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组织建设

第二节 组织建设


 
  一、干部管理

  (一)干部教育

  1986年以来,利用县委党校对干部进行政治理论和业务素质培训,先后举办培训班93期,
5 140人次,其中,政治理论培训班69期,3 720人次,业务素质培训班24期,1 420 人次;对
干部进行时事形势教育,先后聘请省内外学者来嫩江做时事形势和现代科技知识讲座 5次,受
教育人数达2 100人次;组织动员干部参加大专以上学历教育,共参加5 800人次,其中,1998
年招收的研究生学历班开创了嫩江县最高学历教育的先例;选调局级和副处级以上 (包括处级
后备)干部229人次去省、市委党校或大专院校进行培训学习,其中,去省委党校或大专院校学
习75人次,去市委党校学习154人次。

  (二)干部选配

  实行干部制度改革后,逐步加大了对年轻干部、女少非干部和党政主要负责人的培养选拔
力度。1993年提拔女干部11名,35岁以下年轻干部34名,非党干部 4名,分别占提拔干部总数
的9.8%、30.4%和3.6%。有5名35岁以下年轻干部任部门和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从优秀的工人、
农民中选聘5名副乡镇长,从城镇选派22名年轻干部到乡镇任职。

  1996年,大胆选拔了40岁左右及其以下的年轻干部 119名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占选拔干部
总数的86.9%。其中35岁以下47名,占提拔干部总数的34.3%。县直党政群机关局级领导班子成
员平均年龄由46岁下降到42.8岁,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由43.6岁下降到41.5岁。其中,
县直各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40岁左右的配备18名,班子中配备40岁以下、35岁左右的32名,乡
镇班子中配备40岁以下干部84名,占乡镇班子成员总数的 44.7%。在选拔女少非干部上有新突
破,新提拔女干部18名,占提拔总数的13.1%;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2名,非党干部4名。至1996
年末,有 40%以上的局级领导班子配备了女干部,非党局级干部已达到12名,少数民族干部已
达到19名。1997年提拔40岁以下年轻干部36名,占提拔总数的 48.6%,其中,提拔35岁以下19
名,占提拔总数的 25.7%。在县直机关党政部门中有51个领导班子配备40岁以下年轻干部,其
中,有20个班子配备了35岁左右的年轻干部,有 5个班子配备了30岁左右的年轻干部。有14个
乡镇领导班子配备40岁以下干部达到 1/2以上。在突出选拔年轻干部的同时,也着重选拔了女
少非干部。其中,提拔女干部13名,占提拔总数的 13.5%,提拔少数民族干部1名,非党干部3
名。同时把配齐配强党政主要负责人尤其是优秀年轻干部任主要负责人作为重点,坚持把那些
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优秀干部大胆选拔使用,共选配机
关和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38名。在县直党政群机关63个局级班子中,党政主要负责人40岁左右
的配备21名,其中,35岁左右的有25名;19个乡(镇)场40岁左右和35岁左右党政主要负责人已
配备28名,其中,35岁左右的10名;在47个有局级干部的事业单位中,局级党政主要负责人45
岁左右的配备25名,其中,40岁以下的有5名。

  1998年,在配齐配强党政主要负责人上又有新突破。新选配局级党政主要负责人77名,其
中,乡镇27名,县直机关28名,企业9名,事业单位13名。对城镇6个较大系统和种畜场实行了
党政分设,配备 7名专职党委书记,增强了局级领导班子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加大选拔年轻
干部和女少非干部的工作力度,共选拔40岁以下年轻干部100名,占提拔干部总数的59.2%,其
中35岁以下的59名(30岁以下28名),提拔的年轻干部中年龄最小的只有23岁。特别是破格提拔
35岁以下年轻干部20名,其中,副局晋正局1名,一般干部晋副局17名,工人身份晋副局2名。
是年,新提拔正副局级女干部24名,其中,从乡镇妇女干部中择优选拔4名任副乡镇长,2名任
乡镇纪委书记,占提拔干部总数的17.7%,还选配7名女干部任县直部门党政副职。到1998年末,
在职副局级以上女干部109名(含处级干部 3名),占副局级以上干部的14%;新提拔少数民族干
部 4名,使少数民族干部总数已达到23名,占局级干部总数的3%;提拔非党干部20名,其中任
副乡镇长13名,使非党干部总数达到31名,占局级干部总数的 3.45%。1999年新选配党政主要
负责人45名,其中乡镇22名,县直机关20名,企事业单位 3名。新提拔女局级干部35名,少数
民族干部4名,非党干部16名。

