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第九届至十三届县人民政府
第三节 第九届至十三届县人民政府
一、第九届县人民政府
1986年,是第九届嫩江县人民政府执政的第三年,正值第七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县政府
在确立了“七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战胜了春旱、大风、虫灾、霜冻等多种自
然灾害后,夺得了农业丰收。农业总产值达12 437万元。林牧副渔各业产值达 3 198万元。乡
镇企业总产值2 573万元,比上年增长1.9%。工业总产值完成4 542万元,比上年增长8.8%,财
政收入完成2 405.7万元,比上年增长16.8%。1987年,在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下,国民经
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是年,全口径社会总产值达到了67 290万元,比上年增长6.2%;
国民收入达到30 100万元,比上年增长6.4%。财政收入达 2 999万元,比上年增长15.63%。农
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生产的全面增长,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全县经济的稳定增
长奠定了基础。
二、第十届县人民政府
1987年9月25日,嫩江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十届嫩江县人民政府。
本届政府以坚持抓好改革,把经济建设和各方面工作推向前进为工作目标,进一步稳定经
济、发展生产,改善供给;消除经济生活中的不稳定因素,保证经济健康发展;发扬社会主义
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发展教、科、文、卫事业,抓好
“两个文明”建设。1988年,农业总产值达15 758万元,农业总收入达19 336万元,农民人均
收入 596元,分别比历史最好年份增长0.71%、29.3%、34%。工业总产值完成5 801万元,比上
年增长18.7%。社会商品零售额达18 093万元,比上年增长35.9%。全年财政收入达 3 216.3万
元,比上年增长 12.5%。是年,嫩江县遭受历史罕见的洪水袭击,给嫩江县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全县人民抗洪救灾,夺得了抗洪救灾的胜利,把水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1989年,县政府紧紧围绕党的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全县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
使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向前发展。国民生产总值达18 49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
年增长3%;国民收入17 96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2.85%。是年,嫩江县被评为全
省农业先进县,全县粮食产量(全口径)进入全国百名产粮大县行列,列第84名。“黑龙杯”竞
赛中被评为全省单项先进单位。县第十届人民政府执政三年实现了各项工作目标。实现国民生
产总值60 069万元,国民收入达54 115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68 286万元,财政收入完
成12 487.3万元,财政支出完成 7 628.7万元,农业、教育、科技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一定的
成绩。
三、第十一届县人民政府
1991年 1月23~26日,嫩江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县第十一届
人民政府。本届政府在实施“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中坚持深化改革,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科技兴县为主线,积极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实现社会总产570 508万元,农业总产值36 953万元,工业总产值9 322万元,国民生产总值42 875
万元,国民收入36 029财政收入完成 5 287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7 930万元,外贸出口额
1 157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 104万元,各项事业都有新的发展。
1992年,是本届政府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较大进展的一年。精心组
织实施“八五”计划,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经济指标和社会发展计划。全县社会总产值完成
75 258万元,国民收入完成38 349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32 98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
到928.38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职工平均工资为2 223元,县级财政收入6 006万元,
比上年增收721万元。
第十一届人民政府采取诸多有力措施,使工业急剧下滑的趋势得到相应的控制。财政收入
逐年递增。国有企业加快了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步伐。基本建设项目增多,规模逐年扩大。地方
道路好路率逐年提高。农电事业发展较快,全县调度通信组网工程实施,三年增架通国电60个
村屯。邮电事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科技、教育、文化、广播、卫生、体育、档案、史
志工作全面发展。
四、第十二届县人民政府
1994年 1月25~28日,嫩江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第十二届嫩江
县人民政府。是年,是新旧体制转换最关键的一年,在宏观经济环境趋紧、农业多灾、资产严
重匮乏、工业生产举步维艰的形势下,本届政府紧紧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工作大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换脑筋,共同努力,年末完成县十二
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改革和经济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46 115
万元,比上年增长4.3%;农业增加值增长2%,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18 500万元,比上年增长65%;
全县地方口径工业总产值完成8 562.6万元,比上年增长3.9%;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46 050
万元,比上年增长33.9%;财政总收入完成8 014万元,本级收入完成 6 027万元,提前一年实
现省下达的奋斗目标。
