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化活动 一、文艺宣传
1986年,配合会议演出文艺节目5场。
1991年,首次将地方工业特产与文艺形式溶为一体,举办“嫩江春杯”音乐大奖赛,相继
举办了 “工人之声”音乐会、“妇女之友”联欢会、“五.四”青年歌手大赛、庆“六·一”
文艺宣传等活动。1992年 4月,举办“歌颂党、歌颂祖国职工大合唱”活动,城镇有15支代表
队参加竞赛,粮食、文化组织近200人合唱团把竞赛推向高潮。
1993年,举办首届“冰花”啤酒艺术节,同期举行“冰花杯”声乐大奖赛,城乡有28支代
表队200多名业余歌手参加比赛。6月,组织具有嫩江特色的文艺节目参加五大连池市“饮水节”
活动,并到德都县、北安市、爱辉区进行慰问演出。7 月,组织文艺团体赴黑河市为市第一届
党代会演出。
1995年,举办“嫩江春酒”艺术节,城镇有24个系统1 000多人参加演出400多个节目;举
办“美乐杯”声乐大奖赛和美术、书法、摄影展,特邀 59196部队文艺演出队进行专场演出;
联合举办“工牧杯”、“鹤王杯”声乐大奖赛,150 多名农民歌手参加比赛,19名选手获奖。
1997年,举办庆“七·一”迎回归文艺系列活动,城镇各系统2 000多人参加,演出400多
个节目。乡镇举办了秧歌比赛和文艺宣传活动,举办了迎回归庆“七·一”书画摄影展,有2 000
多幅作品参展,评出19幅作品参加市书画摄影展。
1998年9月,举办了“我们和灾区人民心连心赈灾义演”活动,义演期间收到捐款100多万
元。
1999年,围绕“三大庆典”开展丰富多采的文艺宣传活动。6 月末,举行全县庆“七·一、
迎回归”歌咏比赛,城乡有16个合唱队2 000多人参加比赛;8月 1日,举办“八·一”建军节
暨县标落成军民广场文艺演出活动,是月开展系列江畔广场文艺演出活动,城镇28个党委、平
原乡镇 8个党委演出12场400多个节目。8月23日,在县标广场举办“春酒飘香”专题文艺晚会,
9 月30日,在新建县体育馆门前广场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暨县体育馆落成文
艺演出”,县劳模、少数民族代表和城镇 2万多人观看庆典和文艺演出。同期举办了国庆50周
年摄影展。
2000年,开展了“迎接新世纪,歌颂新嫩江”文艺宣传活动。相继举办了“国税杯”青年
歌手大奖赛,“地税杯”中小学生电子琴、手风琴大赛,“冰花杯”歌手比赛,“人保杯”青
少年书画赛,“工行杯”中小学生合唱赛,“金穗杯”声乐大奖赛等。
二、文艺汇演
大型群众文艺汇演活动是从1980年开始,最初名为“春花音乐会”,因夏季举行,从1984
年定名为“嫩江之夏”音乐会。
1990年前,“嫩江之夏”音乐会以歌曲、舞蹈为主,也有相声、三句半、锣鼓群等表演形
式。1989 年,第六届“嫩江之夏”音乐会邀请九三农管局和59196部队文艺队参加演出。
1991年,第八届“嫩江之夏”音乐会演出各类节目 210个,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地
方特色、行业特点,创作节目的数量、质量和表演水平都有很大提高。1992年,首次举办农民
文艺汇演,特邀鹤山农场文艺队参加演出,文艺、经贸、企业联为一体,设立乡镇企业产品展
销会。
1994年,举办第十一届“嫩江之夏”音乐会暨乡企艺术节。
2000年,“金穗杯”第十四届“嫩江之夏”音乐会,发展到城乡41个文艺代表队 1 500多
人参加演出,历时8天,演出289个种类齐全,形式多样的节目。本地文艺汇演形成专业文化与
群众文化相结合,舞台表演与广场文艺相结合,艺术表演与企业宣传相结合,文化活动与经贸
活动相结合的表演形式。
1986~2000年嫩江县自办文艺汇演一览表
表16—1
嫩江县参加国家、省、市文艺汇演一览表
表16—2
0000323;[/$$p]
三、群体文化