  乡镇班子实现了省、市委提出的“三个确保”的目标。选拔13名32岁以下年轻干部进入乡
镇政府班子,至2000年,已有16个乡镇政府班子配备了32岁以下年轻干部 (不含科技副乡镇长
13名),另外3个乡镇政府班子也有35岁以下年轻干部;为14个乡镇配备16名省、市、县委选调
生和正规院校毕业的本科大学生,其中:省选调生7名,市选调生1名,县选调生 5名,正规院
校毕业本科大学生3名。他们中任乡长1名,任副乡镇长 8名,占19个乡镇政府班子所配职数的
47.4%,任科技副乡镇长5名,任党委副书记2名;为11个没配女干部的乡镇政府班子各选配1名
女干部,其中选拔省女选调生3名,在乡镇女干部中择优选拔7名,县直选派 1名,从而使每个
乡镇政府班子中配备的女干部由过去的42.1%提高到100%。

  到1995年,全县拥有干部 6 752人。分布在党政机关占28.7%,分布在企事业单位占32%,
分布在学校占40%。与1985年相比增加882人,上升 6个百分点,干部平均年龄偏高。30岁以下
的与1985年基本持平,31~45岁的上升13个百分点,46~60岁的上升 4.1个百分点,少数民族
干部有所减少,女干部有新突破,上升9.68个百分点。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上升20个百分
点。党员干部比1985年有所减少,下降11.6个百分点。到1999年,干部总数达到8544人。比1995
年上升26.54个百分点,少数民族干部有新突破,是1995年的2倍还多,女干部也有所突破,是
1995年的2倍。党员干部2 527人(不含企业),比1995年上升1.36个百分点。

1986~2000年嫩江县干部分布构成表
表9-6 单位:人


说明:1998年统计资料未查到;在1999、2000年年龄划分仅有党政机关干部数,不含企事
业。1999年事业单位年龄划分:35岁以下的3 057人,36~45岁的1 976人,企业单位未做统计。
1999年共产党员数中不含企业。2000年企事业单位年龄划分:35岁以下的 2 477人,36~45岁
的2 642人,46~54岁的1 484人,55岁以上的162人。

  (三)干部制度改革

  1.实行公开选拔制

  1988年,首先对企业厂长(经理)进行了公开招标,先后有38个企业实行了招标经营。1991
年,在企业任用干部上打破常规,推行了群众推荐、企业主管部门聘任和群众选举相结合的任
用企业干部方法。是年,共聘任企业干部13名,其中,工人身份6名,占聘任干部总数的46.2%。
1995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环卫处主任。1998年,公开聘任了统计局副局长 2人、环卫处主
任 1人。贸易党委在全系统利用风险抵押金的办法公开招聘干部,实行公开竞聘;黄金公司在
下属三个矿开展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矿长;农机党委在农机公司通过职工大会选举公司总经理;
啤酒厂和糖酒公司等改制后的企业领导班子正副职均实行了公开竞选和聘任。1999年 7月,在
公检法三机关公开选拔了11名副局级领导干部;是年 9月,对人事局、劳动局、团县委、民政
局四部门4个副职进行了公开选拔,有4人走上了副局级领导岗位。

  2.实行交流轮岗制

  1985年以来,干部交流轮岗工作逐渐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尤其1994~1999年,先后共交
流局级干部 828人次,其中,横向交流568人次,纵向交流260人次,在交流的局级干部中亲属
回避交流44名,重要岗位轮换203名。