第十二届人民政府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
把加速经济发展当成头等大事,制定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使全县经济步人
健康发展轨道,并获得较快的增长速度。1995年,县口径国内生产总值实现52 601万元,比上
年增长8.6%,“八五”期间年均递增6.6%。县丰收计划、集团承包、培肥地力、农业机械化工
程均获黑龙江省一等奖;地方口径农业总产值完成40 646万元,比上年下降6.2%,“八五”期
间年均递增4.7%。工业生产实现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地方口径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4 663万
元,占年计划的154.3%,比上年增长 40.8%。财政收入完成9 539万元,比上年增长10.9%;县
本级财政收入完成6 863万元,比上年增长13.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6 932万元,比
上年增长26.7%。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 113.80元,比上年增长14.7%。到1995年末,全县工业
企业实行了改革,改组改造,参加产权制度改革的企业达116户,占应进行改革企业总数的97.5%。
197个单位的、14 500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114个单位的 8 000多名职工参加了医疗保
险。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初具规模。社会各
项事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1996年,县人民政府紧紧围绕“两个转变”,结合实际,坚定不移地实施县委提出的“面
向市场、开发资源;多元投入、开放引联;以农为本、工业立县;产业推进、科教兴县;再造
优势、富民强县”这一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较好地完成了县十二届人
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改革逐步深化,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保持稳定,各项事业全面发
展,实现了“九五”开局好、起好步的目标。是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61 944万元( 按1990年
不变价计算 ),比上年增长 17.8%;财政收入全口径完成12 339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比
上年增长29.3%;县口径财政收入完成9 739万元,比上年增长2 878万元,比上年增长41.9%;
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49 014万元,比上年增长20.6%;农业总收入实现 91 124万元,比上年增
长33.9%;农民人均收入实现2 570.60元,比上年增长21.7%;地方口径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
实现21 395万元,比上年增长45.9%;全县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 10 372户,从业人员达33 116
人,产值达8 424万元,营业额达31 630万元;私营企业发展到 117户,从业人员1 456人,产
值885万元,营业额635万元;各种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较好成绩,有 7个单
位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26个单位经市文明单位检查组验收合格,军、警、民“五共”活动
深入开展,军民团结日益巩固,嫩江县被命名为省级“双拥模范县”。
第十二届人民政府自1994年初组成,至1997年末届满。四年中,紧紧把握“抓住机遇,深
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齐抓,
使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农业和农村工作成绩突出,种植业、畜牧业、乡镇
企业快速发展;工业生产扭转了效益下滑局面,实现了快速增长;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基本保
证了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个体私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对财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城乡建设等取得了可喜成就。1997年,国
内生产总值达到68 323万元(不变价,下同),比1993年增长54.4%,年均递增11.5%,比1996年
增长10.5%;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52 441万元,比1993年增长27.2%,年均递增6.2%,比1996年
增长7%;农业总收入实现67 500万元,比1993年增长103.1%,年均递增19%,比1996年增长4.4%;
农民人均收入实现2 678.70元,比1993年增长93.7%,年均递增18%,比1996年增长4%;粮豆薯
总产、单产分别达到36 445万公斤和214.6公斤,分别比1993年增长36.6%和 23%,比1996年增
长7.6%和3.4%。地方口径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27 939万元,比1993年增长146.8%,年均
递增 25.3%,比1996年增长28.8%;县本级财政收入实现10 434万元,比1993年增长61.6%,年
均递增12.8%,比1996年增长9.8%;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6 598万元,比1993年增长35.5%,
年均递增7.9%,比1996年增长 14.6%;乡企总产值实现27 938万元,按原口径计算比1993年增
长529%,年均递增58.4%,比1996年增长38.7%;全县个体工商业户发展到12 621户,从产人员
36 600人,产值实现10 193万元,营业额达到42 817万元,私营企业户数发展到 159户,从业
人员1 590人,产值实现1 326万元,营业额达1 024万元,个体私营税收额实现1 600.7万元。
是年,嫩江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委员会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大豆之乡”。
五、第十三届县人民政府
1997年10月18~20日,召开嫩江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嫩江县第
十三届人民政府。
1998年,第十三届人民政府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各项改革,加快城乡建设步
伐,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全面抓好社会稳定工作,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不断加
强精神文明建设,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是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70 592