(一)校园文化
80年代,随着校园环境的不断改善,校园文化建设也相继发展,各种文艺活动日趋活跃。
1990年后,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加快,校园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大幅度增加,校园文化建设迅速发
展。1998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以课堂教
学为主渠道,注重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的培养,文学、艺术、美术、书法纳入教学内容,教师
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文艺特长,培育文
化新苗,使校园文化服务于社会。
1.校內文化生活
1990年后,各中小学校普遍注重上好音乐课,从乐理基础、视唱技巧、舞蹈表演、主题内
容进行系统训练。1996年起,各中小学校教学活动开展歌舞、征文、诗歌、手抄报、读一本好
书、美术、书法等活动,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质,各学校均配备4~8名专职文艺教师。各学
校基本满足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需要。中学每年定期开展红五月征文、诗歌朗诵、教师节慰
问演出、新年联欢会等活动,利用早、午课余播放音乐,并每月出版一期《校报》。
2.校外文化生活
从1995年春开始,第二中学利用双休日、每周一课时等时间开展课外文化活动,根据学生
的爱好、特长成立书法绘画班、文学鉴赏写作班、工艺品编织班、摄影小组,铜管乐队、舞蹈
队等,获国家、省、市级文学创作、书法、美术作品奖70人次。第一中学1998年组建了铜管乐
队,第二小学1995年成立12个课外特长活动小组,对学生的文学艺术作品和科技制作进行广泛
辅导,美术作品获国家级奖励21人次,市级奖励27人次,县级奖励 108人次,声乐、器乐、舞
蹈获市、县级奖励150余次,演讲获省、市奖励10人次。
3.重大节庆文化活动
1986年后,各中小学校普遍利用“六·一”、“七·一”、“八·一”“十·一”和清明
节、教师节、校庆等重大节庆日开展文艺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1994年夏,第一中学举
办庆祝建校50周年活动,演出具有校园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28个。1995年10月,第二中
学举办庆祝建校30周年活动,组织师生、调离职工和往届毕业生同台演出两场文艺节目。1997
年 5月24日,第三小学举办“庆‘六·一’喜迎香港回归祖国”大型校园文艺活动。同年,第
二小学创作演出的《歌声与微笑》、《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第三小学创作的《看电视》、
《欢乐中国年》,第四小学创作的《丢手绢》、《雨花石》等节目,均获省、市级奖励。
4.校园艺术节
1986年 9月15日,第三小学校首次举办校园艺术节,此后各小学分别于1991年、1994年相
继每两年举办一届校园艺术节。艺术节期间均以舞蹈、声乐、器乐、书法、美术,等形式举行
竞赛活动。1994年,第四小学的校园金秋艺术节举办 7天,溶歌舞、书画、演讲、革命电影为
一体,演出245个节目,学生、教师、家长、共建单位2 000多人参与本届活动。1985年后,第
二中学把每年十月定为校园艺术节活动月,以教研组、教学班为单位推选美术、书法,文学创
作,艺术表演的优秀作品和节目,进行参观展览,组织专题文艺演出,至2000年已举办15届。