  3.实行能上能下制

  1985年以来,彻底打破了干部终身制度,逐步加大了干部能上能下的工作力度,坚持把调
整不胜任的领导干部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形成制度化。1991年,有11名局级干
部因工作不胜任或其它原因被从主干线的主要工作岗位上撤下来降为副职使用或被调到次要部
门任职,有的被改为调研员。1993年,有43名局级干部被降免职使用。1994~1999年,先后调
整不胜任、基本不胜任或不适应的领导干部 278名,其中,党政主要负责人降为副职使用的41
名,有 188名局级干部由主干线撤到次干线或改任非领导职务,有30名干部按副局级管理,有
10名科级干部降为股级或一般干部,同时也调整了企业干部,共调整不胜任、不适应在企业担
任领导的干部64名。

  4.实行民主推荐制

  1994年建立并实行了民主推荐干部制度。至1999年,共有 650名拟提拔干部经过民主推荐
而得到提拔。

  5.实行离任审计制

  自1990年开始,实行了对干部的离任审计制度,到1995年得到完善和加强。坚持机关、企
事业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工作调离、晋职、晋级时都进行必要的经济责任审计,实行先免职、
后审计、再任职的办法,防止了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失误。

  6.实行任职试用期制

  1995年开始,实行任职试用期制度。到1999年,共有 321名干部实行了一年的试用期,按
时为316名实行试用期干部办理了转正手续,有 1名正局级和4名副局级干部因犯错误或其它问
题被解除了试用期内的职务。

  7.实行考核责任制

  1990年,开始实行干部考核责任制。包括:谈话对象责任制、考核人员责任制、考核材料
签字责任制和考核人员回避制度。

  8.实行推荐备案制

  以个人名义或组织名义推荐拟提拔干部,都要认真填写《领导干部人选推荐表》,说明推
荐意见,简要介绍干部的德才表现,并说明推荐理由,签署姓名或加盖单位公章,以示承担推
荐责任。1994年以来,先后对 602名拟提拔的正副科级干部实行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个人推荐
备案责任制,以备待查,为确保选拔干部的质量奠定了基础。

  9.实行诫勉谈话制

  1996年建立了干部诫勉谈话制度,是年,先后与50名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诫勉谈话,其
中,有 5个乡镇的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了两次诫勉谈话;1997年,与32名党政主要负责人和所
有新提拔的局级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1998年,有重点地与各乡(镇)场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实行
党政分设的县直 6个较大系统的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诫勉谈话;1999年,与工作变动、有一
定问题的26名局级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与 9个有一定问题的局级领导班子中的党政主要负责
人和17名党政副职进行了严肃认真的诫勉谈话。

  10.实行任前公示制

  1999年,先后分三批对县委拟提拔的63名干部进行了任前公示,对群众反映的情况和问题
进行了调整核实,查实后及时将63名拟提拔的干部履行了正式任职手续。

  (四)老干部管理

  自1986年以来,县各级领导坚持每年春节期间走访慰问老干部,在老干部政治待遇和生活
待遇上,各个部门都能给以认真解决和处理。在县财力较紧的情况下,为老红军、离休干部方
志成购买了一套70平方米住宅楼,安排了两个子女就业,为老干部建了 800多平方米的活动室
和办公室;1997年末,把全县408名离休干部(其中:机关145人、事业111人、企业152人)纳入
计算机信息规范化管理,1999年,为了方便老干部,更换了一台新吉普车,从1986年起先后把
89名企业离休干部纳入县财政开支,把33名企业离休老干部纳入社会劳动保险管理,为企业离
休干部112人参加医疗保险,解决了老干部的后顾之忧。

  老干部活动丰富多彩,活动(场)所逐年不断完善,健身器材不断增加,在老干部活动中心
己成立了 7个协会(乒协、台球、门球、钓鱼、书法、象棋、养殖),健身室、乒乓球室、麻将
室、门球场等活动场所。

