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电影放映
第四节 电影放映
一、农村电影
1986年,嫩江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以下简称县公司),管理全县农村放映队发行16毫米电
影拷贝。同年,放映单位从96个下降到36个,全县农村放映电影6 733场,观众达261万人次,
放映收入287 348元。发行收入155 000元。
1990年,县委、县政府制发了《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决定》,农村放映队达到36个,
恢复了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网络,当年放映电影2 760场次,发行收入达5万元。1991年,举办了
革命传统影片汇映活动,先后有《东方红史诗》、《党的女儿》、《大渡河》、《焦裕禄》等
十几部影片在广大农村进行巡回放映,有力地配合了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
1992年,县委、县政府加强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管理工作,年初,首次由政府主管县长与各
乡镇主管乡(镇)长签订《嫩江县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场次和经济指标合同》,全面落实农村电影
任务(此项合同连续签订8年),全县农村电影完成发行收入108 932元,创历史新水平。1997年
3 月,县政府召开全县文化工作会议,主管县长继续与各乡镇主管乡(镇)长签订《农村电影放
映合同》。6 月中旬,县政府组成检查组到麦海、白云、塔溪、科洛、霍龙门、多宝山、联兴
等乡镇检查农村电影工作,使农村电影工作有了好转,全年放映电影 3 504场次,放映科教影
片508场次。累计库存电影拷贝近1 000部,均属丙级影片,年末,尚有复映能力的拷贝 410余
部。
1998年春,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各
乡镇(场)人民政府要把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纳入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
将电影发行放映收费纳入乡镇(场)管理。全县16个乡镇36个放映队放映电影 3 787场次,放映
科教片 480场次。县公司为灾区和困难村屯无偿放映电影82场,农村电影工作在全市同行业中
排名第一。1999年 6月,县委宣传部、县教委、县农办、县文体局联合下发《全县农村中小学
校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发行放映工作实施方案》,全县农村中小学校成立13个放映队,放映爱国
主义教育影片1 300场次。
2000年,县公司免费送科技、科教电影到乡镇放映68场次。同年,全县农村共放映电影1 880
场,发行收入5.4万元,观众达75万多人次。
二、城镇电影
1986年,嫩江县电影院(以下简称电影院)放映电影3 188场,接待观众598 408人次,放映
收入213 605元,发行收入101 181元,共上映电影 169部,国外影片占18部,文化大革命前国
产影片占15%。同年6月,嫩江县影剧院成立,半年完成发行收入23 600元。同年,嫩江站铁路
俱乐部、嫩江糖厂俱乐部、嫩江针织厂俱乐部也在放映35毫米影片。
1987年8月,电影院开设1处录像放映厅,当年收入88 303元。1991年,电影院举办首届电
影冰雪艺术节,上映20多部国内外优秀影片,仅《焦裕禄》、《开天辟地》、《毛泽东和他的
儿子》、《周恩来》4部影片就放映155场,观众达88 837人次。
1994年,运用优秀影片在全县中小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放映活动,受教育面达 80%。
放映收入50 350元,发行收入20 953元;营业外收入高达 192 146元,是历史最好水平。1999
年,电影院采取炒“热点”影片,组织放映《大转折》、《挥师三江》、《国歌》等重点影片,
全年放映电影148场,观众6万多人次,放映收入15万元。
2000年,电影院以放映电影为主,举办“回音壁”行动,首次免费赠送在校学生家长20场
教育孩子、启迪父母的优秀影片《婉丽》,社会影响极大。组织中小学生观看爱国主义优秀影
片53场,接待学生49 450人次,放映“热点”影片28场,观众达12 000人次。组织党员、干部
观看反腐倡廉影片《生死抉择》,接待观众 4 687人次,举办电影猜谜活动,历时33天、上映
电影30场,创收11 500元,全年总收入21万元。同年,采取“影企联姻”的形式在县标广场等
地举办“农发行杯”、“粮库杯”、“制粉杯”爱国主义优秀影片展映和“电力杯”安全用电
影片放映活动,放映14场,观众达2万人次。