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驻军第一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嫩江基地 一、概况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嫩江基地(以下简称嫩江基地)始建于1962年,前身是铁道兵部队,
1984年归属总后勤部建制领导,为正师级单位。基地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和内蒙古自治区莫力
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境内,拥有耕地4万公顷,农机具5 000余台套,固定资产 7亿多元。是以
农业生产、粮食储备、农副产品加工、畜牧业养殖为主的现代化军队农场。
1962~1984年,嫩江基地为铁道兵时期:1962年,铁道兵第九师两万多官兵,遵照中央军
委关于屯垦戍边巩固边防的命令,挥师北疆,开进了沉睡千年的北大荒。1965年,铁道兵第 3、
4、6、9、14等师陆续建点,创办5个师农场;1969年 7月,成立铁道兵“五七”农场,代号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字第五四一部队”;1975年,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九一○一部队五○
大队”。1979年,整编为铁道兵东北嫩江基地,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东北嫩江基地”,
代号“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九一二二部队”。为响应党中央“全党动员,大办农业,大办粮食”
的伟大号召,这些穿军装的北大荒人,在祖国北纬49°,东经46°,年平均气温仅-1℃,最低
气温达-41℃,无霜期100天左右的恶劣环境下开荒生产。官兵们野外起灶,冰雪化水,帐篷当
房,镐头刨地,镢头作梨,木棍点种,人工拔草锄地,硬是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夺得了第一次创业的胜利。
1984~2000年,嫩江基地为总后时期:1984年 1月归属总后勤部建制领导,更名为“总后
勤部嫩江基地”,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九一九六部队”。编制为正师级单位,基地定编
为3 500人,机关设1部(政治部)、8处(生产计划处、军务装备处、财务处、军需处、管理处、
企业管理处、军务装备处、农副产品经销处),下辖团级单位13个(农业生产场 9个、物资站、
教导大队、医院、哈尔滨办事处);营级单位55个(生产中队34个、运输烘干中队 8个、通信站、
文化工作站、浸油厂、生物肥料厂、加工厂、变电站、物资仓库、油料仓库、修造厂、军事教
导队、汽车司机训练队、农业机械司机训练队、农技推广站);连级单位 3个(勤务连、招待所、
汽车连),1987年创办中、小学和幼儿园。
嫩江基地依靠上级的优惠政策,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首长负责制,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加大
改革力度,机械化作业程度逐渐提高,科技含量不断增强,经营管理机制逐步配套,初步形成
了种、养、加工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格局,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谱
写了第二次创业的新篇章。
1995年以来,遵循部队建设规律、军农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提出了立足农业发展基
地、走出嫩江发展基地、面向市场发展基地、改革挖潜发展基地的思路,制定了“九五”规划,
实施了“三元并举、五力推进”的发展战略,确立建设全军一流现代化农场、争创规模农场的
目标,大力弘扬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黑土地精神”。先后开发拥有 5 333公顷耕地的九场,
在海南三亚市建立了良种繁育基地。根据总后的指示接管了占地59 333公顷的湖北省沉湖基地,
在北京市建立了农技服务站,在哈尔滨市建立了办事处。形成了北种南养,优势互补,各扬其
长,快速发展的生产经营格局,走上了生产规模化、分工专业化、经营集约化、管理正规化、
服务社会化的大农业道路。1996年,粮食总产和效益超双亿,创历史最高纪录,铸造了基地第
二次创业的丰碑。
30余年来,嫩江基地生产粮食21亿公斤,上交利润 3亿多元。嫩江基地先后被授予“全军
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军训练工作先进单位”、“全军先进农场”、“全军拥政爱民先进
单位”、“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1997年12月11日,由中宣部、中直国
家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国家农业部、总政治部联合主办的嫩江基地先进事迹报告会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十余家新闻单位进行了报道。
二、军事训练和管理
嫩江基地始终贯彻“姓军,不姓民”的思想,严格按照部队的条令条例进行训练和管理;