各中学校园艺术节普遍一年一届,规模逐年扩大质量逐届提高。
2000年,县文化馆实施“蒲公英计划”成立了“少儿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常年开设舞蹈、
电子琴、小提琴、美术、书法等学习班,成为培养少儿艺术人才的摇篮。
(二)企业社区文化
1986年后,社区文化逐渐开展起来,由自发到有组织形成一种文化形式。
1.广场文化
进入90年代,广场文化逐渐活跃。1994年,春夏季节早晚在体育场及双拥园内出现机关干
部、学校教师、企事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结伙集体跳舞和单独练歌等现象。同期县业余京戏协
会的票友 5~10人早、晚在体育场、双拥园内操琴演唱。这一文化形式逐渐扩大,由跳舞、唱
歌发展到几伙上百人做健身操,扭东北大秧歌,在老龄委的组织下成为有规律的文化活动。嫩
江县标落成,江畔带状公园竣工后,早、晚在此散步、游玩、跳舞、做操、舞剑,扭大秧歌,
练唱京剧的人们络绎不绝,成为一条文化风景线。
2.企业文化(行业文化)
1986年,企事业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以多种文艺形式坚持经常自发而有规律地开展,主要
是组织节日、重大活动文艺宣传,参加大型文艺汇演,选派代表参加省、市、县歌手大赛及军、
垦、民文艺联欢会、诗歌朗颂会、智力竞赛会、集体舞会、风筝比赛和棋类比赛等不同形式的
企业文化娱乐活动。1988年,企事业举办首届业余歌手大奖赛,23名选手通过民族、美声、通
俗唱法比赛,赛后选出 8名选手参加黑河地区举办的业余歌手大奖赛并获得好成绩。1992年,
县糖厂投资 2万元购进乐器,招收文艺人员组建文艺宣传队。是年底,由黑龙江省文化厅编制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黑龙江省企业行业歌曲集》收录了本县《电业工人之歌》、《前
卫粮库之歌》、《我们是文化尖兵》等由系统文艺骨干创作的歌曲。嫩江春酒厂、嫩江糖厂等
单位先后举办了“嫩江春酒艺术节”、“冰花啤酒艺术节”、“乡企艺术节”、“鹤王、工牧
乳制品艺术节”。举办了“嫩江春杯”、“美乐杯”、“冰花杯”、“乡企杯”、“红羊杯”、
“金穗杯”声乐大奖赛,“人寿保险杯”书画比赛和“工行杯”大合唱比赛等。
(三)乡镇文化
1986年后,乡镇文化站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1991年,农村文化室由46个发展
到 103个,前进乡达到村村有文化室并坚持常年活动。1992年春节期间,前进、伊拉哈、临江、
新胜、塔溪、科洛等乡(镇)举办秧歌汇演,8 月初,举行全县首届农民文艺汇演,16个乡(镇)
派代表队组织500多名演职人员演出 6场200多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文艺节目,鹤山农场文艺
队应邀参加演出。同年伊拉哈镇举行美术书法作品展览。
1994年,在农村中小学校开展百部爱国主义优秀影片展映活动,放映1 500场,8月举办乡
企艺术节(第二届农民文艺汇演),17个乡镇选派 400多名演职人员演出6场300多个不同艺术门
类的节目,汇演期间举办各乡(镇)、图片、漫画成就展览。同年,举办“乡企杯”声乐大奖赛,
100多名农民歌手参赛。
1995年,临江乡业余书法作者庞金栋的书法作品“草书全唐诗”在中国万博文化城展出荣
获一等奖。临江乡民办教师邸德仁被中国画研究院聘为该院业余书画师。
2000年,全县20个乡(镇)场,278 个村屯,实现了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的文化网络,
把文化下乡活动与帮助农村组建、培养文化队伍有机结合起来,为农村培养一批文艺表演、美