  二、党组织建设

  (一)基层组织建设

  1986~2000年,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遵循“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总体原
则,通过在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
用。1994年,嫩江县委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联系点,被市委组织部确定
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联系点。1994年以来,县委坚持实施了党建工作“五五四”目标
体系,即实施“五抓”( 抓班子、抓队伍、抓整顿、抓活动、抓责任),实现“五好”(好班子、
好队伍、好路子、好体制、好业绩),达到“四力”(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提高战斗力、
发展生产力);从1996年开始,坚持实行全县基层党委党建群团工作竞赛检查评比机制(“大党
建”竞赛评比 )。嫩江县在1993年被省委命名为“管党先进县”后,于1995、1997、1999年又
连续三度获此殊荣,成为全省唯一的“四连冠”,跨入党建工作省强县的行列。

  县委坚持每年召开1~4次组织工作会议和基层党委组织委员例会,部署阶段性基层组织建
设工作,定期开展工作汇报和交流。1986年,县委出台了《加强全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
意见》,制发了《基层党的组织工作竞赛:方案》。1987年,先后在墨尔根乡党委、工业党委
开展试点工作后,在全县实行了“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标准化目标管理”,推进了全县党建工
作系统化、规范化进程。同年,在总结双山镇党委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县基层支部开展了
“党员达标竞赛”活动,为党员教育管理和发挥作用开辟了新的途径。1990年,县委组织部在
全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开展了以达标竞赛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党组织、党员目标管理工作。
同年 6月,地委组织部在嫩江县组织召开了全区推行党组织、党员目标管理现场会。为了巩固
“目标管理”工作成果,1990年,开展了“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月”活动。在原有工作制度基
础上,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51项,并统一印发了“两簿一册”和标准党建显示板。1991
年,启动了“创建标准化党支部三年工程”,到1993年,共建立标准化党支部 630个,实现了
标准化率80%的目标。

  1987年,为了强化农村基层支部建设,县委组织部制发了《关于村党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
的实绩与固定补贴挂钩的规定》。次年,嫩江县实行“绩酬挂钩”的经验被省委《组织工作》
登载,全区现场会在海江镇召开。1989年,全区进行大规模的基层支部换届改选。地委组织部
在海江镇长华村开展了引入竞争机制的试点工作,总结成功经验后,在全区推广。1991年起,
坚持每年在农村乡镇党委中开展后进(薄弱)村党支部整顿工作,1991~2000年,共集中整顿村
党支部161个(次)。全县整顿后进村党支部工作连续接受省委组织部5次检查,代表黑河市接受
省委组织部的检查验收。《黑龙江日报》、《黑河日报》、《黑龙江省基层组织建设情况通报》
和省委《党的生活》等杂志报刊相继进行报道,县委《突破经济启动难点推进后进村党支部转
化》的经验在全省整顿后进(薄弱)村党支部工作会议上作了介绍,并被收入省委组织部编撰的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一书。1994年起,在农村党员中连年开展了“双争” (争当奔
小康红旗村党支部、争当奔小康致富带头人 )竞赛活动。1994~2000年,县委共表彰“双争”
先进集体274个(次)、先进个人496人(次)。1995年,省委《党的生活》杂志登载了嫩江县的活
动经验,《黑龙江省基层组织建设情况通报》以《嫩江县委开展“双争”活动加速奔小康进程》
为题作了专题介绍。自1996年,起坚持每年开展乡镇领导班子及干部队伍整训工作。1997年,
嫩江代表黑河市接受了省委组织部的检查验收,受到好评。《黑龙江省基层组织建设情况通报》
刊载了《嫩江县乡镇领导班子及干部队伍整训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文。1998年,在临江乡召
开了全县推行“两公开”民主管理现场会,“两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正式启动;农村乡镇开展
“学汪疃、建基地”活动,全县建立各类示范服务基地97个。1999年,全市“学汪疃、建基地”
活动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现场会在嫩江县召开,到长福和伊拉哈两个乡镇进行了参观学习。
2000年,启动了在乡村干部中开展“为农民增收做贡献”活动,双山镇党委、塔溪乡党委被评
为全市“为农民增收做贡献”活动先进集体,有 5人被评为全市“为农民增收做贡献”活动先
进个人。