继承和发扬军队的光荣传统,弘扬基地的“黑土地精神”,做到军人的传统不丢、作风不减,
向正规化管理训练要生产力、战斗力。
(一)正规化建设
1.坚持用条令条例规范部队管理
在新兵入伍时,对新兵进行条令条例学习和封闭式训练,按照军事科目要求,设置训练课
程,按照课程内容进行严格训练、考核和验收。在冬闲时间,各单位按照要求进行冬训,培养
了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各级领导干部能够用条令条例指导部队进行训练和管理,减少了随
意性,形成了正规化训练和管理的局面,为培养官兵过硬的军事素质奠定了基础。
2.严格实施正规化管理
按照正规化管理的规定,每年召开生产现场会、冬训冬管会,采取现场观摩的形式规范管
理内容,进出管理要求,强调管理重点。全员参训率达90%以上,优秀率达85%以上。对部队全
面实行
“封闭式”管理,坚持纠察和查铺、查哨制度,严把外出关、在位关,有效地预防了“三
个失控”(即管理失控、组织失控、思想失控)。在不同时期,根据上级的部署,结合实际工作,
不定期地对基层各单位进行检查;集中时间,按照“不漏一人”的要求,扎实进行作风纪律整
顿,为培养优良作风奠定了基础。
(二)政治思想教育
1.用“铁道兵精神”教育人
“铁道兵面前无险阻,哪里需要哪里去…”是铁道兵精神的灵魂,在“铁道兵精神”鼓舞
教育下,一代又一代官兵热爱边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为了提高戍边屯垦能力和保卫边疆,
建设祖国,适应战备需要,大力加强军事训练,积极参加战区军事、政治活动,为保证边疆稳
定、安全做出了贡献,同时培养了部队过硬作风,为军队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2.用“三三传统”教育人
嫩江基地始终把思想教育工作摆在首位,围绕生产经营中心任务广泛开展政治工作。形成
了“三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人,思想领先引导人,规章制度规范
人,先进典型激励人,军人文化培育人,严肃执纪警示人,逐步形成了具有基地特点的“三三
传统” (三种思想:爱边疆、爱基地、爱本职,三种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建功立业,
三种作风:连续作战、吃苦耐劳、顽强拼搏)。 总参谋部部长傅全有视察基地时指出:“嫩江
基地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队伍”。
3.用“黑土地精神”教育人
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军垦人从荒芜的土地上收获着粮食的同时,也收获着开拓进取、无
私奉献的黑土地精神。总后勤部政委周坤仁来基地视察时,高度肯定了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为核心的“黑土地精神”。这就是“信念坚定、屯垦戍边的奉献精神;扎根边疆、岗位建功的
敬业精神;战天斗地、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探索规律、巧干实干的科学精神;锐意进取、自
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在这种精神鼓舞下,几代官兵播撒希望,耕耘理想,涌现出一大批先进
集体和模范人物。有38个单位,311 人受全国、全军、总后的表彰。杰出代表有:坚持科学种
田,在军农生产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二场二中队;全军落实纲要,狠抓中心工作,建设成绩突出
的一场三中队;情系黑土地,十年如一日的拓荒牛闫保国;放弃交流机会,舍弃大都市生活,
甘愿扎根黑土地、奉献黑土地的李录增、张庆龙、戴传雄、吴跃放、李继生等466名官兵。
先进模范人物表
表12—1
续表
三、农业生产经营
(一)农业发展的基本概况
嫩江基地的农业生产经历了用镐头刨地、人工收割到机械化开垦、播种、田管、收割的发
展历程。为把官兵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基地不断加快更新农业机械的步伐,至1996年底,
嫩江基地有农机具4 400余台套,运输机械380多台,防雹高炮26门,各场谷物烘干中心 8座,
金属粮仓36座、水泥晒场26万平方米。1996年,直接生产人员人均产粮 10.75万公斤,劳均收
益12.4万元,人匀收益4万元;万亩耕地装备机械总动力达到1 818千瓦,在耕作、播种、收获、
粮食干燥等环节全面实现了机械化,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达 95%以上。1980年,总后勤部
在基地召开全军旱田生产现场会,1989年、1997年,在基地召开全军旱田标准化作业现场会,
推广基地科学种田经验。
(二)麦豆丰产栽培技术“双八条”
嫩江基地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严格农机管理和标准化作业,根据高寒地区种子技术与农
业生产特点,农机、农业、军事相结合,制定了简单易懂的便于操作的麦、豆增产栽培技术
“双八条”。小麦丰产栽培技术 8条规范是:采用良种、拌种包衣、精细整地、科学施肥、早
播匀植、加强田管、叶面喷肥、抗涝抢收。大豆丰产栽培技术 8条规范是:采用良种、豆种包
衣、精细整地、科学施肥、精播稀植、严管精管、防雹降雨、精收抢收。按照这一标准进行标
准化、规范化作业,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产量和效益。
