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监测预报 一、监测项目与仪器
1986年,县地震监测工作有县气象站、山河农场气象站、七星泡农场气象站3个观测点的3
个土地电,1 个土层地应力监测项目。1987年,根据全国“三土”资料清理会议精神,停止了
土地电、地应力等手段的观测,将地震观测转向以“水”为主的观测上来。在调查全县深水井
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地震地下水观测规范》的要求,选用了房产处院内,原黑龙江省水文地
质1队1959年打的水文地质观测井嫩(1)井。此井位于松嫩平原沉降带北部边缘的嫩江断裂构造
带上,地理座标东经125°13′,北纬49°10′,井深83.19米,观测层为白垩系砂砾岩孔隙承
压含水层,非常适合地震地下水观测各项条件,1988年1月1日,正式投入地震观测,为全省地
震预报与科学研究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料。观测仪器有省局配备SW40—1型水位仪1台,
用于测量记录静水位;盒式气压计1台,用于辅助观测记录气压变化。1996年,购买1台点温仪,
用于水温观测。
地震观测手段情况表
表15—4
二、监测预报项目数据与成果
1988年初,嫩 (1)井正式投入观测以来,已记录到远震、大震水震波27次。其中,以太平
洋地区大于7级地震最多,记录水震波波幅在1.5~15厘米之间。基本特征是水位快速高频震荡,
快速高频衰减,振荡时间、振幅和震级大小一般呈正比关系。对来自中国东部、东北部、东南
部(勘察加岛、台湾岛、日本岛、关岛)传播的洋壳地震记录较好,水位震荡强烈,震幅较大。
而对来自西部(阿富汗、吉尔吉斯、伊朗)南部(缅甸、西藏)的陆壳地震记录次数较少,水位震
荡较弱,震幅较小。井孔水位对断层蠕动效应及反映也比较明显,因该井在嫩江断裂带东南部
不足 1公里,表现为正常水位和天气背景条件下,水位大幅度升降,表现出不对称单峰,最大
变化超过30厘米,此现象在每年4月、7月、9月发生较多。
嫩(1)井地震地下水观测情况汇总表
表15—5
嫩(1)井地下水位月均值汇总表
表15—6 单位:厘米
0000315;[/$$p]
续表
嫩(1)井典型大震水震波记录汇总表
表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