术书法、文学艺术创作骨干。前进镇、伊拉哈镇进入省级文化先进乡(镇)行列,长福乡长庆村、
墨尔根乡巨祥村、伊拉哈镇古城村、伊拉哈镇三星村、前进镇繁荣村、海江镇中心村进入黑河
市首批文化先进村,墨尔根乡、长福乡、海江镇、新胜乡进入县级文化先进乡(镇)。
(四)文艺辅导
1986年,举办音乐、美术、书法训练班 6期,每期10~20天,240人次参加培训。9月,对
农村 7个文化站工作人员进行业务辅导。1990年春夏之际,首次举办青少年舞蹈基本功培训班
和首届中青年交谊舞学习班,历时 1~2个月近百人参加。7月,举办文学创作学习班,28人参
加,文化馆多次深入各系统及驻军等单位辅导文艺活动,先后 300多名文艺爱好者参加各类文
艺辅导学习。
1991年 1月12~27日,特聘黑河师专声乐讲师赵天池来本县举办声乐学习班,42人参加学
习。4月20日至5月19日,特聘《工人日报》社高级美术编辑,著各漫画家何伟、徐进举办漫画
创作学习班,52名漫画创作骨干参加学习,并创作出水平较高的漫画作品25幅。1993年暑假期
间,举办一个月的硬笔书法学习班,36人参加学习,学员王刚创作的硬笔书法作品荣获黑龙江
省汉字规范化硬笔书法大赛一等奖。9 月,开办省艺术学校黑河分校嫩江(地方戏)艺术班,全
省招生,学制4年,录取学员13名,毕业后全部都安排到县评剧团。
1995年,共举办器乐、声乐、美术、书法等各类型、各层次培训班70多期 3 000多人次,
这些人先后成为本县文艺汇演、文艺宣传的骨干。1999年,家庭文艺辅导活跃,散落在巷道、
院庭的美术、书法班、电子琴、舞蹈班等20余家。
2000年,县邮政局投资15万元购进音响、乐器等设备,招收、培养20多名文艺骨干组成文
艺宣传队。当年在邮政大厦广场演出10多场宣传企业的文艺节目。是年,对农村实施“文化下
乡,文化留乡,文化兴乡”工程,文化单位包乡实现文化常年下乡工作,当年各乡(镇)分别举
办歌舞、戏曲演出骨干培训班。至2000年,全县19个乡(镇)都有业余文艺骨干培训组织,都有
业余文艺队伍。
四、传统文化
嫩江县的传统文化较为多见的有汉族的东北大秧歌、舞龙灯、舞金狮、划旱船、踩高跷、
跑驴、拉车;朝鲜族的判捎里。较为常见的有绸灯、纸灯、冰灯、烟花、风筝,较为少见的达
斡尔族的扎恩达勒,鄂温克族的扎恩达勒格,鄂伦春族的赞达仁。每逢佳节、重要活动、喜庆
日子朝鲜族自发的举行集体或家庭传统文化活动,载歌载舞,多有说唱判捎里,较为流行的诗
歌有《阿里郎》、《诺多尔江边》、《太满悲歌》等,并有即情说唱。时逢达斡尔族节日,临
江乡等达斡尔族居住地时常举办民族传统文艺活动,白日里跳起“鲁日格勒”,喊着“罕伯、
阿罕伯”、“喜音贝、喜音贝”,男女手拉手形成一个圆圈,一人领唱,众人合鸣,边跳边唱
直至夜晚,点燃篝火欢歌漫舞达到深夜,尽情为止,随着达斡尔族村民不断迁徙,“鲁日格勒”
舞蹈逐渐少见。
1986年春节,城乡组织东北大秧歌33队,城镇8队,农村25队,3 000多人参加活动。元宵
节展出纸灯、绸灯180盏,270支风筝参加迎春比赛。1991年春节,城乡因地制宜组织文艺联欢
会,游艺会,诗歌朗诵会,智力竞赛和风筝比赛等欢度传统节日。
1994年春节,举办了别开生面的“黑土春潮”军民联欢会,以民族乐器演奏传统乐曲,以
民族唱法演唱传统歌曲,首次录制了20多个军民同欢的文艺节目,在县电视台播放。是年春节
期间,前进、伊拉哈、临江、塔溪、科洛等乡镇开展东北大秧歌汇演,50多队 3 000多人走村
串户,锣鼓喧天,声势空前。1996年元宵节,举办冰雕冰灯展。1997年“二月二”,城乡大办
秧歌汇演,黄金、建设、文卫、交通等系统和老年秧歌队更为活跃,军民共赏,热闹非凡。春
节冻冰灯是民间传统风俗,盆灯、桷灯延续多见。2000年元宵节,城镇十几个单位在江畔公园
设冰雕20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