场”,大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嫩江县国内生
产总值提前三年翻二番的目标,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九五”计划期间,嫩江县经济发展分二步走:第一步,到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与1980
年相比实现翻二番目标;第二步,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95年再翻一番,把嫩江县建成
以农村经济总量大、农业综合效益好、地方经济实力强、群众生活水平较高以及城乡差别小为
主要标志的经济综合实力强的新嫩江。

  主要目标:县属国内生产总值1997年实现63 576万元,比1980年平均递增8.5%,实现翻二
番目标;“九五”期末达到106 250万元,平均年递增15.1%,工农业总产值“九五”期末达到
175 000万元,平均年递增18%,财政收入“九五”期末计划达到13 380万元,平均年递增7%。

  “九五”计划安排上一个比较突出重点是:调整发展第三产业和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加快
城市公用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省市委关于开辟经济发展第二战场的战略部署,结合嫩江
县个体私营发展的客观实际,“九五”发展的重点是发展非国有经济,培植新财源。由于实施
了多种优惠政策,使非国有经济有较大发展力度,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到“九
五”期末,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计划增长 7个百分点。“九五”期间,按照国家关于
加快基本建设投资,刺激消费的政策,加大基本建设的开发力度,抓好居民集资住宅楼的建设,
使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0平方米,同时突出抓好城市供排水、供热和道路硬化、亮化建设。

  (二)“九五”计划执行情况

  1996~2000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全县经济和
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为“十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计划指标完成情况:2000年,县全口径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26 732万元,5年平均递增
5.4%;农业总产值完成56 330(现价)万元,5 年平均递增2.9%;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6 027
万元,5年平均递增7.1%,非国有工业产值完成19 366(不变价)万元,5 年平均递增12.2%;财
政一般性预算收入完成9 002万元,5年平均递增6.3%,财政一般性预算支出完成13 109万元,
5年平均递增15.3%;固定资产投资21 362万元,5年平均递增30.3%。

  “九五”计划各项经济指标除国有工业产值增长较小外,其他各项事业都有较大的发展,
促进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其主要成就: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 2 700元,提前三年实现到本世纪末国内生产总值翻二番的奋斗目标。财
政收入实力明显增强。1999年,财政总收入1.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4.2亿元,比1985年增长
2.6 倍。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业、乡镇企业、畜牧业得到了全面发展。以市场为导
向,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通过实施新产品、新技术,保证了农业增
产增收。2000年,全县黄牛存栏达3.1万头,羊存栏达 11万只,提高了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
值中的比重,使畜牧业成为支柱产业。乡镇企业发展较快,2000年乡企总产值、利税分别比
“八五”期末增长47%和30%。工交生产持续发展,技术改造有所加强。

  “九五”期间,工交生产在大气候不景气影响下,完成产值、产量、税金计划。铁路、公
路运量明显增加,形成了以铁路、公路为主体的运输网络。加大了工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
力度,使工业生产保持了较好的势头,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城乡
市场繁荣。“九五”期间,全县加大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力度,实施优惠政策,促进了个体
私营经济的发展。到1999年末,全县个体工商户达17 146户,比1995年的 9 300户增加了近一
倍,创产值16 588万元,经营额为54 538万元,上缴税金 2 200万元,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已成为全县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1996年投资 1 200万
元,新建一座15 000平方米的多功能封闭市场,乡镇所在地都建成了专业市场和贸易集市,繁
荣了城乡市场。城市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发展较快。

  “九五”期间,通过多方面筹措资金,全面展开了城市建设,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已达15平
方米,城镇年供水量可达300万吨以上,地下排水主干线达31公里,集中供热面积达 32万平方
米,城市主要街道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的目标。邮电、通讯事业快速发展,全县交
换机总容量已达51 000门,移动电话已达10 000多门,为实现文明城创造了条件。各项社会事
业全面发展。

  “九五”期间是全县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最佳时期,县委、县政府领导力度、财政投入、
政策倾斜和社会群众捐资都是前所未有的,科技、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等各项社会事业取
得了显著的成就。5年投入教育基建资金7 895万元,新建48所教学楼,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
文化事业投资3 000万元新建了图书馆、体育馆和新华书店;卫生事业投入1 200万元新建人民
医院病房楼和中医院门诊楼;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74.1%和80%,开通了加密电视频
道,有线电视人产率达到 60%左右。建成了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九五”
期间,本着“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适度超前”的原则,多方筹资引资完成了谷丰
油厂和华康油厂建设并投产,新建了交通指挥中心、110 指挥中心、商贸大厦、邮政大厦等一
批重点基本建设项目;嫩江粮库国储库、嫩江干流堤防、农村电网改造、科洛河大桥、嫩漠公
路星火至卧都河段升级改造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投入使用。“九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大约13
亿元,拉动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增长。

  “九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
第二产业弱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22个百分点;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工业
经济总量小,质量效益不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全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能力低,财力
偏紧,对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投入少,没有形成产业化格局;招商引资客观条件
滞后,嫩江地处边远,自然条件差,生活条件艰苦,吸引不了人才和投资者;企业改革不够深
入,国有企业改革面临困境,部分企业面临破产状态;计划执行不平衡,一些指标确定得不切
合实际,加之有些经济部门对计划指标重视不够,没有把计划当做指导工作的纲领,致使有些
计划指标执行得不够好。

  (三)“九五”期间协调解决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问题

  “九五”后三年,为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各部门共争取建设项目资金 27251万元,其中:
国家预算内资金达347万元,省配套资金167万元,其他专项投资26 634万元。向上级计划部门
申请和与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嫩江干流堤防工程、嫩江粮库国储库、伊拉哈粮库国储库、农村电
网改造、门鲁河、科洛河流域综合治理等较大的工程存在的问题,使这些工程进展顺利,为促
进全县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七五”以来县计划口径固定资产投资构成表
  表8—1



   “七五”以来县计划口径国内生产总值统计表
表8—2 (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



   “七五”以来县计划口径产业构成表
表8—3 (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



   “七五”以来县计划口径农业内部比例表
表8—4 (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