(三)实施科技兴农发展战略
嫩江基地在农业生产上,以推广优良品种为先导,实施了一系列农业生产新技术,保证了
农业生产能够持续高产。实施免耕保墒、种子包衣、精量点播、微肥推广、航化作业、人工防
雹降雨等技术,生产科技含量达到 53%以上,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效率。嫩江基地
先后建立了良种繁育基地和农业技术推广站,使良种繁育、耕种、管收各个环节的高技术示范
推广走在了生产前列。近十年来,先后更新小麦、大豆品种10多个,对种子进行播前处理的种
子包衣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大地增活了作物抗病能力,突出了作物所需的微量元素,使粮食增
产达10%以上。嫩江基地先后获国家技术成果奖 3项,军队科技进步奖8项,军队农副业技术推
广奖10项。
(四)二三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嫩江基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始终在探索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道路。铁道兵
时期,兴修水库 6座,发展养鱼。畜牧养殖以养猪、养鸡、养鸭和养蜂为主。总后时期,进一
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二、三产业,创造高复加值产品。特别是在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上做文章,
先后建设了浸油厂、豆奶粉厂、养鹿场、农机修造厂、包装袋厂等 7个项目。实现了由粗放型
经营向节约型经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改变,形成了以农业生产为主,二、三产业发
展为辅的发展格局。
四、精神文明建
(一)创造优良环境
20世纪60年代,这里满目荒凉,人烟稀少,条件艰苦。经过几代官兵的努力,生活和工作
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告别了军用帐篷,地火龙取暖的平房,住上
了水、电、暖设备齐全的标准化楼房。投资 300万元建立了包括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在内的综
合性学校,解决子女入托、入学问题。基地为解决和改善全员的居住条件,新建了 4栋住宅楼,
有503户干部、职工搬人新楼,嫩江基地人均居住面积达53平方米,是全国人均住房面积的3倍。
生活上,告别了高粱米、波菜汤,发展到每人每天1个鸡蛋、1碗豆浆、2斤蔬菜、3两肉,每户
每天都能喝上1斤鲜奶。完成了87名干部、136名家属、子女在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户籍安
置任务,为438名战士在嫩江县安置了户籍。
(二)丰富官兵文化生活
为改善基地官兵的文化生活条件,1994年,基地投资购置文化体育器材,配备到各中队,
同时建立地面卫星接收设备,使各连队都能看上电视。官兵们利用农闲和业余时间,广泛开展
歌咏、渎书、摄影、书法、绘画、制作、体育等比赛和以提高技能为内容的岗位比武活动。在
30多年的发展建设中,嫩江基地先后拍摄了电影片《十八个春秋》,电视片《前进中的嫩江基
地》、《凝眸于北纬49度线上的奇迹》,组织编著了画册《冻土、热血、风歌》、《辉煌的黑
土地》,著书《辉煌的黑土地》、《绿色崇拜》、《黑土地上的足迹》、《嫩江基地经验选编》
等十多部,同时组织创作了反映基地官兵工作、生活和战斗的一组歌曲(共12首)。
(三)培养军地两用人才
嫩江基地始终把培养具有现代化技术、管理人才作为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工作。按照国家三
代领导人的要求,根据基地机械化程度和科技含量高的特点,建立了基地、场、中队三级育才
网络。采取文化补习、专业技术培训、送出去深造、业余函授等实施全员培训,大力开展军营
成才,岗位建功活动。先后对8万多官兵进行专业技术培训,2 500多名官兵深造参加函授学习,
干部有50.4%达大专以上学历,85%以上的战士掌握一、二项专业技术。经过培训,入伍满两年
的战士,都会开、会修多种机械,都能识别多种除草剂、杀虫剂和化肥、微肥等,半数以上的
战士成了“机械通、肥料通、农药通”。基地、场、中队领导,则能做到“看看天,测风雨阴
晴;抓把土,知酸碱肥瘦”。30年来,嫩江基地有 5位领导成为了共和国的将军,他们是:原
基地主任郑完植,原基地政委贾润兴,原基地主任宋青洋,原基地政委马明利,原基地副主任
戴述高。在黑土地上成长的杰出代表有:1979年被团中央授予“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的革
新能手雷天华;热爱基地,勤于钻研的革新迷刘静平等。有很多官兵退伍后,成为当地科技致
富的带头人。
(四)扶贫济困共建共育
嫩江基地与驻地17个民族、11个乡镇、79个村屯相临,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
心,在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施了富民工程、畅通工程、光明工程、希望
工程。嫩江基地为周围村屯开荒、耕地、播种、收割达55 333公顷,支援运输 670余万公里,
支援种子 100多万公斤,解决口粮75万公斤,修理农机具4 100多台(件),派出医疗队309人次,
为民治病达20 900人次。1988年,捐款50万元建设嫩江莫旗浮桥,1989年,捐资 7.5万元修建