万元,比上年增长7%,全县农业总产值40 584万元,比上年下降 12%,乡镇企业总产值58 560
万元,比上年增长30.4%,县属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1 648万元,比上年增长26.4%,县
口径财政总收入完成14 351万元,比上年增长6.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47 838万元,比上
年增长2.7%。
1999年,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全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以扩大内需为机遇,进一步加快城
乡建设步伐;大力推进体制创新,不断深化各项改革;以确保稳定为重点,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25 133万元(全口
径),其中县口径126 576万元,比上年增长3.9%;农业总产值实现69 519万元,比上年增长14%;
乡镇企业实现产值64 425万元,比上年增长10%,县属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 384.9
万元(现价),比上年下降15.5%,实现产值19 069.9万元,比上年下降11.9%;全县个体私营税
收达2 247.3万元,比上年增长9.8%,县口径财政总收入完成14 950万元,比上年下降1.6%。
2000年,县政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紧紧依靠全县人民,切实履行政府职责,
克服各种困难,化解多种矛盾,基本完成本届人大会议确定的任务目标。是年,国内生产总值
223 961 万元,比上年增长5.5%,完成财政总收入14 362万元,总支出14 904万元,分别比上
年减少3.9%和7.8%;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9 081万元,支出11 197万元,分别比上年减
11.7%和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3 650万元,比上年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2 310元,
比上年增长3%。
第十三届县人民政府,根据总体工作部署,以改革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紧紧把
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嫩江人民热切期盼的事情办好”这一工作主题,积极发展新产
业,增创新优势,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开拓创新,克服各种困难,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
业的全面发展。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261 585万元,比上年增
长8.3%,年均递增2.7%,全县财政收入完成24 428万元,同比增长8.9%,年均递增9.3%,一般
预算收入完成9 986万元,同比增长11.2%,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结构调整取得较
大进展: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997年的53.2:20.5:26.3调整到2002年的40.9:19.0:40.1,
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特别是第三产业呈现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农业经济迅速发展:
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84 348万元,同比增长6.2%,年均递增3.7%;林业加快了退耕还林、
封山育林和三北四期防护林等四大工程的建设步伐;1999年嫩江县被评为省造林绿化先进单位,
1997~1999年连续三年被评为省森林防火先进单位,森林重点生态效益补助试点工程被评为全
省先进单位。工业生产平稳运行:县属工业完成产值30 178万元,年均递减1.9%;五年来,工
业各项经济指标均位居全市前列,非国有经济长足进步:全县个体私营企业实现税金 3 432万
元,同比增长22%,年均递增26%;乡镇企业完成产值66 500万元,同比增长6.9%,年均递增8%;
嫩江县连续六年被评为省级“兴乡企、创新业”先进县。金融保险业运行平稳。各项改革稳步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较大变化,1999年,被省评为
住房制度改革先进县,1999年、2000年被省和国家评为墙体材料改革工作先进县。对外开放不
断扩大,2002年全县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97.2万美元,比上年增加246.7美元,其中,出口112.8
万美元,比上年增加62.3万美元;五年来,累计引进资金53 997.4万元,为上一个五年的4.78
倍。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五年来嫩江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完成 195 836万元,是上一
个五年的 2.4倍。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全县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达到61 137万元,同比增长6.5%,年均递增6.3%。科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98年,
嫩江县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和全省科技兴牧工程先进单位;1998年,教育事业通过了国
家“两基”验收,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2002年,顺利通过了国家“两基”复检,
被评为全省“两基”复检工作先进单位。文化、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
展:嫩江县被评为省级文化先进县;2000年、2001年连续两年被评为省级卫生防疫先进县;2002
年,被评为省级牙防和中医先进县;1998年,前进乡被国家评为全国全民健身先进乡(镇);2000
年,被评为全国儿童工作先进县;2002年,被评为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县,被国家评为第
五次人口普查先进单位,档案史志工作达到全省先进水平。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广泛
开展一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入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行列;国防教育和双拥工
作向纵深发展,2001年,荣获全国“爱心献功臣先进县”称号,连续五次荣获全省“双拥模范
县”。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嫩江县被评为全省“三五”普法先进县;2000年,司法局荣获
国家级集体一等功,2002年,获得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五年来嫩江县被
评为全省“打击侵财犯罪”、“两抢盗”等十多项先进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