  (二)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1995年,县委在农村党员中实施了“双培”工程 (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培
养成党员)。次年,《黑龙江省基层组织建设情况通报》 登载了嫩江县实施“双培”工程的作
法,在全省推广。1999年、2000年,《黑龙江日报》和《黑河日报》又分别登载了嫩江县“双
培”工作经验。1998年抗洪期间,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在危急关头得到充分体现,省委、省政
府授予临江乡党委“抗洪抢险先进集体标兵”,联兴乡等 5个单位“抗洪抢险先进集体”,授
予代宏“抗洪抢险标兵”,授予田力范等 8人为“抗洪抢险模范”。1998年以来,开展了以争
创农村党的建设先进县、“六好”乡镇党委和“五好”村党支部为内容的农村党的建设“三级
联创”活动,当年有8个乡镇党委得到县委命名,1999年,又有4个乡镇党委被县委命名,占乡
镇总数的66.7%。前进镇党委还被市委命名为“六好”乡镇党委标兵。

  (三)企业和街道社区党的建设

  1987年,县委组织部在全县企业中普遍建立推行党政分工的制度,试行了党建目标管理责
任制,推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从根本上理顺了企业党政关系。当年 9月,地委组织部在嫩
江县召开了全区企业党建经验交流会,县工业党委、医药公司党总支、毛纺厂党总支、燃料公
司党支部、农机公司党支部分别在会上介绍了“党政分开”的工作经验。1994年,组建了全市
第一个个体工商户党支部,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基础。1997年,
县委召开了全县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县自来水公司党总支、粮食党委先后在市委召开的党
建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1998年,组建了隶属于工商局党委的个体工商经营党总支,下设
3个党支部,党员53名,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2000
年,重点探索改制后企业党建工作的形式和方法,突出抓了企业改制与党组织设置同步调整的
问题,先后理顺调整和重新设置了30多个党支部,指导谷丰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党委。整
理出不同类型企业党建工作制度13项。

  1998年以来,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得到了迅速推进。县委紧紧抓住完善党组织设置和解决
“三无”问题(无办公室、无活动经费、无工资),全力开展工作。2000年,全县 8个街道全部
建立党总支,51个居民委全部建立党支部;相继出台了《嫩江县关于进一步加强街道社区建设
的意见》、《党员处级领导干部街道社区党建联系点工作责任制》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加强街
道社区党建规范化建设。到2000年末,“三无”问题得到较大的改善。2000年,嫩江县《突破
难点扎实推进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经验在全市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会议上进行了介绍。

  (四)创先争优

  县委坚持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开展各类“创先争优”活动,涌现出一大批先进
典型。仅1994~2000年,县委共命名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418个(次),优秀共产党员718人(次)、
模范党务工作者 117人(次)。1994年,县委组织部组织组、组织员办公室分别被省委授予“先
进组织组”和“先进组织员办公室”称号。

  (五)“三讲”集中学习教育

  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统一部署,2000年 1~11月,认真开展了县(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
部“三讲”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县四大班子和纪检委、政法委、公检法三机关 5个班子及55名
班子成员参加了学习教育活动。活动分“思想发动,学习提高”、“自我剖析,听取意见”、
“交流思想,开展批评”、“认真整改,巩固提高”和“回头看”等阶段进行。期间,先后召
开43个征求意见座谈会,共征集到对县四大班子和其它处级班子集体意见、建议401项1 718条;
解决实际问题 200余件;上报专项信息30期,下发情况通报36期。“三讲”学习教育活动接受
了中央检查组的检查,受到好评。

   1986~2000年嫩江县基层党组织、党员基本情况表
  表9—7



  三、知识分子管理

  县委不断加强对知识分子培养教育工作,至2000年,知识分子自学深造或到高等学院进修
15 236人次。广泛开展“施、看、比”竞赛活动,组织各类比赛活动890余次,参与人数达41 256
多人。组织知识分子提供合理化建议1 965条,其中,有637条被采纳。大力开展科技人员“指
百联十”活动,组织科技人员286名深入村屯直接联系农户1 845户,指导农户11 000余户,签
定种植、养殖合同1 845份,为农户解决技术难题300余次。科技人员与企业、乡镇、农户对接
项目495项,参与对接人员1 296人。为知识分子解决实际困难312件。找知识分子谈心225人次。
认真做好县级拔尖人才选拔和管理工作,截至2000年,共选拔两批县级拔尖人才20名,其中,
市级拔尖人才 3名,县政府对拔尖人才给予经济上的奖励,在三年管理期内,颁发县政府特殊
津贴(每人每月50元),全县上下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县委还建立
科技人员管理库,全县共建立科技人才库4个,各类管理人才2 533人,黑河市科技人才库嫩江
分库嫩江县人选科技人才140名。