军民路立交桥;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东部5个乡铺路70多公里,投入10万人次、2万台车
次、出资近500万元修建嫩江至红彦的公路;1989年嫩江高级中学建校捐资17万元、水泥200吨、
砂石18立方米、平整操场8万平方米、建围墙2 900沿长米、校舍350平方米、运煤3 000多吨;
1990年和1993年,建设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南阳村小学和毕台村小学;为驻地 6个乡、
11个乡镇企业、83个村屯3 355户群众解决用电,共架杆928柱、安装40台变压器,培训电工100
余人;在1984年、1996年两次捐款30万元,建电视差转台和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
五、抗灾抢险
(一)防雹降雨
嫩江基地的农业生产,初期是靠天吃饭,春旱、秋涝、早冻、晚霜、冰雹等自然灾害等时
常出现,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为及时准确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做好预防工作,减
少损失,嫩江基地建立了自己的气象站,为驻地人民群众提供天气预报服务。1987年,大兴安
岭火灾发生后,本地区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雹灾连年发生。1989年,一场严重的冰雹
使嫩江基地和驻地群众近666.7公顷大豆绝产,直接经济损失达1 000多万元。1990年,嫩江基
地装备了26门高炮,组建了118人的防雹队伍,实施人工高炮防雹。1994年6月10日22点30分,
嫩江基地5个场的18门高炮同时对准云头开炮。1 500多发碘化银炮弹在云层中爆开,一场冰雹
化作甘霖洒下大地。使嫩江基地1万公顷和驻地5 333公顷庄稼保住了。嫩江基地已装备34门高
炮,每年担负着防雹任务,为保证嫩江基地和驻地人民群众农业生产防雹减灾做出了巨大的贡
献。
(二)扑灭山火
春季,是春播大忙季节,同时也是森林火灾多发季节。嫩江基地在准备好备耕生产的同时,
配合地方政府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基地成立防火指挥部,建立防火应急队伍、购置消防车辆,
随时待命。1976年4月9日13时20分,联兴乡发生山火,接到求救后,嫩江基地五场全体官兵投
入扑火战斗,杨国海在这场扑火战斗中为救被大火围困的战友而献出了年仅24岁的生命。1984
年5月,嫩江基地三、四场派出500人在卧都河扑打山火5天5夜,同志们风餐露宿,不少人被火
烧得衣襟破烂不抵风寒,吃不上饭,仍英勇扑火。1986年 5月,麦海乡山林着火,嫩江基地一
场得知情况后,连夜组织 200余人,在一个小时内,奔赴20公里外的火场,经过一整天的扑打。
与兄弟部队和群众一道将火扑灭。1987年 5月,大兴安岭发生特大火灾,当时正是春播大忙季
节,嫩江基地出动车辆62台,人员1 500人。为确保过嫩扑火部队的后勤供应,接到命令6小时
后,嫩江基地在嫩江县政府的支援下,四处筹集食品4万多公斤,机关、直属队昼夜烙烧饼0.75
万公斤,确保了过嫩38趟军列的食品开水供应。同时嫩江基地及时向灾区捐献面粉 2.5万公斤,
粮油2 500公斤;募捐衣服1 481件(70%为新品),粮票1.25万公斤,人民币1.5万元,接收安置
灾民9人。受到了总后、沈阳军区、大兴安岭地区和灾民的表彰和赞誉。
(三)抗洪护堤
在驻地抗洪抢险救灾中,自觉发扬连续作战、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为保
卫国家和人民财产做出了努力。1972年 6月,嫩江流域发生洪水灾害,嫩江基地原马场被洪水
围困,干部战士的生命和国家财产受到威胁。在这十分危险的情况下,许多同志把生的希望让
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奋力抢救国家和集体财产,在同洪水搏斗中有 8名战士和知识
青年长眠在自己开垦过的土地上。1984年 4月18日,嫩江上游和联兴处结成冰坝,江水化冻后
迅速上涨,周围村屯被淹,得知消息后,基地迅速组织抢险队伍,加高河岸堤坝,等候空炸。
嫩江基地五场出动 400多人,救出遇险群众70多人,三场出动10台汽车抢修冲毁的道路,二场
让出被褥,安置受灾群众200多人。1988年 7、8月间连降爆雨,嫩江上游水位猛涨,巨大的洪
水扑面而来。8 月10日凌晨,临江段出现溃堤,几万亩粮田和几万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接
到求救后,嫩江基地迅速组织近千名官兵与当地群众一道加固江堤,洪峰顺利通过。1998年雨
季,嫩江江堤海江段由于洪水冲刷,有三处发生险情,原基地副主任李录增率领官兵 500多人,
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连续作战的作风”奋战在大堤上,排除了险情,保住了大堤。当
得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受到洪灾时,嫩江基地捐助10万元现金,购买40万元物资送到群
众手中。在洪水面前,基地官兵与人民群众筑起一道冲不垮的长城,基地在抗洪中共完成护堤
任务2 800多米,装、背、堆沙袋3 500多条,救出围困群众近千人,嫩江基地先后抢险救灾95
次,出动车辆500多台,调动部队1.5万人次,抢运各种物资640多吨,抢救遇险群众1 500多人。
先后两次被黑龙江省评为抗洪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