  四、党员电化教育

  1988年,党员电化教育主要由县委组织员办公室主抓,重点普及音响教育。1991年,党员
电化教育办公室,从县委组织部组织员办公室离出来,成立了嫩江县委党员电化教育办公室
(简称电教办),编制2人,主要负责以影像为主的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电教办先后购置了2台录
像机,1台电视机,一台收录机。1991年5月,购买了M8000摄像机。

  1993年,县委成立了以县委党群书记为组长的全县党员电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发了
《关于加快全县乡镇村电教网络建设的通知》,将党员电教工作纳入了乡党建工作目标管理。
1994年,全县乡镇党委全部实现了“三机”配套。1991~1995年,电教办先后为党支部购买了
电教设备达420台(件)。1996年,平原乡镇的村党支部“三机”配套率达90%,山区乡镇党委的
村党支部的“三机”配套率达到 85%以上。经费来源主要是从村积累中拿一点、乡里拿一点、
党费拨一点的办法,落实责任制,定期检查评比,开展达标升级活动,建立了一支 426人的乡
村电教工作人员队伍,由电教办定期培训。1996年,全县19个乡镇党委统一组织党员观看党员
教育录像片70多场次。1996年,县委组织部着手筹建党员电化教育片库,每年从党费拿出3 000
元以上专款用于购买政治思想性强、教育效果好的党员教育录像片,实行了专柜保管、登记入
账。1997年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县委宣传部、县广播局联合制作了《党员教育》电视专题节
目在嫩江电视台播出。1997年,全市党员电化教育网络建设现场会在嫩江召开,会上介绍了嫩
江县经验并参观了前进乡及所属 5个村、墨尔根乡巨祥村、啤酒厂等11个标准化播放点,得到
了与会者的好评。全市党员电化教育工作评比嫩江县名列第一。

  1998年,全县50个党委都实现了“三机”配套,248个村党支部有238个实现了“三机”配
套,党村占支部总数的96%。各党委都建起了便于所属支部、党员集中收看电教播放点172个,
党员电教覆盖面达100%。县委组织部从党费中拨款5.5万元,购置了高低带兼容的4 700型号编
辑机、字幕机、照像机。电教办和基层党委都建立了“三簿一册” (电教片登记簿、电教设备
登记簿、电教片借阅登记簿、电教工作人员名册)。达到了“六有”标准(有播放点、有“三机”、
有电教柜、有规章制度、有播放记录、有播放员),统一订做了500块标准化站点标牌,各党委
电教工作站挂上了统一制定的《黑龙江党员电化教育播放站》标牌,基层支部挂上了《黑龙江
党员电化教育播放点》标牌。18个乡镇有12个乡镇建成了百部片库,其中,海江镇、前进镇、
长福乡、伊拉哈镇不仅党委存片百本以上,村支部也有一定数量的电教片库。1999年,县委组
织部从党费中拨款 3万元为电教办购置了质优价廉的-30摄像机、数码照像机广角镜头、DVD影
碟机、三角架、监视器等电教设备。从1991年起,电教办每年都报送市、县电视台新闻20余条。
每年都摄制2~3部反映全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组织事迹专题片,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市“七
一”优秀党员电教片展播。1998年,获“一等奖”一部、“三等奖”一部。1999年,获“一等
奖”一部、“优秀奖”一部。电教办每年都在全国性电教片刊物——《党员电化教育》杂志上
刊登图片、解说词、信息等4~5篇。2000年,县委组织部又专门给电教办设置了电教编辑室、
电教办公室、并配齐了专业人员,全县已有专兼职电教工作人员 935人。同年,《党建文汇》
刊登了电教办提供的电教新闻图片《赤诚奉献的嫩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